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验品系总数的30.46%;高抗SC7株系的品系有80份,占20.30%;对SC3和SC7株系都表现高抗的品系有64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24%。如大豆新品系H20443、H21660、H22501、Y50574和Y52933等通过审定后用于大田的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对选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性来源分析可以发现,RT(抗病型)×RT组合获得抗病型后代品系的概率最高,其后依次为RT×IT(中间型)RT×ST(感病型)IT×RTIT×ITST×RTST×IT,后代品系出现抗病型概率最低的组合是ST×ST。这些结果可为大豆新品系的选育和抗病育种亲本的组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SMV株系的鉴定及其抗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安徽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的最新组成、分布及消长动态,以及筛选对流行株系的抗性种质。2009-2010年广泛采集安徽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疑似SMV病样461份,采用生物学及血清学方法鉴定得到83个SMV分离物。用全国统一的10个鉴别寄主对这些分离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4个SMV株系,如SC3-SC9、SC11、SC13-SC15、SC17、SC19和SC22,其中SC5、SC11、SC14、SC15、SC17、SC19和SC22是本研究大豆主产区新发现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SMV株系SC3和SC7仍为目前安徽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16.9%和25.3%;其次为新发现的强毒株系SC15,在安徽省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比率为12.1%。针对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源筛选结果表明,来自参加安徽省区试的149份资源中有中作J8023、中黄45、L85-2308、中涡47号和濉科13等5份材料对SC3表现高抗,中黄45、宿03-4-1-4和鲁06-7等9份材料对SC7表现高抗;来自参加我国南方区试的95份种质资源中有13份对强毒株系SC15表现抗病,占鉴定品种的13.7%。本研究明确了安徽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及变化趋势,筛选出针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源,为培育抗病品种和抗病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39份野生大豆材料、150份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引种的栽培大豆材料和49份国内参加联合鉴定试验的优异种质材料接种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9份优异种质对SC3和SC7整体抗性表现优于引种材料,优于野生大豆材料,中抗及以上品种居多,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分别为7和12份,分别占14.3%和24.5%,筛选出晋豆28、晋遗30、文丰1号和早熟17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无症状;同时筛选出对两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4份。在野生大豆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对SC7株系表现高抗的材料ZYD02740;从引种大豆材料中分别筛选出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8和18份,其中PI555396、PI591506、PI633970和R07-2001对SC3和SC7均表现无症状,同时还筛选出7份表现较好的抗扩展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用混合株系接种法测定了143份大豆品种(系)对SC~1~SC—8混合株系群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在SMV新株系群分化条件下,原来表现较好抗病性的大豆品种很多都已不表现抗性.而新近育出的大豆品系却表现较好的抗性。对初步筛选出的32份抗性材料进行流行弱株系群SC—1和强株系群SC—8的专化抗性接种试验,进一步筛选出21份高抗材料,其中包括科丰1号、山东7222等。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大豆花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5及SC18株系是广西区内主要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广西本地大豆种质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60份广西本地春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桂下湾灰地豆、小青豆(桂平)、小青豆-1(上思)、横县黑豆-1、横县黑豆-2、横县黑豆-3、那坡黑眼豆、隆林蛇场本地豆8份种质对SC15株系高抗,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5%;石塘五月黄、灌阳黄豆、凤山早黄豆、三石六月黄、两造黄豆、横县黑豆-1、田黑豆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表现抗浸染,占所鉴定材料总数的4.37%。