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不同加工处理对工夫红茶呈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碧香早为材料,对工夫红茶传统加工工艺进行鲜叶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添加外源茶汁发酵等工艺改进。研究发现:经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外源茶汁添加后,工夫红茶品质均较传统对照样有明显提高;经紫外光照射、做青处理的萎凋叶茶多酚含量上升,而干茶下降;水浸出物、茶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在干茶中增加。摇青120转能使水浸出物、多糖、茶黄素含量增加,多糖增加17%,茶黄素增加45%;紫外光照射2h能使生物碱的含量增加28%。添加外源茶汁,水浸出物、氨基酸、生物碱含量变化随着紫外光照射和摇青处理的程度不同而变化不明显,但提高了干茶中多糖、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2.
红茶主要多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山小种、坦洋工夫等16种不同产地的典型红茶为供试材料,采用HPLC法分析比较了红茶中主要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茶主要多酚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绿原酸、黄酮醇及其苷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4.50-41.65mg/g,1.139 ~ 3.689mg/g,0~ 530mg/kg,0.63 ~ 4.48mg/g,苏红工夫、海南红茶、台湾红茶、越红工夫中的酯型儿茶素较高;英德红茶、台湾红茶中的黄酮醇类物质含量较高;正山小种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较低,且种类少.槲皮素、杨梅素苷类物质仅在部分样品中有检出,含量分别不高于3.00mg/g和1.50mg/g,芹菜素未被检测出.根据红茶中主要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将16种红茶划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福云6号”单芽茶青为材料进行相同的萎凋处理后,经不同程度的揉捻处理,即分别在相同压力下揉捻20min、30min、40min,后经相同的发酵和干燥程序,得到成品茶.先分析成品茶的细胞破损率与茶叶成条率,后对成品茶进行化学组分的测定与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揉捻程度的加重,细胞破损率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茶叶成条率相应提高,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呈现波动性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先增加后下降,茶黄素与茶红素比值呈现线性变化规律,揉捻30min比值最大亦最接近最优比值范围.综合来看,揉捻40min的成品茶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清饮为主的国内功夫红茶消费形成新的茶叶消费热点,形成了对“香高、味醇、色亮“清醇型高级工夫红茶消费热潮。本实验试着将乌龙茶的晒青工艺添加到红茶制作中,以求改善红茶的品质。研究用福云六号和金黄两个品种鲜叶进行日光萎凋(设不晒、轻晒、重晒处理)、室内萎凋、机械揉捻、发酵、烘干的工艺组合制得红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对茶样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晒青“工序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晒青处理的红茶与对照香型没有差异,但经过晒青处理的红茶甜香更浓郁,香气也更持久:(2)晒青处理的红茶水浸出含量增加,多酚类含量增加,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氨基酸的含量也增加了,滋味较醇和:(3)晒青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红茶的香气,对红茶滋味的醇厚度也有所提高,因此在红茶加工中引入晒青工艺对开发清饮型高香红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黄素形成机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两类主要色素物质,其中茶黄素主要指由茶多酚、儿茶素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的且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茶黄素经酶促氧化或非酶促氧化易进一步形成茶红素。在红茶成品茶中,茶黄素的含量不到0.3%,而茶红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萎凋程度处理对单芽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云6号"单芽茶青为试材,进行不同程度萎凋处理,即分别失重20%、30%、40%和50%,后经相同的揉捻、发酵和干燥工序,得到成茶。对成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化学组分与PPO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加重,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现升高的变化趋势。茶黄素(Theaflavins,TFs)和茶红素(Thearubigins,TRs)含量先下降再上升,茶褐素(Theabrownins,TBs)含量则先增高后降低,以失重30%最高,失重50%最低。此外,咖啡碱、儿茶素含量及PPO酶活性,以失重40%萎凋处理最高。综合来看,萎凋失重40%的成品茶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初步了解藏区紫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理化特性,对7个不同紫青稞品种(系)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总黄酮抗氧化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供试紫青稞总黄酮含量为0.21%~0.32%,6个紫青稞品种中,只有旱地紫青稞与对照隆子黑青稞具极显著差异(P0.01);槲皮素含量为55.1~97.1 mg/g,其中,易贡隆和北青2号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杨梅素含量为3.7~10.4 mg/g,其中,江当蓝与QB35含量相当,并与其他品种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儿茶素含量为6.9~20.7 mg/g,且只有江当蓝比对照含量低;抗氧化活性为11.0%~19.2%,且相同青稞品种(系)所含的不同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不呈现正相关性,除北青2号与隆子黑青稞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品种间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乌龙茶做青过程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茶黄素三种物质的动态测定,初步揭示了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随着做青过程而逐渐减少,它们在做青过程中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茶黄素随着做青过程直至毛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茶多酚与茶黄素的含量比值可作为做青过程生化管理和衡量不同等级乌龙茶品质的一项生化指标,其线性方程为:Y=378.2127-2.6666X(r=-0.605,p<0.01)。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白莺山10个古茶树群落的晒青毛茶为材料,对其生化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晒青毛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碱和可可碱含量差异最大,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小。红芽口茶茶多酚和EGCG含量最高(32.70%和58.59 mg/g),可可碱和咖啡碱含量最低。勐库大叶茶儿茶素含量最高(149.85 mg/g),且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酯型儿茶素。贺庆茶中总儿茶素含量最低,且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非酯型儿茶素。  相似文献   

