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园林艺术审美重视气势韵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说:“既焚既酾,奇气迭出。”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贾岛《黄鹤楼》诗:“高槛危檐势若飞。”辛弃疾《临江仙》词:“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写莫愁湖:“隔岸坡陀隐然,不甚高而迤丽有致。”祁彪佳《寓山注序》写其造园体验:“……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说瘦西湖:“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又说湖之小金山:“有此一挡,便觉气势紧凑,亦非俗笔。”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大门外虽冷落无人,……就是后边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之气。”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林业》2009,(8):38-38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千金要方》中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  相似文献   

3.
古书中的云南奇树,笔者介绍未尽,兹续引如下。野桑树乾隆《云南通志》引《南诏传》云:“永昌之西,野桑生石上,其材上向两屈而不直,取以为弓,不筋漆而利,名曰瞑弓。”唐樊绰《蛮书》卷七亦载:“野桑木,永昌巴西诸山谷有之,生于石上,及时月择可为弓材者,先截其上,然后中割之,两向屈,令至地,候木性定断,取为弓,不施筋漆而劲利过于筋弓。蛮中谓之瞋弓者是也。”清四库全书编者按云:“按《新唐书·南诏传》作暝弓。”当是。《礼记·内则》云:“国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郑玄注:“桑弧蓬矢,本太古也。”按“桑弧”即桑弓,即此野桑树所  相似文献   

4.
兰、兰生(荪)、吴江退思园“主人”·王少华兰,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茎一花,花清香,称兰草;有一茎数花者,为蕙,又称蕙兰。又有秋季开花之兰,产福建,故又名建兰。而菖蒲,亦称兰荪。兰,古代赋予美的品格。战国屈原《楚辞》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又...  相似文献   

5.
楸树Catalpa bungei,C.A.Mey.(亦称梓、梓桐、木王、金丝楸、线楸等)。“梓或作仔、楸类,一名木王……木莫良子梓”。楸树生于山谷间,今处处有之,与梓树木同末异,本草李时珍云“楸即梓之赤者也”。《諀雅》云,“楸美木也”,又曰“按楸有行列,茎干乔耸凌云,华(花)高可爱,至秋垂条线,俗谓之楸线”。“其木湿时脆,燥则坚,良木也,曰皮及叶味苦,小寒无毒,主治吐逆、杀三虫及皮肤病,敷恶疮疽痈肿,除脓血,生肌肤,长筋骨,有拔毒排脓之功,为外科要药”。 楸树在我国栽培已有2600年以上的历史,例如诗经“鄘风”篇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小雅》“维桑与梓”;庄子:“宜楸、柏、桑”;史记:“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菊谱丛语》“汝州楸树极多”;《淮南子》“乐器之材必轻而脆,弹弦而发声”。这说明古人对楸树的栽培及利用十分重视,称之为木中之王,就是现在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楸树为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60多厘米,树冠窄长呈尖塔形,树干端直雄伟,花朵美丽,为优良用材和观赏树种,性喜深厚肥沃湿润土壤并能耐稍带盐碱之地,但不耐瘠薄,  相似文献   

6.
金银花是国家确定的名贵药材之一,属于中医临床常用的药材,是清热解毒的首选良药。农谚云:“金银花浑身是宝,防疫治病离不了。”《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记述它有治疗“暑热身肿”之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既是“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之要药,又为“消毒散毒治疮”之良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银花中含有的绿原酸,为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对许多病毒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金银花茎部(金银花萼)寄生一种菌状物,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良药。因此,在医药制剂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三分之一的中医方剂用到金银花成份,如银翘解毒丸、银黄…  相似文献   

7.
提起观赏竹类,人们都会想起斑竹。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斑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李白曾有诗曰:“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看来,山不崩水不绝,竹上的斑斑泪痕将永远给人以坚贞爱情的启迪。斑竹又名湘妃竹,其秆上有大小不等的因菌类寄生而成的斑块,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形如指纹,十分美观,风采出众。它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8.
“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又到秋菊霜中争艳之时,它不仅将清秋的大自然点缀得如诗似画,也为人们献出了一味天然美食。 菊花入馔历史悠久,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汉刘歆《西京杂记》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半酿之,谓之菊花酒。”宋代文豪苏东坡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元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明高濂的《饮馔服食笺》,清顾仲的《养生录》等著作中均收录有大量菊花做的菜肴,如“凉拌菊”、“炸菊花”、…  相似文献   

9.
芷江,因屈原《楚辞》佳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因“芷江受降”事件而蜚声中外。近年来,芷江依托“和平名城”的独特优势,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精心打造生态旅游,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相似文献   

10.
夜览旧籍,时见有载我省名木奇树者,特为录出,为此一辑。安宁曹溪寺优昙树明杨升庵《重修曹溪寺碑记》载之。崇祯戊寅(1638年)10末,徐霞客滇游至寺,《游记》云:“见殿东西各有碑,为杨太史升庵所著,乃拂碑读之。知寺中有优昙花树诸胜。明日,有党生者,引余观优昙树。其树在殿前东北隅二门外坡间,今已筑之墙版中,其高三丈余,大一人抱,而叶甚大,下有嫩枝旁丛。闻花开当六月伏中,其色白而淡黄,大如莲而瓣长,其香甚烈而无实。余摘数叶置囊中。”此碑及树距今又300余年,幸仍健在。鸡足山藤状山茶清乾隆进士王昶《游鸡足山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月二十九日游踪云:“抵传衣寺,庭前山茶一树,花重台,朵以万计。殷红绚  相似文献   

