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针对吉林省主稻区的部分稻区化控难的稻稗和稻李氏禾进行五氟磺草胺和苄嘧磺隆抗性特征的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区已存在对五氟磺草胺和苄嘧磺隆产生抗性的抗药突变型稻稗(Echinochloa oryzicola)和抗药性强的外来入侵杂草稻李氏禾[Leersia orygoides L.(SW)]。不同稻区间抗药特征、发生频度有差异,延边稻区、松原稻区发生多种抗药生态型稻稗,而且抗药突变型发生频度高;延边稻区、通化稻区发生抗药性强的外来入侵杂草稻李氏禾。  相似文献   

2.
一、发生趋势:一代二化螟在沿江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其它大部稻区中等发生。二、发生时间:预计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江南、沿江稻区在5月中旬,江淮、沿淮稻区在5月下旬,比去年偏早2—4天。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里下河稻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lis)危害,分析了里下河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的特点,根据资料确定影响里下河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气候条件等.提出了防控措施,通过加强预测预报、合理确定防治适期、应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5.
中华稻蝗在国内所有稻区均有发生,南方比北方稻区发生尤重。中华稻蝗除为害水稻、陆稻外,还可为害麦类、杂谷、豆类、亚麻、马铃薯以及芦苇、蒿草等杂草。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贵州喀斯特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2010-2011年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贵州省内5个不同稻区的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稻区不同年份间发生情况差别明显,2010年稻纵卷叶螟在道真、锦屏、思南和三都始见日集中在5月上旬,2011年在锦屏和三都始见日集中在6月上旬;两年中惠水始见日均在5月下旬。在田间一般发生3~4个世代,第四(2)代和第五(3)代危害为主,危害盛期主要集中在7月份。贵州地形、海拔、温度和多种水稻生育期并存是影响贵州稻纵卷叶螟区域性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稻二化螟(见第21页)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以长江流域及南方稻区发生较重,分布特点是丘陵山区发生较多。不同稻区之间的分布也有差异,一般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平原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2毫米~15毫米,额部有一突起。头部、胸部和前翅黄褐或灰褐色,前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有少量具有金属光泽的鳞片。腹部纺锤形。雄成虫体长10毫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0.
于家鑫 《新农业》2022,(6):15-16
近年来,二化螟、稻水象甲、潜叶蝇等害虫在东北稻区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本文对东北稻区主要虫害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求提高防治效果,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六安市首次在舒城县发现稻水象甲,稻水象甲在老病区发生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在六安市发生范围有所扩展。本文介绍了稻水象甲在六安市的危害特点、传播途径及危害程度,重点阐述了其发生规律、发生范围及危害时间,总结了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止稻水象甲扩散蔓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流行与预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都是由风雨、流水作中短程距离传播的地区性流行病,也可随种子调运而在洲际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在亚太地区,可分为亚太流行区、西非流行区和中北美洲新病区。在中国,按耕作制度和病情可分为华南全年流行区、江淮中度流行区和北方短期流行区3个区域。稻条斑病仅在亚洲稻区发生,国内主要发生在籼稻、杂交稻,已从两广逐渐向北扩展到江淮流域。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品种抗病基因的布局和病菌小种的变异是病害流行长期和超长期预报的依据,气象因素和耕作水平是区域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伏旱值是预测江淮稻区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稻区,杂草稻发生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威胁着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掌握杂草稻在阜南县发生、危害及分布情况,切实做好杂草稻的综合防控工作,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与分布情况以及生物学特征,为广东省杂草稻的防治提供基本信息,通过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广东省栽培稻田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对调查的杂草稻生物学特征与其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综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率为0.00%~33.11%,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0,最高约18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以雷州、惠东尧封开和恩平最为严重,杂草稻密度依次为18.10、2.52、1.60、0.96株/m2,综合危害指数依次为56.00%、45.00%、29.20%和15.80%。杂草稻植株较高、分蘖较强、叶色偏淡、成熟早、易落粒、种皮红色、籽粒偏籼型,得出广东省不同稻作区杂草稻发生与分布情况依次为粤西南稻作区>粤中南稻作区>粤中北稻作区>粤北稻作区,且杂草稻发生率为直播田>抛秧田>移栽田。  相似文献   

15.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16.
恶苗病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看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稻管蓟马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蓟马(Scenchaetoecohrips biformis Bagnall)属缨翅目,蓟马科。常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两种。危害水稻、麦类、玉米、甘蔗等作物。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南方稻区普遍发生。在黑龙江省稻区主要有稻管蓟马、小麦皮蓟马和禾蓟马三种,其中以稻管蓟马分布广、危害较重。稻管蓟马以成虫、若虫危害水稻花器,影响结实,也危害叶片,影响正常生长,对产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二化螟、稻水象甲、潜叶蝇、负泥虫等害虫在东北稻区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发展,文章对东北稻区的几种主要虫害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求提高防治效果,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稻蓟马俗称灰虫,属缨翅目蓟马科。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一带。在我国各稻区普遍分布,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发生较多,东北稻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