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SU)并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用术前胆红素测定、梗阻性黄疸(简称阻黄)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是否合并胰瘘或(和)胆瘘为指标,将Whipple术后患者164例依次分别分为两组,再将每两组中SU的发生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黄疸〉342μmol/L与〈342μmol/L者比较,SU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阻黄持续时间〉4周与〈  相似文献   

2.
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采用胰管、空肠端侧加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的方法行胰肠吻合,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癌14例、壶腹部腺瘤1例和十二指肠癌1例;手术后并发短暂胰瘘1例,胰瘘发生率为5%,术后均痊愈出院。对本文的改良胰肠吻合法及胰瘘发生的原因和预防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胰胆返流动物模型,研究胰胆返流后胆道系统病理解剖变化及胰胆返流与胆囊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用杂种犬15条,随机分为3组。A组胰腺与胆囊吻合,使胰液直接分泌入胆囊内;B组胰管开口段十二指肠与胆囊吻合,使胰液与十二指肠液混合后再流入胆囊内;C组空肠与胆囊吻合,使肠液流入胆囊内(对照组);三组动物术前均取胆汁测定淀粉酶,并分别手术后4个月~9个月处死动物做病检和测胆汁淀粉酶。结果:A、B组术后胆汁淀粉酶明显比术前高(P<0.01);C组术前后胆汁淀粉酶变化不大(P>0.05)。A、B组5条犬胆囊内有胆泥,C组无胆泥。A、B组胆囊粘膜上皮增生明显,3只形成腺肌瘤,2只呈腺瘤样增生,大部分有粘液化生。C组仅有上皮轻度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实验动物A、B组有胰胆返流存在;胰胆返流不仅可引起胆囊结石,而且很可能是胆道癌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StressUlcer,SU)并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用术前胆红素测定、梗阻性黄疸(简称阻黄)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是否合并胰瘘或(和)胆瘘为指标,将Whipple术后患者164例依次分别分为两组,再将每两组中SU的发生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黄疸>342μmol/L与<342μmol/L者比较,SU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阻黄持续时间>4周与<4周者比较,SU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精确P<0.05);术中失血量>1000mL与<1000mL者比较,SU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合并胰瘘或/和胆瘘者,与无此并发症者比较,SU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时间>6h与<6h者比较,SU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易引起SU并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黄疸(>342μmol/L)、阻黄持续时间(>4周)、术中失血量(>1000mL)、术后合并胰瘘或(和)胆瘘,而与手术时间是否超过6h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后6h开始实施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分别为(46.57±6.05)h和(68.25±6.47)h,均早于对照组的(57.24±5.25)h和(86.23±4.20)h(t值分别为8.48、14.87,均P〈0.01);观察组术后腹胀腹痛、肺部感染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康复干预,有利于提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125例胰头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胰头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胰头癌125例的诊治经验。125例中行根治性切除37例(根治性切除组),手术方式包括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Child术式重建消化道;非根治性切除88例(非根治性切除组)。结果,根治性切除组37例手术时间为3.5—8h,出血量为400--1800mL;37例中病理确诊为高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22例,低分化腺癌9例,未分化腺癌2例。根治性切除组与非根治性切除驵1、3、5a的生存率分别为63.6%、31.6%、10.8%对32.1%、8.8%、o,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施行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胰头及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报告日见增多,本院自1976年3月至 1986年6月,共施10例,无胰瘘发生,其中九例用 Child 术式。本文就该术式中胰空肠吻合的操作体会提出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0年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头及壶腹周围癌共30例,手术切除10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病因复杂,胰胆返流与胆石形成是否有关,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通过建立胰胆返流动物模型,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家犬20只,随机分4组,每组5只。A组将胰液引流入胆总管;B、C组将胰液引入胆囊;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39只红头潜鸭胰叶和胰管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红头潜鸭的胰叶位于十二指肠袢内,可分为背侧胰叶、腹侧胰叶和脾胰叶。从背侧胰叶的头端和尾端分别发出背侧胰管和第一胰管,自腹侧胰叶的头端发出腹侧胰管。背侧胰管和腹侧胰管多以左、右向并列进入十二指肠,背、腹侧胰管穿过肠壁后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粘膜面大乳头的顶端。绝大多数个体,第一胰管在十二肠升袢近升、降袢折转处人肠,开口于十  相似文献   

