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进展。对当前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杂草和树木、花卉、经济作物等大生物量植物受重金属污染情况下的非超富集修复技术,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黑麦草作为常用于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很好的研究及应用前景。该文以黑麦草修复土壤铅污染为讨论对象,从螯合剂对黑麦草吸附铅的诱导作用,微生物、肥料强化修复、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及其他材料与黑麦草联合修复4个方向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各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宗丹丹  黄智刚 《南方农机》2019,(13):48-48,50
我国发展过程中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重金属治理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生物修复的原理、特点、分类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分类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其他原因等,使得黑河市张地营子乡土壤中的重金属汞和砷超标,寻求治理此类污染的办法已迫在眉睫。运用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来确定理想解,寻找现有资源,并利用TtklZ原理中的发明原理,确定应用植物吸收机理来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这种方法相对廉价且简单。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在Cd模拟污染土壤中施入硝酸-高锰酸钾改性纳米碳黑(MBC)钝化重金属,分别种植重金属耐受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红叶菾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 L.),研究了MBC在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过程中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结果表明,MBC在土壤中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DTPA-Cd质量分数,且植物和MBC联合作用更能有效地降低其质量分数。MBC能够明显增加土壤中速效氮量,更稳定地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黑麦草和红叶菾菜对土壤速效氮量影响效果差异不显著,MBC可应用于有植物种植的轻污染土壤修复中,不会影响土壤中速效氮养分的量。MBC添加到土壤中会减缓土壤速效氮量的下降速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研究结果可以为重金属原位钝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为改性纳米碳黑成功地应用于重金属轻微、轻度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孙向辉 《湖南农机》2014,(1):137-139
多氯联苯(PCBs)是环境中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难降解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植物修复是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综述了植物对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PCB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倩 《南方农机》2022,(2):66-68
土地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地资源的损害严重,可直接或间接对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笔者从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现状出发,对重金属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以期为污损土地修复工作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各类生态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当的开发,不仅对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重金属的治理难度较大,只有积极的对环境治理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环境治理技术,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文章主要针对植物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植物修复技术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影响,引发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隐蔽性高、易积累、难以迁移及危害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较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更加严重。笔者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所引发的危害出发,综述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在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土壤中铬污染加剧,开展铬治理方法的研究尤显重要。介绍土壤中重金属铬污染的现状及来源,分析铬污染的危害,阐述并比较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各种治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治理土壤中铬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土壤基肥施用翻耕前,采用沼液漫灌对于矫治土壤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作用。结合这种沼液的施用方式,拟定沼液替代化肥的技术方案可为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及化肥使用的减量化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措施,从而有效缓解沼液的消纳困境,间接促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文章提出了等氮量部分替代原则下沼液替代化肥的技术方案,并举例说明了沼液用量、化肥减量等参数的计算方法,拟定出沼液替代后化肥的施用方案,依次试验分析了技术方案实施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技术方案实施后,每亩蔬菜可减少尿素、重钙及硫酸钾用量依次为9.65 kg,22.72 kg和10.92 kg;蔬菜品质有明显提升,蔬菜增产7.92%,每亩蔬菜可增加收入5830.6元。  相似文献   

12.
中小尺度流域洪水模型模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尺度流域洪水模拟是水文预报和防洪减灾的重要基础工作,选择适宜的水文模型对制定水文预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支流沿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的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TOPMODEL、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场次暴雨洪水过程的模拟效果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模型在模拟场次和验证场次的平均NSE效率系数均超过0.7,平均径流深误差均低于12%,可见3种模型在沿渡河这一湿润地区典型中小尺度流域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在验证期,新安江模型模拟的径流深相对误差均未超出许可误差20%的范围,且NSE系数均值达到0.826,然而Topmodel和BP模型模拟下各场次洪水的NSE系数虽均大于0.6,但个别场次结果精度较低。此外,新安江和BP模型的实测与模拟流量点群更接近1∶1线,在流量模拟方面更好,Topmodel的流量模拟整体偏大。总的来说,新安江模型在流域的适用性更好,Topmodel和BP模型次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施氮水平的控制,研究农田土壤水盐分布和向日葵的产量变化规律,为改善盐碱地作物生长环境,增加产量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选取大同盆地,采用覆膜宽垄沟灌(G)和水平畦灌(Q)2种耕作灌溉方式,设置3种施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156kg/hm^2(N1)、260kg/hm^2(N2)、364kg/hm^2(N3),以平作不施氮(QN0)为对照组,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用量分别45.7和54.84kg/hm^2。灌溉定额为340mm。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沟灌垄上0~40cm电导率EC1∶5比水平畦灌电导率低15%~30%,沟中0~40cmEC1∶5比水平畦灌低40%~50%。40cm以下土层,沟灌土壤垄上和沟中EC1∶5比水平畦灌低20%~40%。而在施氮条件下,沟灌垄上0~40cm表层EC1∶5和水平畦灌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二者表层EC1∶5都略微增加,沟灌沟中0~40cmEC1∶5较水平畦灌低40%~60%。40cm以下沟灌沟中EC1∶5比畦灌低40%左右。在相同的灌水量下,沟灌沟中0~40cm表层含水率低于垄上覆膜表层含水率,而在整个生育期内除了降雨影响外,覆膜沟灌含水率均在10%~23%,与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260kg/hm^2的施氮时,向日葵生长最优,盘径22.5cm、千粒重192.30g、籽粒产量4893.8kg/hm^2。综上分析,采用覆膜沟灌且施氮量在260kg/hm2左右能改善土壤水盐状况,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4.
