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对乳山近海的调查样品,报道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生态学状况。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食底泥者和肉食者占较大优势,其次为滤食者,食碎屑者、杂食者、植食者相对丰度较小;食底泥者的优势种为中蚓虫、不倒翁虫、丝异蚓虫和轮双眼钩虾,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圆筒原盒螺和纽虫,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滑理蛤、菲律宾蛤仔、金星蝶铰蛤和江户明樱蛤;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有机负荷和底质类型限制;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由虚弱趋于不稳定,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优良;冗余分析表明,盐度、水温、总氮、悬浮物、溶解氧、总有机碳和硅酸盐等7个因子与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名录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东营市内的黄河口湿地主要立地类型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1种,隶属于33科35属,并对它们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一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选取11个典型断面,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按照食性类型、摄食方式,结合物种在相关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功能,将底栖动物功划分为食碎屑者,食悬浮者/滤食者,切碎者、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5个关键功能群,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个断面共有食碎屑者11种,食悬浮者24种,切碎者26种,生物扰动者26种,次级生产者26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8.0%、39.3%、42.6%、42.6%和42.6%,物种在各功能群中分布比较均匀,在整个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尺度上,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完整;食悬浮者和切碎者个体数量占据明显优势,在相关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优势作用;中路港断面生物扰动者、次级生产者、食碎屑者、食悬浮者、切碎者物种数分别占所有断面物种数的22.0%、22.0%、20.0%、20.0%、20.3%,个体数分别占各功能群个体总数的60.0%、60.0%、52.2%、31.1%、26.9%,5个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大优势,对苏北潮间带生态系统相关功能有更大贡献。竹港断面功能群数、功能群的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和物种数目均在所有断面中占最低比例,功能群结构缺失,相关生态系统功能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瑞 《热带农业科学》2016,(10):109-1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目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和污染生态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今后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老窝河底栖动物资源状况。[方法]在2007年4、11月,调查了老窝河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采样依据海拔高度变化设置了5个断面,共计40个样本。[结果]采集到底栖动物20种,其中节肢动物17种,占总种数的85%,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2种,占总种数的10%;扁形动物1种,占总种数的5%。老窝河各断面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高于春季,春、秋季各断面的平均密度均以LWH1、LWH2、LWH3断面高。生物量与密度变化大体相似。LWH1、LWH2、LWH3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高于LWH4和LWH5断面。[结论]老窝河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了底栖动物种类分布的格局,使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于2008年春季,用Peterson采泥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4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37种和16种;寡毛纲5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2种,瓣鳃纲只1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和细长摇蚊(Chironomus attenuatu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6#最大,为1 120个/m2,而D7#最小,为241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25.30 g/m2,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B4#)~25.30 g/m2(B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3.40为2.76,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的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大型底栖生物作为白洋淀湿地健康指示生物,将B-IBI评价方法应用到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中,为白洋淀湿地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9个受损点、6个参照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点数据,对白洋淀湿地23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B-IBI指数由总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百分比和摇蚊个体百分比构成。采用比值法计算各生物参数指数值,并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B-IBI指数值。根据参照点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2.302为健康,1.590~2.302为亚健康,0.879~1.589为不健康,<0.879为病态。评价结果表明:淀区9个样点中有1个样点处于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亚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不健康状态,白洋淀湿地大部分水域健康均受到一定损害。B-IBI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TN、TP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内在生态输水后的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特征,于2019-2020年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流、车尔臣河、台特玛湖3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其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下游流域中大型底栖动物共97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4纲10目27科。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82种),其中双翅目(47种)物种数最多,其次为鞘翅目(14种)、蜻蜓目(13种)。