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缓解花椒建园前期投入效益差的矛盾,充分利用椒园的空间和土地,增加椒园的复种指数,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土地利用率,通过花椒与红芪间作套种技术,提高花椒建园前期园地效益较低问题。结果表明,红芪与花椒间作套种前3年套种红芪,可显著提高椒园总体经济效益,产药量1年椒园>2年椒园>3年椒园,提倡红芪与花椒间作套种增加1年和2年椒园种植面积,对椒园椒树影响不大;适量减少3年椒园套种面积,促进椒树的快速生长,尽早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红袍花椒是韩城市主要经济树种和退耕还林树种,花椒产业更是韩城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大红袍花椒主要栽植地点在浅山台塬区,灌溉条件差,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椒农的收入。本文通过椒园试种油菜刈割覆盖的方法,改善椒园栽培环境,增加椒园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提高花椒产量和质量,稳定椒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3.
自然生长的花椒树,多数枝条密生,树冠郁闭,结构紊乱,通风透光不好,树势弱,造成结果晚,产量低,果实色泽暗淡,果品质量差,枝条容易枯死,病虫害严重,结果年限短,树的寿命也不长,影响了椒园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对椒树进行合理整形修剪,提高椒园产量,使整个椒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现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将花椒整形修剪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花椒已成为渭北旱塬的新兴产业,但椒园多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当地花椒效益的瓶颈。为进一步帮助椒农提高经济效益,结合渭北椒园目前的生产实际,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花椒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的近20个省(市),也遍及我县各乡村。它"易载好养、省地节劳、用广销快、调味入药、价高来钱",早就成为群众心目中的"难离树"和"来钱树"。近年,由于林业部门的重视,加之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新观念的冲激,我县各乡村的椒树、椒林、椒园在大幅度增加,出现了"家家房前屋后椒站岗,户户田边地头椒放哨,荒沟荒山椒成林,坡硷台地有椒园"的景象,在如  相似文献   

6.
枇杷园生物覆盖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枇杷园生物覆盖试验,选择衢县和黄岩两地初定植到第12年的枇杷园,分设三个区组,进行套种,自然生草,柴草覆盖等,与清耕的效应对比。试验效果证明:生物覆盖后,能加快枇杷园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调节园间的温度和湿度,旺盛根系和增加枝梢量。因此,使枇杷增产36.43-82.96%。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辣椒品种鉴定筛选试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1997-1999年在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进行的日光温室辣椒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陇椒1号、陇椒2号、陇椒6号、97B30、沈椒4号分别比对照增产26.3%、21.7%、49.7%、21.3%和7.0%,而兰椒3号、桂木斯、湘研1号均比对照减产;同时在武威、白银、平凉进行了多点鉴定试验,两个年度试验的平均产量陇椒1号比对照增产19.90%和28.6%,陇椒2号增产33.7%和23.8%,陇椒6号增产39.7%和32.5%;并介绍了3个品种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花椒膏药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固定样方的调查的统计分析,证明花椒膏药病的发生与树龄、椒园湿度和品种有关。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花椒品种对膏药病的抗病性存着差异。回归分析显示感病指数与椒园湿度及枝条枯死率存在着正线性相关,与温度的负相关不明显,与树龄有Logistic曲线关系,其椒园发病率与树龄呈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几种栽培措施对红花椒树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几种生产措施对花椒树势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明中耕、除草、施肥次数、修剪对红花椒树势及产量的影响,为高效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汉源贡椒和茂县六月椒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中耕、除草、施肥次数、修剪为自变量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椒园中耕2次可促进椒树营养生长,提高鲜椒产量。②除草方式中覆草更利于减少椒园病虫害,增加鲜椒产量,其次为农药除草,不除草处理效果最差。③椒树基肥以外追肥2次的效果优于不追肥和追肥1次。④适当修剪有利于提高椒树树势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1建园花椒园建在海拔1200~1700m之间,无“三废”污染的阳坡半阳坡梯田台地。要求利用集雨灌溉,1年灌水1~2次,采用丰产坑按3m×4m定植优质壮苗。2土、肥、水管理2.1中耕除草及树盘覆草盖膜2.1.1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椒园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花椒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花椒园旱薄地土肥水综合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椒园深翻、树盘覆盖、舍理施肥、根外施肥、穴贮肥水等技术内容,以供花椒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1986~1990年对9~10年生板栗低产园进行改造试验。试验后连续5a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开始前3a平均增加410.5%,1990年平均产量达到1339.2kg·hm-2,是开始前3a平均产量的9倍。低产园改造主要技术措施是:高接换种,缺株补植,深翻改土,施足基肥,因树修剪,以及套种、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3.
三种蔬菜种子贮存时间与发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年度采收的白菜、萝卜、尖椒种子采用吸湿培养法、玻板直立发芽法、盆栽出苗法测试了发芽率、生活力和出苗状况,结果表明:白菜、萝卜、尖椒种子贮存时间和长短与种子的发芽率、出苗率成反相关。白菜、萝卜种子存放5年虽然仍有80%的发芽率,但是正常菌数已大幅度下降,出苗率<40%;存放5年的椒种子发芽率只有20%多,出苗率仅为20%。  相似文献   