探求作物体内盐分离子的分布及运移特征对盐碱地作物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2种灌水处理下(IS:40mm;ID:80mm)Na^+、K^+、Ca^2+、Mg^2+含量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的分布及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玉米体内Na^+、K^+含量均为IS>ID,Na^+、K^+含量随灌水量增大而减少;2种灌水处理下玉米体内阳离子含量均表现为K^+>Ca^2+>Mg^2+>Na^+;玉米不同器官的Na^+、K^+、Ca^2+、Mg^2+含量不同,2种灌水处理下Ca^2+、Mg^2+含量均为根>叶>茎,Na^+含量为根>茎>叶,K^+含量与Ca^2+、Mg^2+相反;在根向茎运输离子的过程中,玉米主要通过K^+抑制Na^+向上运输,体内保持较高的K^+含量/Na^+含量值,在茎向叶运输离子的过程中,玉米主要通过Ca^2+抑制Na^+;ID处理下玉米体内盐分阳离子含量较小,运输选择性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果实自动采摘机器人,主要包括自动导航系统、采摘系统、运动系统、控制系统及动力系统。自动导航系统主要包括激光雷达导航和GNSS定位导航,可用于建立地图和规划工作路径;采摘系统通过双目立体视觉相机进行果实识别,再通过由六自由度机械臂和两指末端执行器(机械手)组成的执行机构抓紧果梗并剪断,完成果实采摘。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机器人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导航完成室内工作,剪断并抓取果梗的两指末端执行器可适用于多种果实,上位机软件可以完成图像采集、机械臂控制和机器人工作路线图建立等操作。激光雷达导航试验结果表明,在1m/s的行驶速度下,导航绝对误差小于3.5cm,可满足温室果实采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以常熟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文明演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例,综合分析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就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内容等问题进行阐述,有效进行生态环境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相关课程资源建设等问题提出相关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9KWH-250颗粒压制机的关键部件环模,开展苜蓿草粉对4Cr13钢环模的磨损试验,通过对环模模孔内壁的磨损量进行测量,对磨损面进行宏观磨损形貌和微观磨损形貌观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磨损进行分析,研究环模磨损机理与磨损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抗旱保水剂抗旱增收效果,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旱地宝"抗旱保水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抗旱剂可增加谷子苗期、拔节期土壤含水量,应用抗旱保水剂的谷子产量略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红壤区容重对地下滴灌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模拟容重对红壤地下滴灌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湿润锋、累计入渗量及入渗率均逐渐减小,但容重越大,减小的幅度越小,且累计入渗量和稳渗率与容重均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在灌水结束及重分布期间,容重对含水率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灌水结束时间越长,容重的影响越弱,在灌水结束及重分布1 d,2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最高,而重分布3 d时,30 cm深度含水率最高。通过Kostiakov入渗模型表明,容重对土壤初渗率及入渗率的衰减速度均有显著影响,土壤初渗率随容重增大而减小,而入渗率的衰减速度随着容重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分蘖是禾本科植物的普遍特性。通过田间试验考察高粱分蘖是否影响产量。对辽杂37进行去除和保留分蘖处理,分析高粱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7800株/667m^2时,辽杂37平均分蘖2.2个/株,分蘖株成穗率64.9%。分蘖应保留,有利于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