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筛选可用于菜籽粕脱毒的菌株并探讨其发酵菜籽粕的效果。以菜籽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硫甙为唯一碳源,从发酵青贮与土壤混合液中分离出54株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良好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以硫甙降解率为因变量进行复筛,初步得到5株硫甙降解率大于30%的菌株。通过菜籽粕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单菌株发酵试验,得到1株硫甙降解率达23.69%的菌株A9,对菌株A9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6S r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确定菌株A9为嗜酸乳杆菌,并将其与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菜籽粕混菌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硫甙含量由37.48μmol/g降低到25.96μmol/g,降解率为30.73%;粗蛋白质含量由38.41%提高到45.44%(P0.05);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多肽含量由0.84%提高到2.62%(P0.05);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呈黄褐色蓬松状,有浓郁的酸香味,总酸含量由1.01%提高到3.91%(P0.05)。由此可见,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营养价值与风味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相似文献   

2.
选用植物乳酸菌、黑曲霉菌、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多个菌种,通过对菜籽粕的单菌和混菌发酵,研究发酵对菜籽粕中单宁含量的影响并优化混菌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黑曲霉菌对单宁的降解效果优于其他菌种,植物乳酸菌次之。混菌发酵的最佳菌种组合比例为:黑曲霉菌∶植物乳酸菌∶酿酒酵母菌=6%∶4%∶2%,麸皮添加量10%,30℃发酵48 h,菜籽粕中单宁降解率达到94.38%(干基),得到低单宁的发酵菜籽粕。研究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固态发酵菜籽饼对纤维及硫甙的降解效果以及养分含量的改善效果。试验以菜籽饼为发酵原料,以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种,以总变化率(Y)作为综合指标,进行最佳混菌比例和最佳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的交互作用对总变化率及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混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接种量12%、液料比1.2 mL/g、温度35℃、发酵时间96 h,此时总变化率最高,发酵菜籽饼的酸溶蛋白增加了120.77%,硫甙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57.53%和3.09%。研究表明,混菌固态发酵可提高菜籽饼的酸溶蛋白,降低硫甙和纤维含量,提高菜籽饼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枯草芽孢杆菌属、酵母菌属和乳酸菌属的6株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6株菌复合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糖蜜40 g/l、蛋白胨10 g/l、葡萄糖1 g/l、磷酸氢二钾0.5 g/l;并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30℃p,H值自然,发酵时间为48 h。在以上条件下,棉籽粕经过复合菌固态发酵后,物料的pH值降低到4.5以下,有益菌总数达到6.2×108 cfu/g,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76%,游离棉酚含量从618.52 mg/kg降低到274.16 mg/kg,降低了55.7%。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复合固态发酵对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粗蛋白质、pH、酸度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以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为发酵剂,对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进行固态厌氧发酵,每隔12 h采样1次(其中粗蛋白质测定为每隔24 h采样1次),共发酵72 h。结果表明,乳酸菌固态发酵酶解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均能有效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pH,使酸度增加;乳酸菌固态发酵酶解能有效降解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水苏糖和棉籽糖含量,棉籽粕中单宁及菜籽粕中异硫氰酸酯和唑烷硫酮,而对游离棉酚及植酸的降解能力有限。由此可知,乳酸菌固态发酵酶解能通过提高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中粗蛋白质含量、降低pH及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饲料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发酵菜籽粕的营养价值,提高在动物饲料中的使用量。以菜籽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等菌种,通过单菌株与混菌株固体发酵试验,研究菜籽粕发酵产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发酵菜籽粕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单菌,明显提高了真蛋白质量分数和氨基酸含量,植物乳杆菌的效果最差。混菌株发酵中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粪链球菌、黑曲霉四菌种组合发酵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发酵菜籽粕中有益活菌总数为4.35×107cfu/g、真蛋白质量分数为45.69%、氨基酸含量为331.48 mg/g、多肽得率为18.31%、硫苷含量为10.32μmol/g、单宁含量为5.61μg/g。结果提示,混菌株发酵效果明显优于单菌株发酵,混菌株发酵中以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粪链球菌、黑曲霉四菌种组合发酵效果最好,提高了菜籽粕作为饲料蛋白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菜籽粕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其脱毒利用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菜籽粕脱毒微生物之一,黑曲霉能有效降低菜籽粕中的植酸和硫甙含量.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破碎技术从筛选到的1株具硫甙降解能力的黑曲霉(Aspergillas niger)H23中提取胞内芥子酶,建立微生物酶测定菜籽粕中硫甙含量的方法.此法首次在硫甙测定中使用微生...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考察枯草芽孢杆菌B1与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和酶解处理(简称菌酶协同酵解)制备菜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对经菌酶酵解后的菜籽粕营养成分的分析。