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实习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运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各实习课程间重叠度高、实习形式匹配性不强、实习总结形式单一、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统筹调整实习内容,建立综合系统性的实习内容、丰富多样化的实习形式和现场汇报的实习考核制定等,构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的整体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明显增强,相应的考核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法"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科学研究实践技能的桥梁作用。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试验研究法"课程为对象,针对专业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专业融合度不高、教学质量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以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方法讲授为主、通用型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讲授为辅的"一主一辅"教学内容改革措施,探索出回顾式理论知识内容串讲、针对性试验研究方法讲解、参与式试验研究方法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期将该课程打造成学生好学、学好的学有所用、学以会用、学以致用的"金课",为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也需要按照双一流的要求,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期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从而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进行了评估,总结了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结构陈旧、部分学校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双一流视角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首先扩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教学的内涵;其次,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第三,要借助社会资源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办学;第四,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改革促进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特点,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年来的就业趋势,介绍了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行业,确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方案:要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方案;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等,以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合理选取教材内容,补充学科前沿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诱导式和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优化考核标准,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将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保证与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中心,以"出口导向"策略引导专业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明确专业目标、推行能力导向的教育、倡导通过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来提高教育效率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学程培养;二是以大学教育目标为导向,确立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三是以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推进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建设。因此,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以大学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双位主体;二是基于工程教育的能力导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三是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以质量为导向,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五是基于过程培养整合教学资源;六是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融合及共赢。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其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习质量;第三,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重视毕业实习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技能、岗位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培养、高校与校外基地协同培养、实践训练与资质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入手,对当前试行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解决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硕士学位地位的认识问题、专业硕士学位名称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灵活性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赋予培养单位较大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在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课程实习存在的问题,如:学生人数较多,影响实习效果;课程实习学时不足,且缺少适宜的实习地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制约实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等。然后,针对梁希实验班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梁希实验班"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实习的改革措施:包括课程实习走进教学科研基地、课程实习内容与荒漠化防治实际问题相联系、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等。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习的热情明显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课程实习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荒漠化防治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北京市"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经过不断的建设,"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日趋丰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管理向二元化方向迈进,有效保障和促进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缺少与水保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学时偏少、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缺乏时效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探索了课程教学的改...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调整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以及科研成果推广力量薄弱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支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应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一是改进专业教育模式,唤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二是加大教学设施平台建设的投入,多途径改善实验实习教学条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硬件水平;三是分类梳理专业核心知识,优化整合课程教学体系,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整合课程设置,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对指导今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多年"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实践,结合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特色,制定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的基本方针,构建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以及实习实验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南京林业大学通过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科研方面,加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的研究,研发的新的积分公式法提高了水文观测测流堰流量的计算精度,提出的适合中国大别山区以及同类地区坡度耕地的ER-USLE土壤侵蚀模型提高了农业旱作耕地年土壤侵蚀量的预测精度,提出的适合中国大别山区以及同类地区林地的FUSLE土壤侵蚀模型提高了林地年土壤侵蚀量的预测精度,从而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简洁、高效的服务工具;建立面向社会基层群众的广泛的产学研联盟,提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构建理论与技术以及指导安徽山区退耕还林和长防林建设的系列措施,抒发了"精彩论文书大地"的情怀;加强水土流失监测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土流失监测精度。同时,促进科研过程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关键性、基本性问题开展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于社会最基层的思想素质;针对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培养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毅力。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拥有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和内容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展现了最新的水土保持理念与技术,符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提供气象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土保持工程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水保经济林、灌溉与排水工程、水土保持植物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条件。因此,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风沙物理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风沙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探索风沙物理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针对"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评价缺少科学性等问题,探讨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一是增设综合性实验,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二是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实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风沙物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活跃度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实验由最初的不感兴趣到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表现出极大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特点,对“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重构。优化和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分割为水土保持工程材料、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和课程实践3个方面。优化和构建后的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中添加了水泥试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钢筋拉伸和冷弯试验、施工工艺认识实习和施工管理认识实习5方面内容,实现了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后的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发展建设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一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发展与建设要特色化,既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二是人才培养要国际化,应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国际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个人素质;三是科研成果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将学科建设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融合,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服务;四是学科建设应着眼于全球化,搭建全球化的学科交流平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全面分析“水文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该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作用,分别从校内课堂授课内容、校外实践实习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网络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适应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专业对该课程的需求,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