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菌群.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菌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 rRNA和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菌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 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武汉动物园于2019年7月引进2只雌性亚成体大熊猫"春俏"和"胖妞"。笔者通过对2只大熊猫的饲养和观察,从圈养环境、饲料使用、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动物丰容、特殊时期的饲养等方面总结了其在武汉地区的饲养需求及饲养管理规律,以期为其它大熊猫饲养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2010年2~6月,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10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分配和节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组成以取食和休息为主.春季,亚成体大熊猫取食行为频次高于夏季,而休息行为频次则低于夏季,春夏两季的行为总体分配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行为节律来看,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均呈现非正态特征.走动行为主要集中于7:00~8:00和13:00 ~15:00,攀爬行为主要出现于12:00之后,玩耍行为以13:00~14:00为主;亚成体大熊猫的部分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活动行为与取食行为呈正相关,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上海野生动物园2头亚成体大熊猫(2017年出生)为研究对象,从动物丰容、行为训练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亚成体大熊猫的饲养管理要点,并从生长情况、采食情况和排黏情况3方面介绍了2头亚成体大熊猫(24~42月龄)的成长过程,为今后大熊猫的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晓  黄炎  黄金燕  周世强  刘巅 《野生动物》2013,34(2):106-110
大熊猫是濒危的孑遗物种,多数时间独居在深山密林里。由于研究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极为不易,同时饲养管理实践中发现存在行为多样性降低、行为异常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因此,研究大熊猫个体的行为发育特点对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圈养大熊猫个体在幼仔、亚成体、成体和老年4个阶段的行为发育,涉及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声音、刻板行为、运动、玩耍、标记等:总结了饲养管理中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来源、断奶方式、圈舍条件、社群交流、营养、管理方式等。采取延长哺乳时间、增加圈舍面积、模拟自然环境等措施有利于大熊猫行为的正常发育;为大熊猫的行为学研究、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记录观察3只秦岭亚成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秦岭佛坪野化培训基地早期适应过程中的行为,依据拟定的行为类型在观察数据中随机筛选出有效记录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白天的活动时间远远大于其在圈养环境下的活动时间,行为的多样性明显增大,食物期待、刻板行为大大减少;它们对集体的依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小,并且有分开的趋势;3只大熊猫在对环境逐渐熟悉适应之后,休息地点从圈舍周围、栖架向山坡及山坡顶部逐渐转移,各自的休息地点也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7.
野外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野外放归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其圈养双胞胎兄弟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从放归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17种肠道菌,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未发生改变,但是肠球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研究发现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有较大波动,乳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不大;而圈养大熊猫三种优势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都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和八月竹(Ch. szechuanensis)的竹叶饲喂7只(3,4♀)1.5岁段(15~20月龄)圈养大熊猫幼仔、6只(2,4♀)2.5岁段(27~30月龄)和6只(3,3♀)4.0岁段(45~52月龄)圈养大熊猫亚成体。试验组竹叶喷雾风味剂,对照组竹叶不喷。试验期间,每天早饲和午饲时段各进行30 min的饲喂试验并相互交换两组竹叶所放位置。通过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自由选择摄食试验及其摄食过程的录像回放,观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竹叶的摄食先后顺序、最长连续摄食时间、摄食总时长、摄食竹枝数量和竹叶摄食量。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96年开始进行亚成体大熊猫细菌性败血病病因及病性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分离出病原菌并对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抗原性,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亚成体大熊猫病原菌EL-1 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和EL-2株是肺炎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 pneumoniae,目前对亚成体大熊猫的细菌性败血病已初步作出判定是主要由上述两种细菌所引起,为指导亚成体大熊猫疾病的临床诊断,在发生疾病之后能很快速地了解病因,我们试探索诊断亚成体大熊猫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扎龙保护区圈养群体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越冬行为策略,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圈养2013年和2014年亚成体丹顶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主要以取食行为为主(34.14%),其次为站立行为(15.77%);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越冬期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年龄仅对玩耍行为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温度与取食和游走行为显著正相关,与站立和静栖显著负相关,年龄与玩耍行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温度升高时取食和运动,温度降低时站立和静栖,2岁龄亚成体丹顶鹤相较于1岁龄更喜欢玩耍。  相似文献   