摇蚊科物种在不同区域均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5月份处于峰值,远高于8月和10月,多样性指数不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塔里木河干流和车尔臣河功能摄食群主要以收集者为主(95.89%,91.86%),而台特玛湖则以收集者(50.68%)和捕食者(34.12%)为主。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氨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是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较为单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继续开展并深化对该地区河流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复合网袋法,对五角槭(Acer mono)和稠李(Prunus padus)两种树叶在帽儿山溪流中的分解速率进行了为期105 d的研究。结果表明:五角槭和稠李树叶在溪流中的分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4和0.030,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均属于快速分解组。定殖在五角槭和稠李树叶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别有30种和26种,均以蜉蝣目小蜉属(Ephemerella spp.)为优势种。两种树叶上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群的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5次采样间的差异显著。定殖在五角槭树叶上的直接集食者比例最高(45.9%),其次是捕食者(23.8%)和撕食者(22.4%),最少的为过滤收集者,仅占4.6%;定殖在稠李树叶上直接集食者的比例最高(44.6%),其次是捕食者(26.1%)和撕食者(25.4%),过滤收集者仅占1.8%。说明在帽儿山溪流中,随着溪流增大,撕食者种类减少,直接集食者类群的密度对树叶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呼玛河韩辉套子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状况,2018年5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韩辉套子进行详细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3门5纲36种,其中,昆虫纲17种、腹足纲12种、寡毛纲5种、软甲纲和蛭纲各1种,平均丰度为106.7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5.01 g/m2.优势种共10种,主要以齿角石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差异,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1年10月采用定量采样的彼得逊采泥器和定性采样的D型手网对温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并分析该2种采样方法大型底栖动物各自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均采集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有16种相同物种。定性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7 377ind/m2,大于定量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6 309 ind/m2)。[结论]在定量采样的同时加入定性的采样方法能够更有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差异,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1年10月采用定量采样的彼得逊采泥器和定性采样的D型手网对温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并分析该2种采样方法大型底栖动物各自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均采集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有16种相同物种.定性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7 377ind/m2,大于定量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6 309 ind/m2).[结论]在定量采样的同时加入定性的采样方法能够更有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17.
女山湖的底栖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和1992年的6月,对女山湖底栖动物进行两次现场调查,人采集到底栖动物38种;推算现存量,1991年为11627t,1992年为11747t;与10年前的同期调查资料相比,该湖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还分析了资源下降原因,提出了利用和保护该湖底栖动物资源的对策 。  相似文献   

18.
以查干湖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调查鉴定,查干湖有大型底栖动物3门3纲5目9科18属24种,主要以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主,平水期和丰水期以双翅目、基眼目和中腹足目为主,平水期分别占15. 79%、42. 11%和36. 84%;丰水期分别占25. 00%、41. 67%和16. 67%。平水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93. 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平盘螺(V.cristata)和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丰水期平均密度为69. 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和平盘螺(V.cristata)。t检验发现,平水期和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 637)。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计算的聚类分析发现,查干湖底栖动物类型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具有不同的空间聚集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亚硝氮呈显著正相关;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山东省滨州浅海大型底栖动物18个站位3航次调查结果,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在0.002~65.000g(AFDW)·m~(-2)·a~(-1)之间,均值为6.210g(AFDW)·m~(-2)·a~(-1);其去灰干重生物量为0.001~43.680g(AFDW)·m~(-2),均值为3.980g(AFDW)·m~(-2);两者均以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该海域P/B值相对较高,均值为1.80a~(-1),以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该海域个体较小、生活史较短的种类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占据优势;每年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量(湿重)约为6.9万吨。  相似文献   

20.
于2013年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和2014年4月(春季)对东苕溪下游9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和营养盐状况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并采用摄食均匀度指数(Feeding Evenness Index,j_(FD))评价东苕溪下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该河段底栖动物摄食类群以收集者为主,且各摄食类群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东苕溪下游小微颗粒有机物丰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功能摄食群在各个季度中均与总氮关系最为密切。j_(FD)值表明东苕溪下游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但个别样点较差。这说明该河段可能存在点源污染,且生境可能出现片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