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77—1987年10年间,先后由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冬春麦杂交筛选圃、国际面包小麦筛选圃、耐热性筛选圃等观察材料计4819份。试验按正常季节播种,每品种播2—3行区不等,行长1.3米,行距2.7厘米,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100个品种设两个对照,对照为当地推广品种宁麦3号和扬麦3号。调  相似文献   

2.
3.
成贵明 《种子》1991,(5):32-33
植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研究应用已经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小麦也同其它作物一样,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目前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展来看,杂种小麦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杂种小麦研究的历史1951年木原均(kihara)首先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  相似文献   

4.
矮秆CHA杂种小麦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个矮秆CHA杂种小麦产量及相关因素的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产量最高优势为6.1%,穗粒数普遍表现明显超标优势,亩穗数表现负优势,千粒重优势很不一致。穗长增加,结实小穗数增多,穗粒重有很强的优势,表现出大穗,多花多实特性,主茎旗叶,倒二叶面积增大,光合能力强,收获指数高,库源关系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5.
杂种后代的选育是小麦育种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选育小麦杂种后代大多沿用系谱法,点播家系多次选株,费工费地,群体规模受限制,影响选择效果。如何提高选择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是育种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于1985年开始进行改革选育方法的探索,到1989年秋播时杂种后代种植和选育方法都做了较多的改变。现将其做法报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三年,从美国引进岱字16号、岱字45A、斯字7A、珂字5110、登恩119、奈尔210和配马斯特111 A 等七个棉花品种,在广州进行了秋播试种。其中除岱字16号和岱字45A 已在国内试种数年外,其余品种都是首次种植。参加试种比较的还有国内育成品种湘选2号,并以鄂光棉为对照。这项试验于八月十一日播种,一九七四年一月下旬收花结束。这七个国外品种试种主要表现如下:岱字16号植株较紧凑,节间短,株型筒形,前后期生长势均旺。光叶,叶色浓绿。结铃性好。吐絮畅,色泽好,易采摘。纤维品质较好。这次引入种子发芽率低,发芽势  相似文献   

7.
2012-2014年以矮抗58为对照,在本县张弓镇乔楼村进行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小区对比试验。试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周麦27、百农207、周麦22表现出农艺性状良好、综合抗性强、产量要素协调,2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种矮抗58增产12.3%、8.0%和7.3%,适宜本地大面积推广种植;丰德存麦1号和浚麦K8表现抗倒抗病,2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8.6%和3.0%,可作为搭配品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我们种茶的目的,就是尽量缩短茶树非生产期(即幼苗培育管理阶段)和低产期,尽快进入生产期和延续高产期,最大限度提高产量、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密植速成茶园,就是围绕着这个课题做文章的。我县于一九七六年春在走马公社首先试种了二十一亩,其中五块田、六亩二分七厘地于一九七七年开始打顶采摘,一九七八年仅两足年生就过了百斤。一九七九年我们对处在不同地势、土质,不同管理水平条件下的五块密植园,分别作了记载验收,平均单产1087.8斤(折干茶272斤),最高单产达到了1337.3斤(折干茶334.3斤)。三足龄亩产过双百,引起了县委的重视,号召全县大发展,并强调了在栽培技术上要高标准,规格化,深翻50  相似文献   

9.
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分析张艳敏,李晋生,王勤,黄瑞恒(河北省粮油作物所石家庄050031)本文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初步探讨化杀杂种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源库关系的进一步协调问题。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1~1992年度在石家庄河北省粮油作物所试验...  相似文献   

10.
杂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肖凯  张荣铣 《作物学报》1997,23(4):425-431
对化杀型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倒3叶、旗叶一生中比普通小麦对照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和RuBPoase活性。杂种小麦叶片与对照相比在叶绿素含量缓解(RSP)上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RuBPcase含量则不具有优势。这表明,杂种小麦上部叶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受到RuBPcase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1.
CHA杂种小麦灌浆优势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4个CHA杂种及其亲本和CK为材料, 采用数学模型分析、 相关分析、 通 径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CHA杂种灌浆优势及其动态规律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 (1) 4个CHA 杂种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过程均存在杂种优势, 最终干物质积累均存在 超亲优势, 最终干物质超亲优势形成过程有灌浆全期形成、 灌浆中后期形成和灌浆后期  相似文献   

12.
对硬粒小麦(T.durum)×普通小麦(T.aestivum)F_1进行花药培养,成功地诱导出小麦种间杂种花粉植株,处于单核中晚期的小麦种间杂种花粉适合于诱导形成花粉愈伤组织,不同的培养基在出愈率和绿苗率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小麦种间杂种F_1基因型不同,其花培效果也不同,即使在同一种培养基上,不同基因型间的出愈率和绿苗率也不一致.植株生长环境、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对其花培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蛋白质含量及其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14个选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7个选系籽粒氨基酸组成。科春_(14)×D_(213)杂种7个选系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45%,比双亲平均数(15.04%)高。肯尼亚×阿波罗各选系蛋白质含量比其亲本平均提高3.44%。籽粒中氨基酸含量随着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加。选系 KA_(20)的蛋白质含量为20.13%,比母本  相似文献   

14.
四倍体栽培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AABB)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是两种目前主要的小麦栽培种。通过远缘杂交转移利用四倍体小麦(或六倍体小麦)基因是六倍体小麦(或四倍体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方法。然而,两者杂种F1为基因组组成不平衡的五倍体,其中A和B基因组染色体均为两套,而D基因组染色体仅一套。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可能影响五倍体杂种的染色体传递效率。本研究以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为亲本,配置正反交五倍体杂种F1,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自交F2代植株的染色体组成规律。结果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对杂种F1自交结实率影响显著;不论是以四倍体小麦还是六倍体小麦做母本, AB基因组染色体在F1自交过程中相对稳定, F2后代的数目均接近28条(27.9 vs. 28.0);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F2平均保留的D基因组染色体数显著多于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的后代(7.0 vs. 2.9)。因此,以四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应优先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进行杂交组合的配置;以六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应优先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开始最初的杂交组合配置。  相似文献   

15.
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蛋白质含量及其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14个选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7个选系籽粒氨基酸组成。科春_(14)×D_(213)杂种7个选系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45%,比双亲平均数(15.04%)高。肯尼亚×阿波罗各选系蛋白质含量比其亲本平均提高3.44%。籽粒中氨基酸含量随着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加。选系 KA_(20)的蛋白质含量为20.13%,比母本  相似文献   

16.
小黑麦/小麦杂种不育性(以下简称DR不育性)利用研究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九三科研所合作进行的。经研究得知:DR不育性雄不育高于雌不育,以DR不育株为母本、小麦为父本自然回交制种,可以生产大量杂种F_0种子,通过2~3次自然回交和辐射产生许多有益  相似文献   

17.
杂种小麦产量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疸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诮在一定群体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特别是注意穗粒娄和提高。文中建立的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产量结构的最优模式既有一定的多样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张胜爱 《小麦研究》1997,18(3):20-22
总结种植8年化学杀雄杂种小麦高产地块经验得出:化学杀雄杂种小麦产量优势是明显的,明确了杂种小麦的生育特点及产量结构指标,提出了发挥小麦杂种优势应采取的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作物育种信息》2006,(5):16-16
邢麦2号是由河北省邢台市农科院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协作攻关,利用生物工程措施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以山羊草D2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细胞核相组配,通过远缘杂交,离体培养,温室加代,春化处理,多点鉴定选育成的核质杂种冬小麦新品种,200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