10.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胆汁和十二指肠液的返流[1]。为预防胃大部切除后返流性胃炎,在胃空肠Roux-Y吻合转流胆胰液防治返流性胃炎启示下,我们对3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在胃大部切除后行胃空肠Roux-Y吻合术,与32例毕氏Ⅱ式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Roux-Y组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32~69岁,平均42.6岁;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毕氏Ⅱ式组32例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8~66岁,平均39.8岁;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在酸性、胆盐环境及人工胃肠液下的存活情况,采用活菌计数法,分别在p H值1.0、1.5、2.0、2.5,胆盐浓度0.2%、0.3%、0.4%的PDA液体培养基,人工胃液作用0、2、4 h,以及人工肠液作用0、2、4、6、8、10 h环境下,测定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活菌数。结果表明:耐酸试验中,该菌株在p H值1.0没有存活,p H值1.5、2.0、2.5活菌数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1);耐胆盐试验中,该菌株在0.4%的高胆盐浓度下仍然存活,活菌数随胆盐浓度增加而降低;人工胃液试验中,与0 h比较,2 h、4 h活菌数显著增加(P0.01);人工肠液试验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该菌株活菌数先升后降,但都比0 h活菌数增加。可见,汉逊德巴利酵母菌能够耐受较高的酸性环境和较高的胆盐环境,并在人工胃肠液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存活能力,符合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选用从健康动物肠道中分离的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按照益生菌的特定要求,模拟体内胆盐环境(胆盐含量0.3%w/v),来监测菌株的耐受能力;测定在人工胃液、肠液环境中作用不同时间后的存活率,初步筛选能够作为益生菌的芽孢杆菌。试验结果表明,有3株芽孢杆菌分别为:B5329、B22、B544,在胆酸盐、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受能力,其中B544还具有很强的产淀粉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株鸡肠源益生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受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工饲养的健康仔鸡的盲肠和大肠中分离出1株对大肠杆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Y-1,对该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培养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分析。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1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11个芽孢杆菌属的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4.63%~99.35%,Y-1被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模拟体内高胆盐环境(胆盐含量0.3%),监测菌株的耐受能力,然后测定在人工胃液、肠液环境中作用不同时间后的存活菌数。试验结果表明,Y-1在胆酸盐、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胆皮口缝合术坏死性瘘管引流道的基数引流系数为0.82,每只每日胆粉均值为5.91.据某场9年的胆粉总产量年均值为51 328 g,每只每日均值为7.36 g,胆粉率为14.41%,引流系数为0.95.此种引流道靠重复手术,将胆粉日均值提高到1.45 g/只,其增加的幅度为基数的24.53%,引流系数提高到12%.经取胆前3年与后3年,胆粉产量低产月与高产月的统计及观察发现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中筛选出耐酸耐胆盐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并研究其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及对肠道病原菌的抑制能力。[方法]通过模拟人工胃肠液及体外与IEC-6细胞共培养来分别研究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及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并利用单层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试验的27株乳酸菌中,10株乳酸菌在p H 3.0的人工模拟胃液中培养3 h的存活率均大于44.00%,在p H 8.0的人工模拟肠液中培养4 h的存活率均大于51.56%,在含0.30%胆盐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的存活率均大20.00%;其中菌株C13、A03、A17及A90对IEC-6细胞的黏附个数均大于8个/cell;菌株C13、A03对艰难梭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较强,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2 mm。经16S rRNA测序将C13和A03分别鉴定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结论]L.rhamnosu C13、L.plantarum A03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及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较强,对肠道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良好的抑制肠道病原菌的候选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摸索胆囊瘘管的造型选材及安装方法,谋求延长瘘管存放时间,并引流出量多质好的胆汁,为胆红素的提取开辟胆源,以满足中成药生产对胆红素的需求。选黄牛6头,用不同的手术安装方法分别安装了3种瘘管,观察了22天胆汁流量情况及瘘管存放情况。确定了胆囊引流术的较好方法及瘘管的较好造型-C组。  相似文献   

17.