所鉴定的广西春大豆种质中,抗SC15株系的抗病种质抗性级别低,没有对SC15株系完全免疫的大豆种质;而抗SC18株系的大豆种质抗性级别比SC15株系高,其中有7份春大豆种质对SC18株系免疫。从抗性鉴定结果看,SC18株系对广西春大豆的致病力比SC15株系弱。因此SC15株系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是更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强毒株系。本研究筛选出的抗SMV春大豆种质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大豆抗病育种及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将我国SMV划分为SC1~SC22共22个株系。大豆对SMV存在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不同的抗性机制,抗侵染具有株系专化性,并且大豆SMV株系不断发生变异和进化。湖北省大豆区试根据参试品种对SC3和SC7接种鉴定结果一票否决,这个标准在执行大豆区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品种综合表现很好,田间根本没有感染SMV而接种鉴定结论是高感,有的品种田间SMV发病比较严重而接种鉴定结论是中抗或高抗,针对这一现象查阅了大量文献,综合各种因素,提出对湖北省大豆区试中SMV鉴定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收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SMV)抗源和鉴别寄主40份,通过接种Cho和Goodman划分的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MV G1-G7,了解这些材料对该株系的抗性反应.同时比较了其中部分材料对中国学者划分的SMV Sc1-Sc17株系的抗性反应.结果感病材料无论对SMV G1-G7株系,还是SMV Sc1-Sc17株系均表现感病;但是,齐黄1、科丰1、早18和8101等对SMV G1-G7株系均表现抗病的材料,对SMV Sc1-Sc17株系却表现出部分抗病;而另外一些材料,如:诱变30、徐豆1、文丰5、铁6915、齐黄10和Harosoy等对SMV G1-G7株系的抗性反应却与北美的鉴别寄主相同.结果表明:无论是对 SMV G1-G7株系,还是对SMV Sc1-Sc17株系,抗病材料的抗性遗传基础是相似的;中国一些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致病力强于国外的株系.因此,结合国外的SMV株系鉴定系统,创建一套统一的SMV株系鉴定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围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町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试验是从1987-2000年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6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系55份,抗病品系80份,中抗品系210份,感病和高感品系30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1994年以后的,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22.7%、11.2%、29%、37%;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0.2%、11.5%、38.7%、49.6%,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接种我国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3和SC7,对5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及种粒抗性(包括种粒斑驳抗性及种传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2份大豆品种(SD1112和驻豆11)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抗病。对SC3和SC7具有种粒斑驳抗性的材料分别为4和3份,接种两个株系后的大豆品种(系)的平均斑驳率分别为44.98%和49.42%,其中A3、SD1112和SD1108对SC3和SC7株系均具有种粒斑驳抗性。所选大豆品种(系)对SC3和SC7株系的平均种传率分别为1.47%和1.22%,对上述两个株系具有种传抗性的大豆品种(系)分别为19和29份。本研究首次鉴定了大豆品种对SC3和SC7株系的种粒抗性,为SMV种粒抗性育种工作拓展了种质抗源。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999~2001年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211份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菌的混合菌种接种鉴定,三年的鉴定结果是,表现高抗的只有1份,表现抗病的39份,占供试材料的18.48%,中抗的78份,比例是36.97%,表现感病的93份,比例为44.08%.对来自7个生态区的大豆品系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态区供试材料中,抗病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八一农大-绥化-哈尔滨-佳木斯-北安-九三局-黑河;中抗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哈尔滨-佳木斯-绥化-北安-九三局-八一农大-黑河;感病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黑河-九三局-北安-绥化-佳木斯-哈尔滨-八一农大.  相似文献   

13.
