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大豆的株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可变的。叶片有明显的调位运动规律,能形成严密的镶嵌结构。群体内,光强减弱急剧。消光系数在1.0~1.5左右。CO_2浓度越近地面越高,日变化幅度为254.0~550.4 ppm。在一定的肥力条件下,在相当大的密度范围内,大豆的产量水平较为稳定。群体的自动调节机能主要来自分枝,土壤的生态容量是群体自动调节和产量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群体中出现了三、四粒荚数是一、二粒荚数47倍的家系.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三粒荚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但高产家系每荚粒数仍高于每荚粒数低的亲本.  相似文献   

3.
大豆群体冠层叶、粒与光照垂直分布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亚有限和无限型品种(品系)的LAI、粒重及光照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荚、鼓粒期的LAI,亚有限型以上层、无限型以中层最高。开花期两种类型材料相对光照均以冠层上部最高,下部最低,但上部相对光强亚有限型低于无限型。成熟期粒重分布,亚有限材料以上层、无限型以中层比例最高,分别约占全株粒重的45%~60%和45%~57%。两种类型材料在25株/m2下均获得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国外早熟大事产冠层产量分布特点及冠层产量百分比与小区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在产量空间分布的上层产量及下层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中层产量差异不显著;上层产量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下层产量与小区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中层产量与小区产量无明显相关;在产量冠层结构中,上中层产量占全株产量比重较大的品种,其最终产量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5.
甘蔗苗期群体冠层结构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I100数字植物冠层映像分析仪测定10个甘蔗品种(系)苗期群体冠层结构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品种(系)间苗期群体结构特征值存在显著差异,FN98-0410,ROC25,FN97-0521,FN98-0916等甘蔗品种叶面积指数(LAI)较大,平均叶簇倾角(MFIA)和散射光透过系数(TD)较小,而直射光透过系数(TR)、消光系数(K)和叶分布(LD)因基因型和高度角(或方位角)不同而异。产量性状方面,FN98-0625比对照ROC16低,其它8个品种比对照ROC16高,有7个品种高20%以上,其中FN98-0410最高,比对照ROC16高61.9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AI,LD与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MFIA,TD,TR,K则与蔗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合丰45和红丰11为材料,设计6个不同的群体分布,株距(cm)×垄上行距(cm)分别为:8×8,8×10,8×12,10×8,10×10和10×12进行田间试验.采用LSD法比较分析群体分布对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分布显著影响合丰45和红丰11的产量及其性状;合丰45的补偿效应值大于红丰11,红丰11的密度效应值则高于合丰45;补偿效应值和密度效应值均受群体分布影响;8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呈线性回归关系,10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表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回归关系;株型的差异导致产量极值出现在不同的群体分布水平上,具体表现为合丰45和红丰11分别在10 cm×10 cm和8 cm×12 cm群体分布时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叶荚粒垂直分布规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研究对亚有限和无限类型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叶、荚、粒重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自然状态叶片分布主要位于群体上层,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叶、荚、粒重垂直分布比例以上中层节位为主,无限结荚习性以中下层为主,分枝力较强的无限类型中层荚粒比较大。密度对叶、荚、粒分布作用明显,同层次源库对应关系显著。根据不同类型品种叶、荚、粒垂直分布特点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措施,注意发挥主导层次生产潜能,充分发掘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根据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田间自然群体的整体的冠层叶量,冠层不同水平叶量及不同形式的植株高度与子实产量的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指数回归,幂函数回归及对数回归等四种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并结合大豆生长发育特点综合分析比较,认定在大豆鼓粒初期,田间自然群体的整体冠层叶量及冠层不同水平叶量对子实产量的最佳回归方程:均为对数回归方程y=alnx+b:自然株高(冠层高度)对子实产量的最佳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方程:y=az~b。子实产量随整体冠层叶量和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长的速率并非是一个常数。整体冠层叶量、冠层不同水平叶量的增长效率和冠层高度增产效率均为其回归曲线之切线斜率(dy/dx;dy/dx′dy/dz)。  相似文献   

