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是茶的故乡,婺源是中国最早产茶的地方之一。2005年是婺源茶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7月1日,该县正式启用了“婺源绿茶”原产地证明商标,从这天开始,该县要求全县茶叶企业统一使用“婺源绿茶”商标,其主打品牌“婺源茗眉”于同年10月1日上市。从此,“中国茶叶之乡”婺源县告别了无统一商标,无主打品牌的历史,进入了一个以统一品牌为抓手,全面振兴茶业经济的时代。1市场竞争促品牌统一婺源有着不凡的茶叶史。婺源茶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  相似文献   

2.
周维平 《茶业通报》2002,24(3):40-42
本文阐述了依托现代科技,振兴茶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着“生产跟着销售走,效益跟着市场走”的宗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岳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百个茶叶发展优势县、名优绿茶优势区域县。岳西茶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得天独厚。岳西县委、县政府把茶业发展作为生态立县、做特农业的重头戏,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全县现有茶园面积9000hm2.2011年产茶2900t,茶业综合产值4.4亿元,茶业已成为岳西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4.
霍山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异,历史名茶霍山黄芽久负盛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茶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至2010年底,全县茶园面积8200hm2,年产干茶5100t,产值1.9亿元,其中名优茶1275t,产值1.5亿元。纵观历史,我县茶业的发展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品牌打造,都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5.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 ,茶叶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从调查的几个茶叶专业镇、专业村的情况来看 ,茶叶生产受重视的 ,有一定规模与影响面的 ,经济效益显著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 ,乡镇企业不发达 ,茶叶生产在农民增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不愧是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1 茶叶生产在我省农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近年来 ,我省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面积、产量基本稳定 ,产值增加 ,名优茶发展迅速。1 998年全省茶园面积 1 2 72 6 7hm2 ,茶叶总产量1 1 .32万t,总产值 2 1 .5 2亿元 ,与 1 997年相比 ,面积减少 2 86 7h…  相似文献   

6.
《茶业通报》2004,26(3):144-144
在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明前茶会上,组委会响亮而坚定地宣布将于北京金秋十月举办的茶博会将以“茶经济的全球平台,茶文化的世界之窗”的功能定位来实现“来北京卖全世界的健康绿色茶叶,去北京买全世界的健康绿色茶叶”的真诚夙愿。2004年10月21日———24日北京国贸CTE据此次博览会主办单位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三利广告展览有限公司介绍,作为唯一经中国商务部批准的国际性茶业专业展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茶博会,英文缩写CTE)将于2004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  相似文献   