14.
一、种群分布与为害 陕西省线辣椒栽培历史悠久,“秦椒”早已驰名中外,素以“身条细长、皱纹均匀、色泽鲜红、辣味佳美”著称。但辣椒干在储藏过程中,遭受害虫的危害相当严重,普通贮存的线辣椒,存放1年的椒干,虫果率为5%~100%,存放2年以上的干椒,虫果率达93%以上。害虫危害造成虫粪污染和碎片狼藉,干椒粉、椒果坏死、霉变,以致不堪食用,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韩城市花椒生产情况,掌握椒农椒园管理与施肥实际。走访了韩城市主要花椒产区椒农30户,实地查看园貌,与园主座谈。调研得知,韩城全市种植花椒近3.33万hm^2,品种以“大红袍”为主,盛果期椒园一般每667m2产干椒150~200kg。种植密度平地3.5~4m×3m、坡地3m×2~3m左右,开心形树形,土壤管理多清耕。花椒主要病害为干腐病、黑胫病(流胶病),主要虫害为蚜虫、窄吉丁虫等。施肥多采用秋季“一炮轰”,成龄树每株施用复合肥2~3kg。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冻害时有发生,群众的防冻意识不强;施肥种类单一,缺乏有机肥;部分花椒园病虫害严重,防治效果不明显;很多椒园树形不规范,冬季修剪过轻;2018年冬季的过分干旱加重了冻害、抽干的发生。建议:提高椒农优质生产意识;广泛推广优质栽培技术;尽快开发推广多元素无机有机混合,并集有益微生物于一体的专用肥料。  相似文献   

16.
观赏辣椒别名朝天椒、五彩椒、指天椒、五色椒、佛手椒和珍珠椒等。为茄科辣椒属多年生草本花卉,但通常作1年生观果花卉栽培,是一种很好的观赏蔬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西省甜(辣)椒在农田种植、生产中产生的病害为害问题,作者提出了利用环境友好型,高低秆作物菜粮间套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生态系统,来提高土地、空间、水、热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立1个以农业生态调控为主、综合治理的椒园。结果表明:甜(辣)椒-玉米高低秆作物间套种,可利用玉米作物的根基效应和屏障效应,抑制、隔断辣椒疫霉病菌的繁殖和蔓延(有病的椒田可少量穴施化学杀菌剂,疫霉病发病率控制在8%以下);通过高秆玉米的遮阳作用和高低秆作物的群体效应,又减轻了病毒病和日灼病(病毒病发病率〈10%、日灼病发病率〈3%)。由此,提高了甜(辣)椒质量。秋收后,把玉米秸秆剪碎覆盖在椒田的垄沟内,一则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覆盖椒田后可增加土壤腐殖质,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二则玉米秸秆覆盖地面后可挡住太阳的直射光,降低土壤温度,并可吸收部分水分,增加膜间水分。当玉米秸秆发酵后产生的固氮菌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还可抑制疫霉菌。可使山西地区甜(辣)椒农田种植生产向环境友好型、病害治理可持续的生态椒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苹果园种植生草主要生态指标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草园和清耕园的环境生态指标测定发现,实行生草栽培技术后,大气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含水量有所增加,早春地温高、夏季地温低且较稳定,天敌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病虫害有所降低,为果树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1 产量 2006年3月马来西亚天然橡胶产量为11.87万吨,比2月减少3137吨。或2.6%。比2005年同期增加84.2%。小胶园产量占95%,大胶园产量占5%。2006年1-3月产量达34.35万吨。  相似文献   

20.
<正>观赏辣椒别名朝天椒、五彩椒、指天椒、五色椒、佛手椒和珍珠椒等。为茄科辣椒属多年生草本花卉,但通常作1年生观果花卉栽培,是一种很好的观赏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