1983—1985年采用田间人工病圃的办法,接种SMV的3号强毒株系,对不同来源的856份品种(品系)进行田间抗病性筛选,并调查其中356份品种(品系)病株上所产生种子斑驳粒的情况,筛选出田间植株抗病的材料158份,其中高度抗病的占15份,未发现田间免疫材料;抗种皮斑驳的材料有57份,其中未发现种子斑驳粒的占10份。在这些抗病材料中,有22份材料既表现田间植株抗病,也抗种皮斑驳,是抗SMV育种的良好抗源。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流行株系SC3抗病基因(Rsc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促进SMV抗病基因挖掘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本研究利用96份品种(系)对SMV抗性位点Rsc3附近新设计的30个SSR标记和50个已知与Rsc3连锁的SSR标记进行初筛,然后采用基因型与表型和血清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88份2016-2019年中国新育成的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到1个新开发的SSR标记CH0211,与大豆品种抗性表型选择的符合率为87.8%;进一步利用该标记对28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人工接种表型和血清学联合鉴定,抗病表型与基因型符合率为80.56%.288份大豆品种(系)中共鉴定出158份对SC3表现抗病的大豆品种(系),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4.86%.鉴定出与抗病品种带型一致的材料144份,PI96983、齐黄34、汾豆104、山宁28等116份品种(系)的抗性表型与抗病分子带型一致.本研究开发和鉴定了1个与Rsc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H0211,该标记可有效用于大豆品种抗SMV SC3的种质资源筛选,加速大豆抗SMV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不同抗性亲本所配制的组合后代,采用早期世代混合株系接种鉴定、稳定世代分株系接种鉴定的方法进行选育,得到了优良抗病品系。研究表明:抗病育种关键,是亲本的抗性、丰产性水平。并明确了(SMV)三株系群的致病程度,及对大豆若干产量性状和籽粒斑驳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应用,自1997年起对425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和384份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梭条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25份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中有54份表现高抗,占12.7%,116份为中抗,占27.3%.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表现高抗的有102个,占26.6%,中抗的有71份,占18.5%.不同省份之间出现高抗品种的比例差异很大,来自陕西和山西省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均表现高抗,而来自四川、江苏、湖北的小麦品种中出现高抗的品种较少.通过系统选育和采用抗感品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严格选择,均可以育成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9是浙江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利用对该株系表现抗病的鲜食大豆材料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浙鲜豆4号、南农1138-2、11W68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分析鲜食大豆抗病品种对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结果表明: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杂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2群体表现3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表现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4份抗源材料对SC9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开心绿宝石×辽02-M03的F2群体和F2∶3家系全部表现抗病,表明开心绿宝石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而抗抗组合闽豆5号×辽02-M03的F2群体表现15抗∶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闽豆5号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培育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主要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7的抗性大豆品种,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以郑97196为母本、科丰29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MAS方法选育出抗花叶病毒SC7株系夏大豆新品种阜豆169。两年试验平均粗蛋白含量40.96%,平均粗脂肪含量19.4%。抗性基因连锁分子标记BARCSOYSSR_02_0631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该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株系均表现抗病。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均表现抗病。2019年生产试验产量2 668.0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9.43%。苗期耐渍,后期耐旱,抗倒抗病,落叶性好,不裂荚,高产稳产。于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豆20200001。此次MAS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大豆品系抗花叶病毒SC7相关位点的早期子代选择鉴定,不仅突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而且避免了传统方法接种鉴定时传播花叶病毒的情况,减少了后续工作量,缩短抗病高产大豆品种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20.
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接种东北大豆产区SMV主要株系N1、N3和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株系Sa、SC3条件下,对最新育成的参加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的134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4个株系后,分别有13个品种(东农L13、汾豆56、汾豆60、汾豆61、晋大74、K丰52-1、航天2号、辽03-20、辽95025-5-4、中作2-29、中豆32、科9208、油春32)和5个品种(铁95025-5-5、铁94037-6、汾豆69、冀99、冀鉴27)分别对4个株系和3个株系表现抗侵染,中黄4、中作016、吉林2001-14等25个品种对1-2个株系表现抗侵染;5个品种(公交03-1212、冀鉴37、秦豆9、淮02-02、滑豆20)对4个株系表现抗扩展.以上品种除可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抗SMV育种的抗源.该批参试品种中,黄淮地区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最轻,其次是东北地区品种,然后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品种的病情最重.从不同类型品种的病情分析,按黄淮夏大豆、北方春大豆、南方夏大豆、南方春大豆、菜用大豆、热带多熟制大豆的顺序逐步加重.在田间条件下,免疫品种数量不多,占参试品种的7.9%,严重度为1级的高抗品种占47.5%,未发现严重度为4级的高感品种,表明多数品种田间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