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旨在研究重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在多联疫苗中的免疫效果。将50羽21日龄SPF鸡平均分为5组,分别用新流法(新城疫ND-禽流感H9-传染性法氏囊IBD)三联疫苗进行免疫,1组为非免疫对照组,2组免疫剂量0.05 mL,3组免疫剂量0.1 mL,4组免疫剂量0.2 mL,5组免疫剂量0.3。免疫后第21天采血,检测ND/H9血凝抑制抗体和IBD琼脂免疫扩散抗体。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BC6/85株F1代点眼攻毒,攻毒剂量为每只0.1 mL,观察96 h后剖检。结果表明,免疫后21 d,第5组血清中ND/H9 HI抗体分别为8.1log 2和 9.0log 2,IBD抗体4个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组显著高于2组。1组攻毒鸡全部发病,法氏囊外观发黄,呈胶冻样,囊内剖开有黏液,部分肉眼可见出血。1组未攻毒对照和免疫组,均未见异常,免疫攻毒保护率为100%。结果表明,重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在三联疫苗中免疫剂量为每只0.05 mL,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且不影响疫苗中其他抗原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DV强毒(基因Ⅶ型)对鸽子和SPF鸡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将试验鸽和SPF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给其中2组分别滴鼻和肌肉注射鸭源NDV分离株Duck/China/SD03/2009,攻毒剂量为106.2EID50,设空白对照组和同居感染组。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攻毒后3,5,7,14d动物的血清抗体,喉头、泄殖腔的排毒情况及内脏器官的病毒滴度、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结果】鸽子感染NDV强毒后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脑膜严重出血,腺胃和肠道轻度出血,死亡率为10%~30%;而同期SPF鸡攻毒后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死亡率为100%。鸽子在攻毒后第7天均检出排毒,至14d时均未检出。攻毒后5~14d在所检鸽体内脏器官中均检出病毒,以脑、肺、肠中的病毒含量较高。病毒也可诱导鸽子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抗体,至14d时血清抗体HI滴度为512~2 048。【结论】基因Ⅶ型新城疫强毒株Duck/China/SD03/2009对鸽子和鸡的致病性差异明显,与SPF鸡相比,鸽子感染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较轻,死亡率也较低,表明基因Ⅶ型NDV强毒株能感染鸽子,但对鸽子的致病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呼吸型IBV HI抗体水平与蛋鸡产蛋率的对应关系。【方法】将180只SPF鸡分为4组,第1组和第2组首免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活疫苗免疫,1羽份/只,4周后采血,第2组鸡同时用3批次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H9亚型)三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M41株+HN6株)分别进行加强免疫,试验同时设置攻毒对照第3组和不免疫攻毒对照第4组。灭活疫苗免疫4周后,当产蛋率稳定在80%以上时,对试验鸡采血测定抗体,同时使用M41株病毒进行攻毒,记录攻毒后4周内各组鸡的产蛋性能,分析抗IBV HI抗体水平与攻毒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抗IBV HI抗体水平在2-8.2~2-9.3时,免疫鸡能够耐受IBV强毒的攻击,其产蛋性能不受影响。弱毒活疫苗免疫组抗体为2-4.8,产蛋量下降了12.69%。攻毒对照组抗体水平为2-2.0,攻毒后产蛋量下降45.22%。【结论】蛋鸡抗IBV HI抗体效价与产蛋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的攻毒保护之间呈正相关,可以用HI抗体检测来评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对产蛋鸡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景小冬  章振华  李林  张建伟  姜北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08-9010,9076
[目的]探讨SPF产蛋鸡IB HI抗体滴度与攻毒保护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SPF产蛋鸡随机分成A1、A2、B1及B2 4组,A1组用H120活疫苗免疫,A2组先用H120活疫苗免疫后再用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三联灭活疫苗加强免疫,B1组为不免疫攻毒对照组,B2组为正常对照组。在免疫前后对试验鸡定期采血,测定IB HI抗体。当鸡群产蛋达高峰时,A1、A2及B1组试验鸡用IBVM41株强毒攻击,观察各试验组鸡临床表现,记录鸡只产蛋情况。[结果]H120活疫苗免疫后第30天,HI抗体滴度达4.45log2;用三联苗加强免疫后第30天HI抗体滴度达7.35 log2;攻毒前A1、A2、B1及B2组试验鸡IB HI抗体滴度分别为4.24 log2、7.4log2、2.1 log2和2.1 log2;攻毒后,A1组个别试验鸡出现了短暂的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11.7%;B1组试验鸡出现了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30.9%,并出现较多的软壳蛋、无壳蛋及畸形蛋等;而A2组和B2组试验鸡的产蛋始终均保持正常。将攻毒后不同IB HI抗体滴度的SPF产蛋鸡的产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证明,当鸡只的IB HI抗体滴度≥6 log2时,攻毒对产蛋率没有影响;抗体滴度为5 log2时,产蛋下降6%;抗体滴度为4 log2时,产蛋下降11.3%;抗体滴度≤3 log2时,产蛋下降29.6%。[结论]产蛋鸡的IB HI抗体滴度与攻毒保护力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 CVI988+HVT二价细胞结合苗分别以气雾、点眼、滴鼻、皮下注射 4种不同途径免疫 1日龄雏鸡 ,另设一组鸡作为非免疫对照组 .免疫后第 8d,每组鸡均用 MDVBJ- 1强毒攻击 ,气雾、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 7.89%、7.30 %、9.19%和 6 7.0 2 % .皮下注射免疫组与其他免疫组之间差异极显著 (P<0 .0 1) ;气雾、点眼、滴鼻以及非免疫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结果表明皮下注射免疫组的免疫效果最好 .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新乡市不同鸡场采集大肠杆菌病料88株,经鉴定56株为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别是O1O2,O5,O35,O78,O111,其中O1,O2,O78,O111为主要的血清型.将所分离的6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制成多价灭活苗,接种雏鸡,攻毒保护率达100%,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口服、腿部肌肉注射两种不同攻毒方法,对空肠弯曲菌人工感染鸡的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攻毒方法攻毒鸡只均无临床症状,但是均表现肠道的病理变化。攻毒后第三天、第五天可从鸡泄殖腔棉拭子和迫杀鸡样品的空肠中分离到目的菌落。  相似文献   

