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阐明Ⅰ群禽腺病毒在我国部分地区鸡群的感染状况,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采集自山东、河北等鸡场疑似禽腺病毒感染病鸡的肝脏样品,通过病毒分离、PCR、动物回归试验等进行分离鉴定,最终鉴定出11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根据Gen Bank上发表的Ⅰ群禽腺病毒(FAd VⅠ)Hexo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分离的11个毒株测序,并与其他血清型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11株FAd V同源性高达99.7%以上,与FAd V-4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8.3%~99.7%之间,与FAd V-10血清型序列同源性较近,为97.2%,而与FAd V-5、FAd V-8血清型同源性较低,仅在66.4%~87.2%之间。研究结果为FAd V的防控和新疫苗研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证实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syndrome,HHS)在贵州省的流行、病原遗传变异和基因分型情况,对贵州首个疑似HHS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基于Hexon基因进行病原基因分型。结果显示:病例组织材料中PCR扩增获得约295 bp特异性Hexon基因片段;基于Hexon基因分型显示,本病例病原与国内外报道的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FAd V-4)同源性高达100%,与禽腺病毒Ⅰ群代表株CELO株(U46933)同源性达到64.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Ad V-4贵州流行株与禽腺病毒Ⅰ群代表株CELO株和FAd V-4国内外流行株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而与禽腺病毒Ⅱ群和禽腺病毒Ⅲ群处于不同进化分支。结果表明:本病例确为贵州省首次报道HHS病例,病原基因分型为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研究结果为贵州省HHS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Ⅰ群禽腺病毒在山东省种鸭场中的流行及变异情况,从而为今后调整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定期从山东省部分大型种鸭场采集的鸭胚、雏鸭及种鸭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和PCR鉴定。本研究共采集鸭胚461枚,检出阳性137枚,阳性率为37.5%,最早可从8日龄鸭胚中检测到阳性;采集1日龄雏鸭样品120份,检出阳性41份,阳性率为34.2%;从德州市某种鸭场采集120份健康鸭泄殖腔棉拭子,检出阳性34份,阳性率为28.3%。对分离到的4株Ⅰ群禽腺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1株为血清1型,3株为血清4型;分离株与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的其他分离株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但在Hexon基因区域有19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突变。检测结果表明:Ⅰ群禽腺病毒在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群中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中以血清4型为主;虽然分离株与其他毒株同源性较高,但存在变异风险;我国种鸭场存在Ⅰ群禽腺病毒隐形感染情况,有垂直传播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Ⅰ群禽腺病毒分离鉴定及hexon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禽腺病毒的感染状况,2008—2010年从广西南宁市活禽市场采集样品259份,通过SPF鸡胚传代增殖,经PCR鉴定,92份为禽腺病毒阳性,阳性率为35.5%(92/259)。选取不同年份的8株进行免疫琼脂扩散、血凝性、致细胞病变、形态学和鸡胚致病性试验。结果:8株均与Ⅰ群禽腺病毒阳性血清反应,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粒子具有腺病毒典型特征,可致鸡胚肝细胞变圆、折光性增强,使鸡胚发育不良。将克隆的8株hexon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均与Ⅰ群禽腺病毒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结果表明,8株分离株均为Ⅰ群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5.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 V)2015年开始在我国鸡群中大规模流行,目前在鸭群中的检出也日益频繁。为了解山东省鸭群中FAd V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2019—2020年从山东省中西部8个地区21个鸭场,收集病死鸭组织样品237份,通过PCR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将阳性病料接种鸡肝癌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扩增其六邻体(Hexon)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和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利用蚀斑试验和高通量测序纯化鸭源FAd V(命名为CHSD-2)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237份样品中,有68份检测为FAd V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8.69%;冬、夏季节FAd V阳性检出率较高。共分离到16株鸭源FAd V,全部为血清4型(FAd V-4);所有分离毒株与鸡源FAd V-4亲缘关系最近,与参考毒株的Hexon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9.1%~99.9%,仅有个别氨基酸发生突变,分离毒株间的Hexon氨基酸同源性为98.6%~100%;纯化后分离毒株CHSD-2基因组全长43724bp,与鸡源FAd V-4参考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结果表明,FAd V在山东省中西部地区鸭群中分布较为广泛,与鸡群中流行的毒株相同,未发生大的变异,因此使用疫苗免疫依然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确诊海南省某鸡场疑似心包积液综合征病例,于2016年5月从海南省某鸡场送检的病鸡中采集病料(肝脏、心脏),研磨,通过卵黄囊接种7日龄SPF鸡胚,并进行鸡胚病变特征观察、禽腺病毒PCR特异性检测、基因测序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接种鸡胚后5d开始死胚,剖检可见胚体发育受阻,羽毛稀少,体表潮红,鸡胚皮肤表面有出血点;在病料研磨液、尿囊液及胚体肝脏中均检测到大小约为884bp目的片段,将分离病毒命名为HN1605;hexon基因Blast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与2015年山东和湖北报道的Ⅰ亚群腺病毒血清4型(FAV-4)SDSX、SDSX-15、SDNY2-15、HB1510和HBLF-15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表明,此次心包积液综合征病原是Ⅰ亚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病毒,该病毒依然危害着我国鸡群,疫情不断扩大,并呈现由我国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Ⅰ群禽腺病毒鸭源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接种鸡胚和鸭胚,攻毒SPF鸡和雏鸭,并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培养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SPF鸡胚和鸭胚均出现死亡以及心包积液等典型症状,SPF鸡和雏鸭也引起不同程度死亡,且出现与临床送检病例类似的症状,PCR检测与序列分析证实分离的2株鸭源Ⅰ群禽腺病毒均为FadV-4血清型,病毒接种CEF细胞后没有细胞病变,而接种CEL细胞后则出现很强的聚集性、细胞变圆等典型病变。