多粘芽孢杆菌抗逆性与益生性的体外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多粘芽孢杆菌的抗逆性与益生特性,通过5个试验评定多粘芽孢杆菌的抗热、抗酸、耐胆盐、抑菌性能和粘附性。85℃水浴对多粘芽孢杆菌分别处理2.5,5.0,7.5 min模拟制粒条件;利用pH分别为2、3、4的人工胃液模拟胃液环境;0.3%胆盐模拟肠液环境;抑菌试验测定多粘芽孢杆菌发酵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以蛋鸡肠道上皮细胞为模型测定多粘芽孢杆菌的粘附能力。结果表明:多粘芽孢杆菌高温处理7.5min活菌数较对照组减少1.17%(P0.05)。在耐酸性试验中,pH3的试验组较对照组活菌数降低0.37%(P0.05)。在耐胆盐试验中,试验组活菌数较对照组降低了0.74%(P0.05)。多粘芽孢杆菌发酵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0,17.46 mm。粘附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每100个蛋鸡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上可以粘附30个多粘芽孢杆菌。因此,制粒温度、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不影响多粘芽孢杆菌活菌数;多粘芽孢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能力,基本不能在蛋鸡消化道内定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健康成人和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 EPI)人群的肠道条件,设置不同的胆盐浓度、肠道pH和胰脂酶浓度,分析加工山核桃基质降解率(matrix degradation rate,MDI)、脂肪和蛋白质消化率、总酚和抗氧化活性,探究不同肠道条件和粒径大小对加工山核桃体外消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粒径大小对加工山核桃体外消化影响最显著,小颗粒加工山核桃MDI、抗氧化活性以及脂肪和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大颗粒加工山核桃。pH和胆盐浓度与脂肪消化和抗氧化活性相关,pH 7,胆盐浓度为10 mmol·L-1时,脂肪消化效果更好;胰脂酶浓度越高,脂肪和蛋白质消化率越高。因此,EPI人群可适量摄入补充益生元、胰酶制剂,提高对山核桃制品营养素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胰腺非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的外科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28例胰腺非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前定位和手术切除,其中14例行局部切除,7例行胰体尾部切除,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囊肿内引流术,2例行活检术;全组术后并发胰瘘2例(7.1%)。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非功能性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多可依据影像学检查定位诊断,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生长部位、性质而定,姑息性切除手术可明显缓解症状,即便是恶性肿瘤,其预后亦明显好于胰腺外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2株植物源芽孢杆菌K,F(暂定名)的抗逆性与抑菌特性,对其进行了耐酸,耐胆盐与抑菌试验。用pH 1.5、2.0、3.5的人工胃液模拟胃液环境;用0.3%胆盐及0.1%CuSO4.5H2O的人工肠液模拟肠液环境。分别测定K,F的培养上清与菌液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采用传统的表型鉴定及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16SrDNA方法对K,F进行鉴定。结果:经过pH 1.5、2.0、3.5的胃液处理,K,F均有较高的存活率,随着pH的上升,存活率有上升的趋势;耐胆盐试验,处理组细菌存活率有所下降,但均高于90%;K的培养上清液和菌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4.33,18.57 mm,F的为14.11,15.68 mm。所以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对K,F的活菌数几乎不产生影响。K,F的培养上清和菌液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综合鉴定结果K为枯草芽孢杆菌,F为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