8.
评价了大肠杆菌(O78)菌毛油乳剂疫苗对鸡的免疫原性.鸡经皮下接种130 μg及65 μg菌毛蛋白并用同源大肠杆菌经后胸气囊攻毒 ,未免疫鸡攻毒作为阳性对照,未免疫鸡不攻毒作为阴性对照.免疫鸡可抵抗急性呼吸道感染, 因为免疫鸡:(1)与未免疫未攻毒鸡在增重上无显著区别;(2)死亡率低甚至无死亡; ( 3)在气囊、心包、肝仅有轻度病变,分值显著低于阳性对照鸡;(4)比阳性对照鸡更能清除体内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评估单独或联合给予精油(EO,百里酚和肉桂醛)和一种酶结合物(XB,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对大肠杆菌K88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微生物数量、回肠显微解剖学和炎症介质的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断奶仔猪192头,分配到8个处理组,采用2×4因子设计,进行为期35d的试验。比较在2个水平大肠杆菌攻毒[假感染(-)或受感染(+)]状况下,不同的饮食处理[饲喂基础日粮(CTR)、单独使用EO或XB、混合使用EO和XB(EOXB)]的治疗情况。在试验第8天对半数仔猪分别灌胃大肠杆菌O149:F4(K88),第35天屠宰48头仔猪(每个重复1只)。大肠杆菌攻毒仔猪7~14 d后平均日增重(ADG)、肉料比(GF)均降低(P<0.01),提高了接种后1~5 d的粪便分数(P<0.01)。在接种后第1周后,EOXB组粪便分数比CTR组有所降低(P=0.02)。大肠杆菌攻毒增加了第14天的大肠杆菌和大肠杆菌群计数(分别P<0.01和P=0.01)。日粮补充EO和EOXB相比对照组减少了第14天粪便中大肠杆菌群数(分别P=0.02和P<0.01)。此外,与CTR组相比,EOXB补充减少了盲肠食糜中大肠杆菌群计数(P<0.01),并趋于减少大肠杆菌计数(P=0.051)。与CTR组相比,日粮EOXB也降低了隐窝深度,提高了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0.01)。大肠杆菌攻毒上调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α、Toll样受体(TLR)2和TLR4的表达(分别为P<0.01、P=0.01、P=0.03、P=0.01),与EO组相比,EOXB组下调了TNF-α(P<0.01)、IL-6(P=0.046)的表达。结果表明,EO和XB结合补充可能对断奶仔猪粪便稠度、微生物计数和回肠显微解剖学的调整具有有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连葛口服液”的大规模生产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连葛口服液”来治疗人工诱发的鸡大肠杆菌病,并探索“连葛口服液”对鸡湿热泻痢证的临床防治效果.[结果]攻毒试验选用细菌培养液10-4倍稀释液,最佳剂量为0.5 ml/只.经剖检和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通过血清学鉴定确定为O1抗原型.[结论]“连葛口服液”高、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其疗效与氟苯尼考相当,推荐剂量为1.0 ml/kg体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小鼠自然感染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情况,采集80只实验小鼠的粪便样本,应用RT-PCR方法扩增粪便样本的MNV ORF2特异性基因(187 bp,MNVnt 5473-5659)片段.对PCR检测为阳性的粪便样本经10倍体积的PBS稀释后灌胃到4只ICR小鼠体内,1周后,将3只ICR小鼠与灌胃的小鼠同居饲养,观察小鼠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定期采集粪便做RT-PCR检测,研究小鼠实验感染MNV的情况.1个月后,处死小鼠,采集粪便、盲肠、十二指肠、脾、肝、大脑、肾、肺、心脏、胸腺、子宫、卵巢和唾液腺等器官做RT-PCR检测,研究MNV的主要感染部位.结果表明,自然感染的阳性率为13.75%(11/80);实验感染的小鼠外表健康、活泼、没有腹泻现象,阳性率为100%;主要的感染部位为小鼠的消化系统.本研究是首次在上海地区实验小鼠粪便中检测到MNV.  相似文献   

