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90年代以来,玉米粗缩病在河北、北京、山东等省市再次流行。1993年河北省发病面积达40多万hm2,占播种面积20%。接种试验表明,感病植株苗龄越小,产量损失越大,芽鞘期至9叶期是玉米易感病阶段,损失100%~64.2%。病害仅由介体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虫一经获毒终身带毒。防治主要以调整播期,春播玉米覆膜尽量早播,夏玉米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应用内吸残效期长的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或拌种可较好地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应用证明 ,播种时以吡虫啉拌种 ,秧田后期、本田前期喷施康福多、扑虱灵 ,可以较好地控制灰飞虱 ,从而有效地控制黑条矮缩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浙江北部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控制浙江北部稻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流行,系统调查了病害和灰飞虱动态,并测定了灰飞虱带(传)毒率和水稻品种抗病性。结果表明,该病在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粳稻区呈上升扩大趋势,传毒媒介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 Fllen年发生5~6代,以越冬代和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扩散,引起水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传毒发病;秧苗2叶1心至4叶1心期为最易感病期,也是治虫防病关键时期;嘉兴、湖州和绍兴市等10个县(市、区)灰飞虱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带(传)毒率逐年上升,2005年为2.9%,2006年为4.42%,同比增长34.4%,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粳稻品种(品系)秀优5号、嘉优1号等发病较重,浙大532、春江050等发病较轻,HZ586表现较强抗性。综合分析认为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感病品种种植、冬季气温偏高和主治药剂防效下降,是该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引起该病害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科斐济属。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毒源、介体、品种是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三者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数量则会引起病害流行。影响这三个条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措施、栽培感病品种等。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压低毒源、虫口密度并种植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明确,玉米苗10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不相遇,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以河南开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随后发病面积下降。2006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4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河南沿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本文从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丰富、易感水稻品种多,介体灰飞虱发生高峰与秧苗敏感期高度重合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以期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师仰胜 《植物保护》1989,15(3):20-21
小麦丛矮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虫口密度、自然带毒率、毒源植物发病率、农田耕作方式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气候条件对其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蔓延的,气温直接对灰飞虱起作用。根据1982—1986年对聊城地区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秧田灰飞虱简化防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与水稻秧田期全程药控相比,秧田灰飞虱简化防治,对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水稻黑条矮缩病中等以下流行年份,灰飞虱简化防治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重、分蘖、倒二叶长与宽均没有影响。而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杂草稻密度为1株/m2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9.15%,当杂草稻密度达7株/m2时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以上,杂草稻密度达到12株/m2时水稻产量损失可高达72.29%。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人工接种诱发和药剂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造成小区间稻叶瘟病和稻穗瘟的发病梯度系统监测病情,收获期结合病情程度进行单株考上区测产,并分别建立了依据稻叶瘟病,稻穗瘟病和二者综合的损失估计模型。就稻叶瘟病地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和精米率的影响作了定量研究。另外,地稻穗瘟病在不同品种,不同侵染发病时间以及不同发病部位的为害影响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稻穗瘟病的为害程度在不同品种上存在一定差异,与侵染发病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疏  秦姝  刘明霞  李颖  董海  孙柏欣 《植物保护》2010,36(6):165-167
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在辽宁省东港市稻区利用3个感稻曲病品种进行田间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试验。不同施肥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总氮肥量越大,稻曲病发生越重。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后期(穗肥)氮肥量增大有利稻曲病发生。不同播期、插秧期试验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水稻播期、插秧期偏后,稻曲病发生有加重的趋势。不同插秧密度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插秧密度越大,稻曲病发生相对越重。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与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褐飞生物型Ⅱ与分蘖力相关显著,与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关不显著。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孟加拉型与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有效穗相关显著;与生育期相关极显著;与分蘖力、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92-1996年对水稻橙叶病的发生流行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当地水稻品种全属感病和高感品种、人工接种发病率为40%-93.3%,只有几个新近引进或准备诉品种属抗病或高抗。秧苗尤以3-5叶龄期最易感病,6叶龄后抗耐病性逐渐增强,在分蘖盛期后病株基本死亡。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超级稻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株高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均以拔节孕穗期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最重,早稻株高下降4.53%~11.1%,晚稻下降3.09%~10.04%,且水分亏缺程度越重,株高下降越多,而生育后期影响较小。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叶、穗、根及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浅水灌溉对照,且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积累量越少,根冠比也表现为相同规律。但土壤水分亏缺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茎鞘的发育,产生补偿作用,但作用较小。双季超级稻所有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对照浅水充分灌溉,早稻产量为对照的58.73%~99.42%,晚稻产量为对照的55.15%~96.74%。各生育期的双季稻产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的加剧而下降严重。双季超级稻产量受水分亏缺影响敏感程度排序:早稻为拔节孕穗期有效分蘖期抽穗开花期无效分蘖期乳熟期,晚稻为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有效分蘖期乳熟期无效分蘖期。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有效分蘖期的穗数和拔节孕穗期的穗粒数影响程度最大,可引起大幅减产。无效分蘖期和乳熟期受水分亏缺影响减产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8.
Severe infection with Septoria tritici occurred in four of five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create a series of different disease epidemics. These experiments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periods suitable for infection. They also indicated the effect of sprays, timed before and after these periods, on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yield.
Analysis of disease progress and weather records suggested that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initial development of S. tritici occurred during early May at four sites. Heavy rain giving at least 10 mm on 1 day or a total of 10 mm or more on 2 or 3 successive days occurred at all four sites p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symptoms on a particular leaf layer, though less heavy rain may suffice to splash inoculum onto upper leaves in shorter, immature canopies where stem elongation is incomplete. At the fifth site, infection occurred later in May and disease failed to develop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At all sites, the length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on any of the top three leaves was found to be between 396 and 496 degree days.
Control of winter epidemics of S. tritici had little effect on yield, whereas spray sequences commencing later than growth stage (GS) 31 but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critical periods provided the best disease control and yield benefit. Regression models incorporating,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a under the S. tritici disease progress curve for any of the top three leaves from their emergence (GS 32-37) satisfactorily explained yield loss at the four sites where disease was severe. Consideration of leaf 2 or leaf 3 alon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2% of the variance at each site and a yield loss from infection of leaf 2 related to thermal time is suggested as 0.00265% per C per day from the appearance of symptoms.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采自上海市青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地的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以及采自崇明区的粳型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籼型、偏籼型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质量、分蘖数、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均未有明显影响;而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密度对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等均能产生一定影响,而粳型杂草稻只对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青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地的籼型、偏籼型杂草稻和崇明区粳型杂草稻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时的密度分别为8.19、12.82、15.45、19.82株/m~2。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优6号各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都会影响水稻产量,减产最大的时期是穗分化期和开花期,产量比对照下降49.4%和30.7%。水稻分蘖期受水分胁迫对穗数影响最大。穗分化期水分胁迫对总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最大,开花期水分胁迫对千粒重影响最大,结实率与穗抽出率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211。穗分化期和开花期重度水分胁迫,穗抽出率明显下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发生在下午。讨论了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