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平菇液体菌种在不同pH值不同保存期的一系列试验,得出如下结论:平菇液体菌种在pH8条件下保存50d萌发率可以达到95%,还原糖浓度105.4g/L,纤维素酶活力达到0.42U。菌丝长满瓶的时间为17d。  相似文献   

2.
通过平菇液体菌种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出菇试验,得出的初步结果是,在21~25℃室温下保存15d鲜菇产量高于固体菌种;保存25d鲜菇产量与固体种相近;在5℃冰箱中保存95d鲜始产量与固体菌种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贵巧 《食用菌》2003,25(4):16-16
食用菌液体菌种有发菌周期短、发菌整齐的优点 ,因而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 ,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液体菌种都有一定的保存期 ,超过保存期 ,菌种的生活力下降 ,菌种萌发慢 ,菌袋易污染。本试验以平菇、香菇为例 ,揭示了液体菌种做原种 ,在不同保存温度下的保存期。1 材料和方法1 .1 试验材料 ①菌株 :平菇 (西德 89) ,香菇 (L36) ,为本试验室保存的菌种。②培养基 :试管斜面培养基 :马铃薯 2 0 0 g,葡萄糖 2 0 g ,琼脂 2 0g ,水 1 ,0 0 0mL。pH自然 ;液体菌种培养基 :马铃薯 2 0 0g ,磷酸氢二钾 1 g ,硫酸镁 1 .5g ,水 1 ,0 0 0mL ;栽培种…  相似文献   

4.
液体菌种具有培养时间短,生长快,发育健壮,便于接种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优点,但它不耐保存.为了获得金针菇液体菌种合适的保存时间,探索保存时间对菌种活力的影响,以及不同保存方式对保存期的影响,我们于1989年秋对不同保存期和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金针菇液体菌种,进行了袋栽出菇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建树  孟庆国  赵洁  韩冰  陈超 《食用菌》2009,31(5):42-44
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发酵料鲜有报道。试验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液体菌种生产条件,探索在规模化食用菌生产中,解决降低大量培养料灭菌成本、缩短灭菌时问、减轻劳动强度等问题。将发酵料的发酵试验接种液体菌种。试验表明,平菇液体菌种、鸡腿菇液体菌种均能在以玉米芯、棉子壳、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发酵料上生长,但在玉米芯发酵料上生长最佳。液体菌种在平均发酵温度40~55℃,发酵时间72~120h,pH7~10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平菇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以平菇8129菌株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作为试验菌种,考察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平铺、打穴接种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菌丝生长、污染率、接种效率、生物学效率、成本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菌种打穴接种效率高、省时省力、接种成本低、杂菌感染率低、菌丝生长快、生产周期短;不同类型菌种及接种方式对平菇产量无...  相似文献   

7.
平菇液体菌种保存温度及有效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液体菌种不同保存温度和有效期的试验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室温1~25℃下保存24 h,菌球均可萌发;在1~20℃下保存15 d,菌球成活率达90%以上;在21~25℃下保存15 d,鲜菇产量高于固体菌种;在5℃冰箱中保存95 d,鲜菇产量高于固体菌种。  相似文献   

8.
平菇菌种的保存通常采用石蜡密封冰箱保存法。此法保存期较短,保存期间须多次转管,稍有不慎易出现菌种退化、老化现象。为此,笔者经多次实践,采用树蔸接种法保存菌种,此法可以一次性保存6~7个月,且菌株不易退化,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
陈颖 《食用菌》2023,(2):45-46
为探索平菇菌种的快速制种技术,试验以纯棉籽壳为培养基,高压聚丙烯折角袋装料,家用高压锅灭菌后,接入平菇组织培养出首代母种,然后扩繁出生产种(菌种1)、菌种2、菌种3;之后再将三类扩繁种接种出菇包进行出菇试验。试验结果,母种培养基灭菌30 min后接入平菇组织,萌发后菌丝生长浓白,达到灭菌要求;接种菌种1的出菇包发菌最快,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菌球的成活率、接栽培料的萌发时间、满瓶时间、产生原基时间为指标,分别对4℃冷藏、一般冷冻、速冻3种保存条件下的杏鲍菇液体菌种进行试验观察、筛选。结果表明:在3种保存方法中,速冻保存后的杏鲍菇液体菌种各项指标与新鲜菌种无显著差异,菌球成活率最高,接栽培料萌发最快,满瓶时间最短,产生原基时间最短,且不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性能降低,为最佳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生产工艺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杏鲍菇液体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杏鲍菇液体菌种较优生产工艺条件是:250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100mL,转速180r·min^-1,温度25℃,发酵培养周期144h。所获得的杏鲍菇液体菌种活力强,菌龄一致,将其接种于木屑栽培培养基,菌丝萌发、吃料快,生长整齐,出菇早,平均生物学效率92.4%。  相似文献   