表明分离的鸭源FadV-4对SPF鸡和雏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CEL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山东省肉鸡场禽腺病毒的感染流行特点,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毒分离鉴定、鸡胚致病性试验、血凝试验、PCR检测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发病肉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等临床症状。鸡胚致病性试验可见死亡胚体呈全身出血、体型小、肝肿大现象。血凝试验显示,分离株不具凝集鸡、鸭、大鼠红细胞的特性。对hexon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显示,LY9株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8型亲缘性近,与参考株(5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8%,氨基酸同源性为98.6%。其余8株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3%~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7.8%~100%;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参考株(HB1510株)属同一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3.1%~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9%~100%。结论:从山东省4家肉鸡场分离到的9株病毒均为Ⅰ群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9.
2016年5月份江苏省徐州市一养鸡场突发疑似鸡安卡拉病,并蔓延到周边地区。为了确诊该地区养鸡场鸡所发生疾病,并研究病毒分离株的基因遗传进化情况,试验根据鸡安卡拉病所属禽腺病毒(FAV)的相关基因组设计引物,建立鸡安卡拉病的PCR诊断方法。用鸡胚接种的方法进行病毒分离,并将分离出的病毒在SPF鸡上攻毒成功复制出该病例,获得鸡安卡拉病徐州株(SN2016),将SN2016株与国内其他毒株的Hexon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该养鸡场发生的疾病为鸡安卡拉病,从该养鸡场分离出的鸡安卡拉病徐州株SN2016属于Ⅰ群禽腺病毒C基因型,与我国主要流行的FAV-C毒株(KT899324、FAU26221、NC_015323、HQ709228、EU931692、HE608152、KU587519)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5.8%~100%,与血清4型参考株在同一进化分支上。说明试验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徐州地区该养鸡场发生的疾病是安卡拉病,分离株SN2016株的血清型为Ⅰ群禽腺病毒C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禽腺病毒毒株,将临床疑似Ⅰ群禽腺病毒感染病例的肝组织,通过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用PCR方法对分离产物进行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对测定的序列在NCBI网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可分离出病毒,用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出了与设计片段大小相一致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序列与禽腺病毒SD1-15分离株序列同源性99%,说明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Ⅰ亚群腺病毒在我国鸡群中的流行情况,以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分离等方法对全国养殖重点区域的鸡群跟踪监测。本实验室于2010年3月~2014年12月,从黑、吉、京、鲁、晋、豫、苏、沪、粤9省收集了355份疑似样品,其中阳性数为198份。检测结果显示:Ⅰ亚群腺病毒在我国鸡群中感染率非常高,且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4年间,由30%上升至70%;目前国内Ⅰ亚群腺病毒主要有两个血清型,临床表现包涵体肝炎的为FAd V-8a/b型,表现为心包积液综合征的为FAd V-4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2对针对鸭圆环病毒(DuCV)的特异性引物,对57份病死鸭病料进行PCR检测,探究了DuCV在病死鸭的感染情况;同时,随机选择2个DuCV阳性的样品进行克隆、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病死鸭中DuCV阳性率为7.0%;同源性分析显示,2株DuCV的核苷酸序列与广西参考株(KC460535)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7%、96%。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2株DuCV与德国参考株(AY228555)和广西参考株(KC460532、KC460535)属于同一群,为基因1型。本研究对病死鸭DuCV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补充了其流行病学资料,对肉鸭疫病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5份不同来源的临床上疑似禽腺病毒感染鸡组织处理后接种6~7日胚龄SPF鸡胚,经过LMH细胞传代,通过血凝性检测和PCR方法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血凝性检测表明分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Hexon和52K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到5株病毒为Ⅰ群4型禽腺病毒(FAdV-4)。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5个病毒株均能致40日龄SPF鸡死亡,死亡率达80%以上,并表现与FAdV-4感染临床发病相似的症状。研究结果为探究国内FAdV-4分子流行与毒力演变以及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鸡群中I群禽腺病毒(FAd V-I)的流行现状,从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部分大规模养鸡场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PCR鉴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从76份病料中分离到10株FAd V-I,分离率为13%;10株FAd V-I中,1株为血清4型,6株为血清8b型,1株为血清9型,2株为血清11型。结果表明,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均存在一定的FAd V-I流行,主要流行血清型已由4型转变为8b型,因此需要评估当前的4型灭活苗能否有效防控这些地区的FAd V-I流行。  相似文献   

15.