7.
茶业品牌的构成、建设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勇  周坚 《茶业通报》2007,29(1):41-44
简介了茶业品牌的基本构成,从茶叶标准化、质量认证与管理、知识产权、资源整合等方面,阐述了品牌建设的渠道与策略,并评析了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的协同、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分析了安徽茶业发展速度、名优茶品牌整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及茶叶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旨在促进安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婺源茶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从而突破茶业经济发展的质量瓶颈,2005年初,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县依托江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大鄣山茶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启动了农业部《婺源县大鄣山茶质量安全控制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示范》项目(简称农业部GAP项目)。一年多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和辐射,全县茶叶生产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茶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婺源茶叶生产、加工和外贸出口的综合实力一举挤进了全国茶叶十强县的行列。1引导茶农参与,营造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良好氛围2005年年初,该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叶品牌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贵州茶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丰  刘小华 《贵州茶叶》2006,34(2):32-37
品牌决定茶叶经济效益。本方阐述了我国茶叶品牌发展的现状,在分析我国品牌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从提高茶叶品质、打造品牌个性、光大茶文化、培置龙头企业、加强产品标准化、加强品牌宣传、实施品牌、企业及市场的整合以及品牌保护等多方面论述了我国茶叶品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华超 《茶业通报》1995,17(3):42-42
市场导向科技兴茶──贵州遵义地区发展茶业经济的做法李华超(贵州遵义地区非耕地开发办)茶叶是我区传统商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力推广了湄潭县核桃坝村,依靠科技兴茶,良种、良法、高效益,提前实现小康村的先进经验,坚持低产茶园改造,优化产品结构,使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夏涛 《茶业通报》2006,28(2):51-52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也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300亿元以上,无以比拟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茶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本应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和较高声誉的中国茶,不仅没能拥有行销全国、享誉世界的茶品牌,而且市场竞争力日益减弱,价格越卖越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将会愈加激烈,集中表现在市场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茶产业的竞争力,重振中国茶雄风,唯有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才是振兴我国茶业经济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13.
李荣芳 《茶业通报》2001,23(2):10-12
对如何建设鹤峰茶叶大县 ,笔者利用广义投入的概念 ,对照茶叶产业发展不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些投入问题进行研究 ,试图提出一些理性思维方式 ,供决策者们参考。1 广义茶业投入概念和具体结构及功能 1 .1 对广义茶业投入概念的理解 按照人们通常理解 ,茶业投入是为发展茶叶而进行的诸多生产要素投入。其实这种投入含义只不过是一种狭义的茶业投入。它仅指在一定条件下的茶叶生产直观要素在量上的构成 ,在片面追求效益的前提下质量问题往往被忽视。狭义的茶业投入主要体现为资金投入、物质投入、劳动投入的数量总和。显然 ,这是一种外延、粗…  相似文献   

14.
徐毅 《茶业通报》2005,27(3):130-131
1面临的困境1.1生产经营分散,企业规模太小1.1.1全县从事茶叶加工的厂(点)达200家,但分布不均匀,各自为战,一盘散沙。1.1.2企业规模普遍太小,固定资产超10万元的不足10家,最大的不到50万元,产值不超过百万元。1.2产品质量混乱,价格恶意竞争鲜叶市场僧多粥少,各厂(点)放松鲜叶采摘质量,随意抬高收购价格,形成质量和价格的双重恶意竞争。生产技术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低价位抛售的恶意竞争。1.3市场管理不到位,服务机构形同虚设无证、无照的地下加工厂(达总数的70%以上)非法生产经营盛行。仅一、二台机械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厂(点)(达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15.
方继凡 《茶业通报》2007,29(4):185-186
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全村国土面积19.37km^2,有12个村民组、1432人,茶园面积267hm^2。是个典型深山区、库区、茶区和革命老区。近些年来,三合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做强太平猴魁茶品牌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茶产业一举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比2000年增长100%以上。2006年全村茶叶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其中猴坑村民组21户,70余人口,今年茶叶收入超过400多万元,人均6万元,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农村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药企业有的已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但"你拥有真正的品牌吗?"有关营销专家对此为我们分析了品牌营销的十大误区。  相似文献   

17.
詹罗九 《茶业通报》2010,(4):152-156
<正>一《祁门红茶业经济之研究》是60多年前撰写的一篇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茶业经济,以求得农业经济学进步的经济学的论文。论文分绪论、土地、劳力、产地市场、毛茶山价、结论6章,约6万多字。现择要摘录【注2】,  相似文献   

18.
茶叶是鹤峰的名片、农民的财源、产业的重点,是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加快鹤峰县脱贫奔小康的战略支点。“十五”时期以来,鹤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建设,将其列为全县“六大一强”战略之首,使茶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焦丰宝 《茶业通报》2014,(3):128-129
如何搞好茶叶营销工作,不断开辟茶叶营销的新途径、新方法,是当前茶叶企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为适应现代茶叶营销形势,近年来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除采用传统的产销对接、产品进超市等方法外,积极开展茶叶网络销售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茶业学会成立已整整五十年了。 半个世纪以来,在上级的领导下,依托安徽农业大学,遵循党的方针、路线,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茶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会坚持为安徽茶产业的发展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