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北方抗旱保墒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经营旱地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运用耕作栽培技术抗旱保墒是我国北方经营旱地农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历史证明,这条经验不但简便易行,而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抗旱作用。因此,总结这一经验,使其为发展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对历史上的抗旱保墒经验,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原始农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只有人类创造和使用了生产工具,才真正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绘制了一幅幅改造大自然的历史画面。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从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看,中华民族的祖先远在七、八千年前已有了比较发展的耜耕农业,在黄河流域从事粟作旱地农业,在长江流域从事稻作水田农业,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和地域性,而且,无论是农业工具、耕作技术,还是农作物驯化和栽培,都有不少特点,对世界农业发展有过卓著贡献。那么,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运用什么劳动手  相似文献   

3.
覆盖保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比较常用、也能适应各地的覆盖保墒技术有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两种。 1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 1.1 秸秆覆盖的效果 1.1.1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采用秸秆覆盖技术,可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量,保蓄土壤水分,给作物一个适宜的土壤水  相似文献   

4.
今天仍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工具的原有农具,大部分已经沿用了一、二千年,最短的也已用了几百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农具无论在生产效率上,或在作业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尽快地把农业生产转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原始社会的人,为了生存,第一件事就是要寻找食物。但是单靠人的手去采捉,总会碰到困难。后来人类发现用木棒敲打,石块打击,能得到很多帮助。于是木棒、石块就成了人类劳动生活工具。慢慢的人们又学会了对植物进行种植,于是就出现了农业,随之也就产生了原始种田的农具。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具的进步;农具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恩格斯说:工具意味着人所有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有改造意义的作  相似文献   

6.
7.
在旱农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不足。发展旱作农业,重要的是要加强旱地主要的自然水资源——大气降水和土壤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蓄住天上水,保好土中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旱地水资源在农业增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蓄水保墒机械化技术是指利用机械化工程技术,将天然降水存于耕地土壤,并减少水分蒸发的一项机械化技术措施,它主要包括深松蓄水技术、镇压保墒技术、集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目前,吉林省应用较多的是深松蓄水技术和镇压保墒技术两种形式。一、深松蓄水技术土壤深松是工程技  相似文献   

9.
张春秀 《农业考古》2012,(1):154-156
枷同"耞",是我国农家常用的农具之一,一种手工脱粒工具。始见于先秦。汉代有"佥"、"摄殳"、"度"、"棓"、"柫"、"柍"、"桲"等称呼。晋代前后称"连枷"(或"连架")、"连耞"。明代何孟春《余冬序录》卷50:"打稻具,古谓之拂,今吴人谓之连枷,楚人谓之掉花"。  相似文献   

1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常常由于缺水而出苗不齐、后期减产。因而,应用不同的蓄水保墒土壤耕作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1.覆草时间。一年四季均可,以春季、麦收后或秋收后为宜,最好在草源丰富的季节进行。一般在沙地、旱薄地20厘米土层处地温达到20℃时覆盖,黏土地、肥力好的20厘米土层处地温达到22℃时覆盖比较合适。2.覆草种类、数量。各种杂草、树叶、农作物秸秆和碎柴草皆可。春季覆干草,夏季压青草。局部覆草,亩铺干  相似文献   

12.
1.覆草时间.四季均可,以春收后或秋收后为宜,最好在草源丰富的季节进行.一般在沙地、旱薄地20厘米土层处地温达到20℃时覆盖;黏土地、肥力好的20厘米土层处,地温达到22℃时覆盖.2.覆草种类、数量.各种杂草、树叶、秸秆和碎柴草皆可.春季覆干草,夏季压青草.局部覆草,每667平方米(1亩)铺干草1000~ 1200千克,鲜草2500~ 3500千克;全园覆草,每667平方米铺干草2000~2500千克,鲜草5000~ 6500千克.长草要铡短,以利于覆盖和腐烂.春季覆草后一定要压土.局部覆草的范围达到树冠外围即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水平有差异,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有一些关于农作物的古文字,过去已作考释,有些似乎已成定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已得出的结论有些还有问题,这些字还需要重新考释。此前我已考知甲骨文字"来"既不表示大麦也不表示小麦,而是表示野生的燕麦。''这次再把我对禾、沈黍三字的考释情况表述如下。欢迎批评指正。表示农具的甲骨文字"工"字,过去没有作过专门的考证,我这里将它与上述几字合在一起,一同请大家指正。一、释甲骨文字,既象水稻的植株形,又象粟的植株形,一般都认为永是粟,依据是周秦以来的传注。但今天的南方方言中,很多地区称水稻的声音都与"禾"…  相似文献   

15.
16.
玉米旱作蓄水保墒增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合理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是旱作玉米增产技术的关键.1.深耕蓄水旱作五米区年降水量60%~70%集中在7、8、9三个月.怎样保蓄和利用有限的降雨,就是旱作技术要达到的目的.在一般农田深厚疏松的耕层土壤,截留的降水量可达总降水量的90%以上.土壤的充水和失水过程,大致和降雨季节一致,即早春散墒,夏季收墒,秋末蓄墒,冬季保墒,一般是在降雨末期蓄水量最多,在干旱多风的早春季节失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小麦播种量与播种方式及保墒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朱玛 《农技服务》2008,25(7):10-11
通过对安龙县中下等田土的小麦栽培和不同播量、不同播种方式及保墒技术的试验研究,得出该县中下等田土小麦适宜播种量为142.5kg/hm2,适宜的播种方式为撒播,在保墒技术上,播后盖草比不盖草的增产32%,僵苗中耕的比不中耕的增产30%。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定边县农田土壤墒情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农田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特点,提出了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为目标的节水保墒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和有关农具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文华同志,应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邀请,于1986年10月30日至11月13日赴日本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在日本期间,陈文华同志除访问奈良、大阪、京都、北九州、福冈、东京等十三个县市的博物馆、考古所、考古发掘现场并和当地考古学者举行座谈外,还在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和东京明治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做了两场《中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和有关农具的成就》的学术报告。现将报告发表,供本刊读者参考。陈文华同志还放映了随身带去的大型彩色科教电影《中国古代农业》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录相带,也受到日本考古界的热烈欢迎。借此机会,向热情接待陈文华同志的日本考古界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以及关心、爱护《农业考古》的日本读者表示深切的谢意,并祝中日两国考古界的学术交流和亲密友谊日益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