12.
正食用菌制种主要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制种方式。液体制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方法。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用工成本低、菌丝活力强、接种后萌发吃料快、菌种在培养基中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好、菌龄一致、出菇整齐、可缩短栽培时间等优点~([1])。郭静利等~([2])在对液体制种与固体制种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中指出,液体菌种发育时间可以减少24 d,接栽培袋菌丝满菌时间缩短约10 d,污染率可以降低1.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源菌种低温保存期对香菇栽培效果的影响,对不同保存期的香菇种源L808母种,进行代料层架式栽培出菇试验,发现不同保存期种源菌种对香菇出菇的影响,为香菇种源菌种保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平菇生产中,有人曾提出“革瓶”的问题,即利用发酵技术,生产液体菌种直接栽培平菇。对此,保加利亚Kostadinov等人(1972),曾利用平菇菌发酵罐液体菌种,以玉米芯作原料进行生料栽培,料种比为1∶1~6∶1,平均转化率为40%;杨庆尧(1981)报导,用侧耳液体菌种混播熟料块栽,料种比为1∶1及2∶1,平均干每斤料收鲜菇1.1斤。为了进一步探索液体菌种栽培的适宜条件,我们利用平菇摇瓶液体菌种和本室中试车间发酵罐生产的平菇液体菌种,进行了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15.
白平菇液体菌种发菌特点及栽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平菇的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的发菌特点及栽培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平菇的液体菌种萌发时间为48h(小时)、菌丝生长速度为6mm/d(毫米/天)、平均满袋天数为32d(天),污染率为5%,明显优于固体菌种;栽培方式以立埋覆土法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木耳菌株"黑29"为试验材料,制备木耳液体菌种及固化菌种(1.5%琼脂固化菌种、2%琼脂固化菌种)。比较液体菌种和固化菌种萌发生长速度、菌丝形态、菌种活力、现耳时间、出耳产量等。结果表明:液体菌种和固化菌种均随菌种保存时间的延长表现出菌丝生长速度减缓,发满菌袋时间加长、出耳时间延迟,产量略有下降。液体菌种保存15d,失活不萌发,但固化菌种仍然保持较高的活性,可以正常生长、出耳。  相似文献   

17.
凤尾菇液体菌种的保存,以及包装、运输等问题,不少同志都很关心。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次保存期试验。菌丝球在10℃以下阴暗冷库中保存4个月,存活率仍达98.6%.保存时间与菌丝球萌发能力、抑制杂菌能力和存活率成反相关(见下表)。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慈桐  祁勇 《食用菌》2010,(6):13-14
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通过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培养基初始pH6.5,接种量10%;通过发酵罐内菌种培养,确定了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生长曲线,培养84~96h菌丝生物量最大,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培养终点为96h;通过应用试验,确定液体菌种的最佳菌龄为84h;通过用液体菌种接种与用固体菌种接种的栽培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用液体菌种接种比用固体菌种接种的栽培,菌丝长满期提前12d满袋,头潮菇采摘期提前10d,第二潮菇采摘期提前9d,生物学效率提高5.8%。  相似文献   

19.
液体摇瓶培养平菇菌种的生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温海祥  张景文 《食用菌》1998,20(1):20-21
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了液体摇瓶培养平菇菌种过程中,培养基C/N、pH、摇床振荡频率、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对菌丝生长量的影响,建立有参考价值的液体摇瓶培养平菇菌种的培养条件指标:摇床振荡频率90r/min(往复式摇床),培养基碳氮比50~70:1,pH5~7,黑暗条件。对液体摇瓶过程中糖的作用及培养液pH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应用的对比试验,建议菌种厂推广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生产菌种,并将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结合应用,发挥液体菌种菌龄一致、生活力强和固体菌种保存期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黄玉安  刘汉国 《食用菌》2006,28(2):56-56
常规的平菇栽培接种是将菌种从瓶或袋中取出弄碎,再接到栽培袋的两头料上,菌丝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生长须经愈合恢复期,此时易发生污染。为此笔者改变了接种方法,通过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平菇无损伤接种法。采用该法不损伤菌种,接种后菌丝生长快,浓密洁白、粗壮,接种后来发现菌袋污染,同时节省了菌种。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