以菜籽肽得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对加酶量、发酵温度和料水比等酶解、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菜籽肽以菌酶同时添加为最佳制备方式,以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1.0%、中性蛋白酶添加量150 U/g、料水比1:1.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为最佳菌酶协同酵解条件。在此条件下,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的降解率达74.23%,单宁和植酸的降解率分别为31.17%和16.39%。发酵后菜籽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1.30%,比发酵前提高1.92%,菜籽肽含量达170.12 mg/g,比发酵前提高了3.7倍,还原糖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57.68%,钙、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26.83%和11.57%。试验表明,菌酶协同处理的方式对菜籽粕品质的提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豆渣为原料,添加麸皮作为辅料,通过混菌固态发酵生产一种耐贮存、适口性强的酸化饲料。从本实验室菌种库保存的5株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产酸量高的乳酸菌,将乳酸菌与酿酒酵母菌两种菌株混合固态发酵,研究了两种菌株的混合比例,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以豆渣为发酵基质,植物乳杆菌的产酸量最高;植物乳杆菌与酿酒酵母菌混合比例为50:50;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发酵原料含水量70%,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2 h。发酵产物降低了NDF含量,并提高了总酸含量,pH值降为3.75,耐贮存。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7,(5)
利用植物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酿酒酵母菌对菜籽粕进行单菌固态发酵,采用3因素3水平的拉丁方设计,观察接种量、麸皮添加量、发酵时间对发酵菜籽粕中植酸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是去除植酸的最优菌种,以9%接种量、15%麸皮添加量、发酵48 h效果最好,植酸去除率63.2%;黑曲霉菌为去除单宁的最优菌种,以9%接种量、10%麸皮添加量、发酵48 h效果最好,单宁去除率77.3%。  相似文献   

11.
芽孢杆菌在豆粕固态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利用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试验,通过监测发酵前后的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的变化来评价发酵的效果。菌株组合JM1+JM3正交实验后得到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为1:0.6,初始发酵温度为34℃,接种量为10%,菌种比(JM1:JM3)为1:1,灭菌时间为20 min,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后样品中粗蛋白含量从50.6%增加到54.1%,TCA-N含量从2.4%增加到38.8%,大豆肽含量从1.8%提高到29.5%,乳酸含量从0.7%增加到4.7%,游离氨基酸含量从5.57 mg/g增加到92.65 mg/g。SDS-PAGE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发酵后大豆抗原已经完全被分解,大分子蛋白质基本上都被降解成10 kD以下的小分子肽,各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中性蛋白酶对菜粕品质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酶解料水比、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对菜粕蛋白品质和硫甙降解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中性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酶解菜粕的最佳条件是酶添加量125U/g、料水比1:1.2、酶解时间48h、酶解温度45℃。在此条件下,菜粕经酶解后,小肽含量从33.54mg/g提高到137.26mg/g,比原菜粕提高了4.09倍;硫甙含量从50.94μmol/g减少到26.31μmol/g,比原菜粕降低了48.34%。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用复合益生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观察发酵前后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 H显著降低(P0.05),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提高3~4个数量级,其中乳酸菌为1.78×10~9cfu/g,酵母菌为2.75×10~8cfu/g;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6.07%(P0.05),酸溶蛋白含量和总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87倍和5.23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益生菌菌种和组合酶共同作用酶解发酵菜籽粕,比较菜籽粕处理前后硫甙、恶唑烷硫酮、异硫氰酸酯、无机磷和酸溶蛋白质等含量及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粕经酶解发酵后硫苷降解率达83.32%(P0.05),异硫氰酸酯含量下降60.85%(P0.05),恶唑烷硫酮含量下降45.86%(P0.05);菜籽粕经酶解发酵后酸溶蛋白质含量提高234.11%(P0.05),93.85%的磷以无机磷形式存在,无机磷含量增幅达到98.15%(P0.05),更有利于动物机体对磷的消化吸收;粗纤维经酶解发酵处理后含量下降32.17%(P0.05)。体外消化率,酶解发酵后菜籽粕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可以提高16%以上(P0.05);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提高23%(P0.05)。酶解发酵生物工艺改善了菜籽粕的营养品质,有利于提高其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15.
黑曲霉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发酵豆粕蛋白含量作为指标,从5株真菌中筛选出一株有较强分解能力,能显著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含量的黑曲霉菌株。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其发酵豆粕的因素: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水比、起始温度和发酵量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接种量0.5%、料水比1:1、发酵时间3d、温度35℃、发酵量20g(直径7cm×高8cm罐头瓶中)。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从发酵前43.5%提高到60.13%,增加了38.23%(P<0.01)。氨基酸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35.76%。同时经黑曲霉发酵后豆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降解。发酵前后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从1720TIU/mg下降到480TIU/mg;植酸含量从9.513mg/g下降到0.535mg/g;脲酶活性由0.136到完全被分解;大豆凝血素(效价)由10240下降到80。  相似文献   

16.