12.
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带菌是该地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组织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室内、田间接种均证明了条纹病有再侵染现象,大田发病率23.50%~37.80%,产量损失8%以下,潜育期4~7d。再侵染成功与否及发病率高低与空间生态位有关;大田中心病株以点传播,有重叠侵染现象;六月份多雨及夜间结露有利于进行再侵染;再侵染的侵染率高低与中心病株的多寡成正相关。经成偶法检验符合中心式传播,侵染梯度模型为:lnx_i=-0.3144-0.9615lnd_i,即X=0.7302/d ̄(0.9615)_i。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喀什地区鸭球虫种类及感染情况,采用群体采样法分别从每个调查点采集新鲜粪便,经检查后,阳性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和离心沉淀法进行卵囊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卵囊进行虫种鉴定,并统计各调查点的鸭球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检查的37份样品中,阳性鸭群27个,阳性率72.97%;鉴定出5种感染球虫,分别为:毁灭泰泽球虫(T.perniciosa)、菲莱氏温扬球虫(W.philiplevinei)、阿氏艾美尔球虫(E.abramovi)、鸭温扬球虫(W.anatis)鸭艾美尔球虫(E.anatis)。  相似文献   

14.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病原菌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山西省分布广、危害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危害幼苗,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其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整株很快青枯死亡:后者一般在吐丝后发病,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发病后期茎基纵剖面髓部变色收缩,果穗下垂,易倒伏。经试验证明:其主病原(uajor pathogen)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其中串珠镰刀菌致病力最强。通过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连续分离证明:四种主病原都有潜伏侵染现象,串珠可以扩展到茎基第三节间,但并不扩展到穗部。次病原(Minor pathogen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弯角镰刀菌(F. camptoceras)等,它们是在主病原侵入后才侵入寄主的,本身致病力弱,但与某些主病原有协生作用,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将治愈率以及饱和感染率引入基本的HIV病理模型, 构建一个改进的HIV病理模型. 利用微分动力系统的相关理论, 证明改进模型中无病平衡点和染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然后执行相关的数值模拟以验证所得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在饱和感染率的条件下, HIV感染进程变缓; 同时提高治愈率能有效地控制HIV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摸清广西区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肠道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旨在为养殖户提供预防及控制猪寄生虫病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直接涂片法、沉淀法、尼龙筛淘洗法、卢氏碘液染色法、蔗糖溶液漂浮法等对广西12个市的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共3021份样品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西猪群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猪球虫、小袋纤毛虫、线虫和隐孢子虫,小袋纤毛虫和猪球虫的感染虽然比较普遍,但感染强度均较低,属于正常带虫现象。广西规模化猪场中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类圆线虫(2.26%),其次是鞭虫(0.98%)和蛔虫(0.81%),食道口线虫最低(0.58%);在广西散养户猪群中,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蛔虫和鞭虫,均为8.19%,最低是食道口线虫(4.56%)。0-6月龄猪群中各种线虫的感染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长,但6月龄以后,线虫感染率在规模化场猪趋于平缓,散养户猪群则明显下降。【结论】广西猪群仍然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其中线虫的优势虫种是猪蛔虫和鞭虫,即广西当前甚至未来几年内,猪群需要重点防范的体内寄生线虫仍是蛔虫和鞭虫。  相似文献   

17.
大豆霜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豆霜霉病病粒接种、孢子囊人工接种胚轴试验以及病苗徒手切片观察,揭示出大豆霜霉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表皮下的卵孢子越冬后,萌发侵染胚轴,形成系统侵染。带病种子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通过不同温度下贮藏的种子,不同时期播种,发现温度对卵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影响很大,在室温下贮藏豆种以及适时播种可减少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不同品种的抗性试验表明,大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采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对1983~1987年的病害调查,发现降雨造成的高湿度对病害影响很大,尤其是7月份的降雨量,是大豆霜霉病流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额尔齐斯河凶猛鱼类复口吸虫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鱼类寄生虫调查方法对额尔齐斯河(新疆段)4种常见凶猛性鱼类复口吸虫(Dipolostmum sp)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复口吸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为:白斑狗鱼为25%,1.3;梭鲈为30%,13.7;河鲈为50%,16.2;江鳕为83%,8.3。  相似文献   

19.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南宁地区水牛场中水牛球虫流行状况,通过对粪便中卵囊计数,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2项指标进行计算。调查结果显示,巴氏艾美耳球虫、牛艾美耳球虫、邱氏艾美耳球虫感染率较高,说明上述3种球虫感染较为普遍;而巴氏艾美耳、椭圆艾美耳以及阿拉巴马艾美耳球虫感染强度较高。调查结果对于研究制订水牛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