10.
张立秋 《人参研究》2010,22(3):16-17
采用激光照射猴头菌菌丝体,研究了不同照射时间对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照射对猴头菌丝体的生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以照射12min的处理生长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促进了菌丝的生长;激光照射12min的处理组菌丝体干重最高为0.358g,激光照射18min处理多糖含量最高,达到了9.12mg/ml。  相似文献   

11.
茶树短穗扦插不同品种与密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扦插密度对茶苗的生产效果有较大影响。本文依据茶苗的成活率、成活数、出圃率和出圃数4方面对茶树不同品种的扦插密度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照茶苗出圃数的指标确定各品种的最适扦插密度。  相似文献   

12.
以发酵类茶为例的基于可比性的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总结出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应该基于出口茶类、包装和目标市场的可比性视角。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发酵类茶为例,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横向比较中国与其他主要茶叶出口国不同包装发酵类茶在不同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在出口茶类、包装上的多样化特征,决定了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不仅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上有所差异,即使在同一目标市场上竞争力也会随包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茶叶出口整体化处理与分析确实会掩盖不同茶类在细分目标市场上竞争力的显著差异。因此,精准化识别中国出口茶叶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对于未来推动茶叶针对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LC-MS分析普洱茶和茯砖茶与红茶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LC-MS分析方法,对普洱茶和茯砖茶进行分析与已鉴定的红茶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和茯砖茶具类似的UV图谱,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物质成分;普洱茶和茯砖茶不同于红茶,不具有红茶图谱的特征,在380 nm处没有茶红素和茶黄素吸收峰的特征,也说明采用红茶的分析方法,不适合分析黑茶;虽然在UV图谱中看不到一些成分的吸收峰,但仍有微量存在,能用MS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绿茶鲜汁浸提条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汤固形物浸提率增加,茶汤色泽中绿度 (a) 减小,黄度 (b) 增大,茶汤明度 (L) 减小,主要生化成分增加。当茶水比达到1∶60时提取率和茶汤的冷后浑量增加不明显。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时间10 min,茶水比为1∶60。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的叶片和花组织的某些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测定,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两品种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叶片和花粉表面电镜扫描结果,两品种间亦无明显的形态学上的差异。中国佛手种和日本皋芦种在形态学上似乎是同一个类群。因此,假如我们推测日本的皋芦种是从中国引进的,那么中国福建种很可能是日本种的原种。具有各种史料记载的中国皋芦种,证明它在形态学上不同于日本皋芦种,但要确定其更精确的差异性,则需对两品种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石朝友  覃启平 《茶叶通讯》2007,34(3):24-25,27
调查表明,古丈茶区采工不足对产量影响已十分明显,调整产品结构、推广机械采茶是解决采工不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AFLP-银染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43个适制绿茶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获得了15对适制绿茶茶树品种杂交亲本组合,以期为我国优质绿茶品种的利用和选育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