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粕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乳酸链球菌等4种菌混合固态发酵棉粕,提高棉粕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平衡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菌的最佳接种量依次为枯草芽孢杆菌100万、地衣芽孢杆菌1 000万、酿酒酵母10万和乳酸链球菌100万CFU/g,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48 h。在此基础上,粗蛋白从38.70%上升到44.80%,可溶性蛋白从发酵前的25.40 mg/g上升到发酵后的145.70 mg/g,必需氨基酸增加,发酵效果明显,棉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选出最佳单一菌株且确定其混合菌比例和发酵路线,再运用正交试验对混合菌固态发酵红薯渣工艺进行条件优化,以达到提高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的目的。首先采用4株酵母菌,4株黑曲霉菌,5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乳酸菌,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固态发酵红薯渣,以产物粗蛋白质含量为主要衡量目标,进行单一菌株的筛选;再利用筛选出的4株最佳单菌进行发酵路线选择;最后对选出的发酵工艺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氮源添加量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为变量进行L16(44)正交试验,通过测定产物粗蛋白质含量,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黑曲霉41126、枯草芽孢杆菌Y111、乳酸菌为最佳单一菌株;混合菌比例为(黑曲霉41126∶产朊假丝酵母=2∶1)+(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1∶1∶1)的二次发酵路线产物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5.11%;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8℃,氮源添加量1%,菌液接种量3%。此发酵条件下,产物粗蛋白质含量达12.35%,较同等氮源添加量原料发酵前提升了85.99%,且产物能量值和氨基酸含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乳酸菌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筛选出具有高共轭亚油酸转化能力的乳酸菌菌株并探讨其最佳的发酵条件。分别对15株分离于猪胃肠道的乳酸菌发酵培养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筛选出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强的菌株。以2株产共轭亚油酸能力较强的菌株为出发菌株,探讨温度、时间、p H、接种量和葵花籽油添加量等不同发酵条件对代谢产物中共轭亚油酸的影响。结果发现乳酸菌W1和W2(分离自胃)具有较高的生产共轭亚油酸的能力,其共轭亚油酸的产量分别为2.58和9.44μg/m L。并获得这株菌生成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发酵条件:W1产生共轭亚油酸最佳发酵条件为37℃,p H6.0,培养时间120 h,菌种接种量为5.5 m L/100 g,葵花籽油接种量为2.5%,W2产生共轭亚油酸最佳发酵条件为37℃,p H5.5,培养时间120 h,菌种接种量6.5 m L/100 g,葵花籽油接种量3.0%。  相似文献   

19.
《饲料工业》2020,(1):40-46
研究旨在研制一种犊牛微生物发酵饲料,并确定其发酵培养条件。以前期试验筛选的益生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协同发酵菌株,选取麸皮、玉米粉、豆粕等为发酵饲料原辅料,采用DPS软件对原料进行均匀混料设计,通过对固体发酵条件下各菌株生长情况的测定,将高活菌数的菌株进行配伍组合,确定了其最佳组合及接种比例,通过测定发酵饲料中的活菌数β-葡聚糖,柠檬酸、多肽等营养活性物质的含量,结合DPS软件中的Topsis法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发酵组方以及发酵模式。结果表明,复合菌最佳配伍组合为酿酒酵母、东方伊萨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接种比例为2:3:1:1,优化的固态发酵配方为麸皮63.84%,玉米粉27.44%,豆粕6.41%,无机盐2.31%。结合发酵饲料的芳香气味,在先进行36 h有O_2发酵,再进行12 h无O_2发酵条件下,可使发酵产物活菌数达到5.3×10~(11)CFU/g,β-葡聚糖为10.515 mg/g,柠檬酸为164.508 mg/ml,多肽为160.55 mg/g,乳酸的含量为427.344μg/g。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是秸秆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其特点是粗蛋白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和适口性差,因此营养价值低。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玉米秸秆的纤维利用率,从而提高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这不仅可减少畜牧养殖业对优质牧草的过分依赖,而且还可使玉米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减少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本试验首先对黑曲霉、米曲霉、好食性脉孢霉、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进行初筛和复筛,再进行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单因素培养条件优化,混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玉米秸秆粉麸皮=5.62.4,氮源含量为7%,培养基含水量为11.7,钙离子含量为0.1%,黑曲霉乳酸菌=32,接种量8%(v/w),p H值自然,33℃培养60 h,半纤维素降解率为109.48%,可溶性蛋白增加率为175.54%,发酵后的玉米秸秆中高分子量蛋白含量降低了65.92%,低分子量蛋白提高了172.70%。综上所述,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