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掌握虫情动态,利于及时做好防治准备,以便掌握减免虫灾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3.
从抽样单位的选择入手,调查和分析了马尾松毛虫越冬代恢复取食Ⅳ龄幼虫在寄主上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得出的中,高虫口密度发生量测报模式,估计算林分虫口发生量在虫情级3级(10条/株)以上时,预报准确度为80%~90%。  相似文献   

4.
应用矮树虫口调查估计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研究毛超旭,王武昂,汤荣堂,严小君,周国法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树冠投影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调查一般均在2~3m高的小树上直接进行。前人曾研究了松毛虫种群数量与马尾松树高、树冠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若以单位面...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
马尔柯夫链方法在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柳州地区森林的主要害虫,每年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多万元,是柳州地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的重点。要搞好松毛虫的防治工作,必须首先抓好虫情测报,以便提前作好防治准备工作。1980年以来,我们曾应用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加权列联表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预报进行了探讨,试用结果准确率为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计算机预测预报系统—FIMS-1,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该系统能够模拟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区域的迁移扩散,能估算马尾松毛虫对针叶造成的损夫,进而可以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发生地、发生面积及针叶被害程度进行预测。为马尾松毛虫的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显示的直观性及预测预报输入要求的灵活性,非常适于在广大林区推广。用安徽省潜山县黄埔试验点数据输入该系统,运行结果与该地松毛虫发生规律基本吻合,说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临海市历年松毛虫发生量及有关气象资料,分别将越冬后恢复取食期(即越冬代)和第1代松毛虫幼虫的发生量作为预报量,根据“相关系数法”筛选出预报因子后,采用“多因子简化综合相关法”和“模糊列联表法”进行预报。经回归检验,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马尾松毛虫的有虫面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选取与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相关关系密切的8个气象因子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与气象因子的BP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5个,输入因子数为8个时,18组有虫面积的平均拟合精度为100%,相关系数为1.000 0,2组预留有虫面积的平均预测精度为96.85%,预测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0.
龙山林场松毛虫天敌的种类繁多,从蜘蛛、昆虫、病菌到鸟类,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天敌综合体。从两年四代生命表中可清楚地看出天敌的作用。在各类死亡因子中,最主要的是幼虫期的捕食性天故和其他一些死亡因子,所造成的死亡率平均为78%,根据天敌作用的系统考查,初步认为生物因子是这个周期(1984—1985年)松毛虫虫口下降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1.
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龙慧  温小遂 《林业科学》1997,33(6):528-533
对江西省十余个县(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的测定表明,马尾松毛虫各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的耐药力与羧酸酯酶活性有关;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耐药力强的种群,其羧酸酯酶活性亦强;应用五种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进行处理,SV_1和TPP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SV_1和TPP剂量的增加,羧酸酯酶活性逐步降低;用相同剂量的SV_1和TPP处理马尾松毛虫后,羧酸酯酶均随时间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温变系数与马尾松毛虫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 《林业科学》1993,29(5):468-471
在研究温度与昆虫发育的关系中,人们往往注重平均温度的高低对昆虫发育的影响,而温变系数对昆虫发育的影响却常被忽略。笔者于1987年,用温变系数(温度标准差δ_x与平均温度(?)的比值,即δ_x/(?))对四川省南充地区森林病虫中心测报站1982-1987年的马尾松毛虫室内个体饲养资料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温变系数与昆虫发育速率间的关系,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荣兰  黄国洋 《林业科学》1989,25(5):472-476
由于化学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历史较久,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产生了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良特性,但自1981年使用以来,其杀虫效果不断降低,而用药量逐渐增加。我们自1984—1986年对全省12个县、20多个地方作了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工作。结果表明:松毛虫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药性与过去使用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的量成正相关,合理控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用量能延缓抗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赵成华  伍德明 《林业科学》1995,31(2):125-13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的挥发物由溶剂提取和真空蒸馏制得。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由挥发物中鉴定出了20种成分。它们主要是单萜烯、单萜烯醇、单萜烯乙酸酯和倍半萜烯。用正常和剪除触角的雌蛾研究针叶挥发物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utas产卵场所选择中的作用。试验表明正常雌蛾在针叶上的产卵量要比剪除触角的高得多。触角电位(EAG)研究表明无论是交配的还是未交配  相似文献   

15.
严静君  姚德富 《林业科学》1992,28(5):405-411
根据1985—1991年在北京西山地区研究结果,油松毛虫连续7年处于低密度状态,虫口密度在0.4—11.7条/株间变动;黑足凹眼姬蜂年平均寄生率为25.22±11.14%,其寄生率高低与寄主密度大小呈负相关,寄生率高于25%时,次年松毛虫种群数量下降;黑足凹眼姬蜂与松毛虫狭颊寄蝇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该蜂寄生率高的年份,寄蝇寄生率很低或没有寄生;被姬蜂寄生的松毛虫越冬幼虫,早期出蛰数量多于后期出蛰,该蜂在野外的转主寄主有黄褐天幕毛虫、舞毒蛾和榆毒蛾,一年中在不同寄主上可完成4—5代;越冬寄主是松毛虫;因受转主寄主、重寄生蜂和夏季高温影响,该蜂的季节种群动态规律为春季数量多、夏季种群凋落,秋季数量又开始上升。据7年观察,该蜂对低密度的松毛虫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明 《林业科学》1994,30(1):88-92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马小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5)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平衡点,摸拟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失大。因此,对其种群动态的研究不但具有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害虫...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的马尾松林中,进行了马尾松毛虫有幼虫株率与虫口密度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两个因子的关系密切,由此验证出由有幼虫株率估测幼虫密度的简易调查方法适合广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 ,根据相关系数法选取与台州市 7个县 (市、区 )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相关关系都比较密切的 14个气象因子 ,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将前 6个主成分的主坐标值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 ,建立以 7个县 (市、区 )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为期望输出的BP网络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BP模型 ,具有令人满意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 4个时 ,7个县 (市、区 ) 3组预留有虫面积 3a预测结果的卡方检验为 :η=7.2 92 0 相似文献   

19.
梁其伟  李天生 《林业科学》1992,28(4):372-375
随着对松毛虫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实用有效的昆虫群体标记法。前人曾经应用有机染料对松毛虫成虫进行体外标记。这种标记色仅能使成虫被标记,不能保持到下一代。放射性同位素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昆虫标记手段,但需要有专门的检测仪器,并对人体有害。比较各种标记方法后知,染料饲喂标记法——用活性染料与食物混合标记昆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苏丹蓝染料(SUDANⅡ 670)是一种新型染料,具有脂溶性,能使昆虫体内脂肪体着色。松毛虫目前尚无人工饲料,用苏丹蓝喷洒松针,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初步研究王常禄,江国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浙江省龙游县森防站龙游县324400)何庆全,陈雁(浙江省常山县森防站常山县324200)(浙江省自衢县森防站衢县324000)关键词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