11.
葛藤,通常称为葛条、葛根,李时珍认为葛是“鹿食九草”之一,故又名“鹿藿”,是原产我国的一种落叶豆科藤本植物。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采葛》篇中就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诗句,说明两千多年前,葛藤就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古今漫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洱茶史料溯源1 我国云南省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据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铓撒袋于漫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清道光年间(公元年)《檀萃滇海虞衡志》》也云:“茶山有 1821茶王树,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这些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大茶树及与西双版纳基诺等少数民族的传说基本吻合,说明普洱茶的栽培利用历史已约有年…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有爱鸟的好传统,至今,在民间仍留传着许多美好的佳话。李白赋文抨击帝王捕猎鸟禽唐时帝王将相常以狩猎寻欢作乐,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敢怒而不敢言。可是大诗人李白却写了《大猎赋》一文,抨击此种行径不当。文中指出:帝王应“四海为家,万姓之子,则天下之山林禽兽,岂与众庶异之?”只有这样,才能“麾九洲之珍禽兮,回千群以坌入;联八荒之奇兽兮,屯万族而来君。”  相似文献   

14.
世上名不符实者,不外乎名高于实或名低于实两种。名高于者,如诗人笔下“子规啼血”的杜鹃,其实是一种凶恶而不仁的鸟;名低于实者,则如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常常受人唾骂。《诗经》云:“墓门有梅,有鸮(描头鹰)萃止”。显然,古人是把猫头鹰和死神联在一起了。由于千百年来的这种偏见,只要  相似文献   

15.
张志尧 《森林与人类》2005,25(12):70-79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过一个使人向往而遥远的北溟。庄子在《逍遥游》记述说:“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又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着意抒写《逍遥游》的庄子,借《逍遥游》表达了他道家思想的真谛:最初始的地方,往往孕育最巨伟的力量:在无尽远的、虚渺的北方,有令人神往的、由鱼幻变的大鹏鸟;只有在最虚渺的本原,才会孕育如此惊人的造化与伟力!古人留下的传说,给后人带来无尽思索,然而,是否真的存在一…  相似文献   

16.
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志木》云:“诸木于滇,无所不有。”决非过誉。兹续介绍古书中的云南奇树如下: 省城山茶徐霞客《滇中花木记》说:“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省城推重者,城外太华寺。城中张石夫所居朵红楼楼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盘垂几及半亩。垂者丛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谓柔枝也;又为分心大红,遂为滇城冠。”秀山古茶《元混一方舆胜览》载:“秀山,山有山茶一株,花如木芍药,中原所未见也。”此茶至明末尤在。徐霞客《游颜洞记》云:“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上一里半,为灏穹宫。  相似文献   

17.
几场冷露重霜,柿子熟了,红柿盈枝,如霜似火,悬红挂彩,一派“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之美景,令人陶醉,醉人心扉。 我国是柿子的故乡,约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礼记·内则》,野生,分布广。汉代开始进行栽培。《晋宫阁名》云:“华林圆柿六七株,晖章殿前一株”,明代朱元璋敕封柿为“凌霜候”。  相似文献   

18.
养兰     
《说文》有云:“兰”,香草也,字亦作“”。《本草纲目》曰:“兰”有数种:“兰草”与“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山兰”迥别。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在植物学中,兰科有700余属,共一万七千余种,大别为“地生兰”与“气生兰”两类,“中国兰”大多数是地生兰,“中国兰花”有“草兰”与“蕙兰”两类:(甲)“草兰”,亦称“山兰”,叶长而宽,(乙)“蕙兰”亦单称为“蕙”,叶同草兰而稍瘦。  相似文献   

19.
柏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树种之一。早自殷代起,即植柏以志纪念。《论语》云:“殷人以柏”。《春秋》曰:“天子坟三仞,树以松,诸候半之,树以柏”。至今仍有在寺院、庙堂、墓茔栽柏的习惯。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柏的记栽,《尔雅》称椈,《说文》:“柏,鞠也。《花镜》:“柏,一名仓官,一名椈。《诗经》、《书经》、《周礼》、《图经本草》、《本草别录》等书皆称为柏。古书上称柏,多数指侧柏,如《花镜》曰:  相似文献   

20.
泱泱桑文化     
我国五千年的桑树种植史,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桑品种,也孕育了多彩的桑文化,一部《诗经》,反映了多少桑文化!《秦风》《车粼篇》:“阪有桑,隰有杨”,其意是高坡干旱处有桑树生长,低湿处有杨树长着,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杨树、桑树生态特点和造林时适地适树的认识。《魏风·十亩之间》(今山西):“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在十亩之间的农地上,桑树形成条状间作的状态,既保护了农田作物,又充分利用了空间;既是一种经济作物,又是一种水土保持树种。《幽风·七日篇》:“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缓求柔桑。”一幅养蚕女携筐细心采摘嫩桑的劳动场景。1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