9.
大豆叶—荚关系与产量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豆荚是构成产量的因素之一,二者关系极其密切又比较复杂。本试验表明,去叶处理,有叶节叶片的光合产物并非只供给本节荚,还可以同去叶节荚输送,形成有叶节60%以上的产量。去叶处理,荚、粒数减少,粒重降低,叶是产量的限制因素。去荚处理,单株荚数、粒数、秕粒数减少,养分在叶片内“积累”,叶色较深,成熟期推迟,荚对产量起了限制作用。试验还表明,叶面积指数在3.7—4.8范围内与产量呈直线线性关系;通过整枝调整叶片在不同层次的分布,增加叶片厚度,又可获得增产。由此可见,协调叶(源)荚(库)关系是获得高产的关健。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株型因子对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的影响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个具有代表性株型的杂交稻为材料,并结合上位2叶伸长期施用氮肥以调节上部叶片的形态,于齐穗期、齐穗后10 d、齐穗后25 d平行测定了株型元素 分层叶面积 冠层光分布。用试验数据验证了由水稻株型因子计算分层叶面积的解析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了3个材料株型因子对冠层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根据作物群体光分布模型,验证了分层叶面积与冠层内光分布的数值关系,并用该模型分析了3个材料株型因子对冠层内辐射分布的影响。实现了由水稻株型因子估算冠层结构和冠层内光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光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讨论了水稻冠层结构及光分布模拟的实验方案设计、指标测定方法、基本数学模型和重要模拟结果.在对已有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稻冠层结构及光分布模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重茬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重茬导致大豆减产的因素及解决重茬带来的生产障碍对策,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大豆不同茬口类型(正茬、一年重茬和两年重茬)的冠层结构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重茬大豆冠层不同层次叶面积均低于正茬大豆,并且分枝数、荚数和荚重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随重茬年限增加而加剧.正茬大豆冠层叶片上、中、下层结构分布合理,重茬一年冠层叶片分布上层较多而中、下层较少,重茬两年叶面积在不同层次均有降低.重茬一年和两年分别较正茬大豆减产13.6%和38.6%.群体质量显著降低是重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豆群体合理摆布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哈尔滨地区,在宽行距情况下,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各异。早熟品种丰收11,棵矮单株生产潜力低,每平方米50~70株的较30株的增产11.7~12.8%,而中熟和中晚熟品种,每平方米则以25~30株为适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缩小行距有很大增产潜力,增产的幅度是7.4~13.8%。缩小行距后,相对延长了株距,使个体获得良好生育环境,促进增产。穴播主要在肥水充足的高产栽培条件下,能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增产幅度为4~14.6%。通过合理密植和合理群体摆布,使个体达到良好生育,并保持优良的群体,因而达到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产量是作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最终产品,理想株型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产量潜力.一个作物品种生长在适宜环境条件中,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不受限制,虫害、病害、草害、倒伏和其他灾害都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这个品种的遗传产量潜力.C. M. Donald在1968年就已采用"理想型"这个名称,虽然他认为成功的育种家在选育时,头脑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解不同类型小黑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差异,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三种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太阳直射辐射透过率、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的特点。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的消光系数小,生育后期叶倾角过大,出现漏光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冠层结构造成太阳辐射的浪费,使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的平均叶倾角在营养生长阶段最大,孕穗期降低,营养生长阶段较合理的冠层结构成为其较高叶面积指数形成的基础;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和直接辐射透过率均小,消光系数大,冠层结构合理,对光的截获能力强,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株型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邓贵仁  侯敏 《大豆科学》1996,15(3):269-273
两年对分枝型大豆铁半27号和主茎型大豆辽豆3号,在分枝、开花、结英、鼓粒期,测定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表明,实现亩产200kg,分枝型品种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分枝至开花期升高,开花至结英期明显下降,结英至鼓粒期明显上升,在关键的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应达到198.4-271.3kg/亩;主茎型品种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在开花、结英、鼓期,要保持平稳,在关键的结英期,干物质积累量应达到294.8-363.4  相似文献   

18.
大豆植株光合性能与干物质及荚粒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邹冬生  郑丕尧 《大豆科学》1991,10(3):217-225
大豆生育期间,群体中的单株干物质日增量、单株光合速率及单株光合面积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日增量在开花期以前和鼓粒期以后受光合面积的支配,而在开花期至鼓粒期则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制约。 群体中的单株各节位间,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平均光合面积、总光合势和总光合量与荚数、粒数及总粒重的高低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以中上部节位最大,基部和顶部节位最小。各指标间,以总光势和总光合量与籽粒数及总粒重的线性正相关较强,达显著水平。 结果还表明,盆栽植株各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和荚粒形成量,均优于群体中的单株各对应节位叶。  相似文献   

19.
密度对大豆群体冠层微气象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风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冠层的微气象特征存在差异,高密度与低密度群体之间差异显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及风速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温度、湿度及CO2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昼夜温差在14~17.3℃,群体的相对湿度正午12∶00时最低,高低密度群体湿度差相隔3%;群体间不同层次的CO2浓度越接近地面越高,从06∶00到12∶00时,密度为36万株/hm2的群体(即P2.4)各冠层CO2浓度均为最大。随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单株荚数、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当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量处理[300kg.hm-2(M1)、375kg.hm-2(M2)、450kg.hm-2(M3)、525kg.hm-2(M4)、600kg.hm-2(M5),以450kg.hm-2的畦灌为对照(CK)]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产量与播量呈单峰曲线关系,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M3处理产量最高,比CK增产29.3%。随播量增加,光合势(分蘖至灌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开花至灌浆期,M3处理光合势和生长速率最大。综合以上结果,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北疆地区滴管春小麦播量为450kg.hm-2时,能够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