<正>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 V)是家禽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之一。FAd V可分为三个亚群,其中I亚群可分为A、B、C、D、E 5个种和12个血清型,可引起鸡心包积水综合征和鸡包涵体肝炎等病症。心包积水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HPS),又称安卡拉病(Angara disease,AD),是由血清4型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 V-4)引起的一种新型鸡病,其典型症状是3~5周龄鸡突然死亡,并伴有心包积水和肝炎~([1])。包涵体肝炎(avian inclusion body hepatitis,IBH)是由多种血清型I亚群FAd V引起的以侵害鸡肝脏  相似文献   

16.
2015年8月,河南和湖北某鸡场发生了以心包积水为典型特征的疫情,具有较高的发病死亡率。临床剖检分析为疑似心包积水综合征,病原可能为禽腺病毒。采集心包积水液的病鸡肝脏、心脏等病料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同时对病料和接种后的鸡胚尿囊液进行禽腺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在病料与尿囊液中均检测出大小约649 bp的片段,将分离到的两株病毒分别命名为HBHP1510和HNXZ151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株病毒的同源性为99.6%,与腺病毒4型的同源性最高,为95.1%~97.5%;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两株病毒与禽腺病毒4型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表明,此次从心包积水综合征病死鸡中分离的病毒为禽腺病毒Ⅰ亚群4型。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鸡胚尿囊腔接种,对河北省保定地区采集的死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株病毒,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理化特性试验、中和试验、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命名为BD-Ⅰ株.  相似文献   

18.
对2007~2017年从我国主要养殖区临床病料中分离的86株禽腺病毒(FAd V)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FAd V-11、FAd V-4、FAd V-8b和FAd V-8a,常与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混合感染。蛋鸡流行的FAd V血清型主要为FAd V-4(88.9%),肉鸡主要为FAd V-11(47.6%),而危害最大的是FAd V-4引起的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在鸡LMH细胞上进行的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FAd V-4的高免阳性血清可中和其自身和FAd V-11,但不能中和FAd V-8a、FAd V-8b。提示,有必要研制FAd V-4、FAd V-8a和FAd V-8b三价灭活疫苗和FAd V亚单位通用疫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特征,对2017—2019年从山东省采集的27份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料采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并进行RT-PCR鉴定,随后对分离株的VP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以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从27份疑似病料中共分离出了22株病毒,8株为鸭甲肝病毒1型(DHAV-1),14株为鸭甲肝病毒3型(DHAV-3);VP1基因序列比对显示:8株DHAV-1与12株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1.7%~98.6%,氨基酸相似性为93.7%~97.5%,分离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7.2%~100%;14株DHAV-3与12株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9.4%~98.9%,氨基酸相似性为92.1%~100%,分离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3.9%~100%,属于Ⅰ型(GⅠ型)。研究结果将为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PCR用于鸭瘟病毒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鸭瘟病毒UL6和UL7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以2株疫苗株、1株强毒株和1株山东分离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预期690bp的目的片段.将扩增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经Amp平板筛选,HindⅢ、BamHⅠ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序列比较,山东分离株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99.7%,其余3株DPV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应用PCR可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中的鸭瘟病毒,表明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该法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