11.
正黑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族、叶猴族,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稀灵长类动物,野生黑叶猴分布地域狭小,数量很少,仅产于广西、贵州。为了了解黑叶猴对圈养环境的适应性,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在广西南宁市动物园旧疣猴馆观察记录了圈养亚成体黑叶猴在采食、饮水、休息、修饰、运动等方面的习性。该群体黑叶猴的生活环境分为运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1)3只大熊猫个体间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6月龄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2)门水平上,3只大熊猫的主要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36月龄与其他月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Phragmoplastophyta、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unclassified_k__Metazoa__Animalia_和unclassified_k__Fungi等,说明不再饲用奶粉的36月龄大熊猫真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3)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3只大熊猫的真菌主要属于腐生营养型。研究结果可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肠梗阻是以食欲废绝,有抬尾排便动作但无排粪排出,听诊肠音弱或消失,不愿活动,腹痛、疼痛剧烈时表现不安、滚转、时起时卧等为主要表现的急腹症,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及血运性肠梗阻等3种类型,以亚成体和老年大熊猫较为多见。文章总结1例亚成体大熊猫肠梗阻的诊治经过并回顾相关文献资料,对大熊猫肠梗阻的诊治进行讨论分析,以期为提高大熊猫肠梗阻临床诊治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只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的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亚成体大熊猫处于食性转换期前后,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变化比较大。在以高蛋白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前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6~107cfu/g之间,其中优势菌群为肠杆菌(425%)和乳杆菌(356%);而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食的食性转换后期,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的细菌含量在104~105cfu/g,其中肠球菌居多,占387%。  相似文献   

15.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对重庆动物园圈养的3只琉璃金刚鹦鹉(Ara ararauna)进行了笼舍环境丰容试验,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记录并分析3只琉璃金刚鹦鹉在丰容前后的行为分配与区间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环境丰容有效改善了琉璃金刚鹦鹉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其对圈养笼舍的区间利用。  相似文献   

16.
2011 ~2012年,依照大熊猫的特殊习性和能力设计训练项目,采取食物鼓励的正强化训练方法,配以口令和手势等指令持续对广州动物园保育的2只圈养大熊猫进行医疗管理训练,相继完成了站、坐、趴、卧等基础动作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串笼、体尺体重测量、体温测量、肌肉注射、腕部采血、口腔及牙齿检查等训练项目.大熊猫的医疗管理训练的实施,减少了日常管理中动物对环境改变和人类干扰的应激反应,增加了人与动物的安全;以往需要麻醉动物才能进行的肌肉注射、采血、口腔及牙齿检查、体温测量等操作,现在可以引导动物在放松状态下主动完成,避免了麻醉对动物造成的伤害.圈养野生动物医疗行为训练不同驯兽表演,是提高动物福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以亚成体大熊猫病原菌EL-1和EL-2菌株注射实验动物小白鼠(KM),测定其半数致死量,其中EL-1菌株LD50为2.75×10~8CFU/只,EL-2菌株LD50为4.03×10~8CFU/只,两菌制成灭活菌苗按一定的浓度梯度注射实验动物家兔,其最佳的免疫剂量为1×10~8CFU/只家兔。  相似文献   

18.
动物园有限的面积与园中野生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应用分配通道提高动物园场地利用率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并最终有利于提高动物福利。分配通道的应用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其发展趋势是将动物园中的所有展区联结成网络,从而使每种动物的生活和展示空间逐步接近动物生态领地模型,使动物园中有限的场地条件能够满足圈养野生动物的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圈养黑猩猩的动物福利,促进黑猩猩充分表达社会群体行为,我们通过评估合群黑猩猩的性格特征和社群地位,将1只10岁的雌性黑猩猩"Yinya"融入到5只亚成体的黑猩猩群体中去,并研究该黑猩猩融入群体前后的食欲、体重、行为和。肾上腺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雌性黑猩猩成功融入群体中,其食欲、体重、行为均较融入前显著增加,而肾上腺激素则较融入前下降,原5只黑猩猩的食欲、体重变化不明显,社会群体行为有所增加,而肾上腺素水平略有下降。将黑猩猩融入一个群体有利于提高其动物福利,融入前需对黑猩猩的动物性格特征进行评估,并做好环境丰容工作,以减少动物争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大熊猫的数量随着圈养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老年大熊猫饲养管理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因此,研究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以及探寻老年大熊猫医疗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大熊猫的福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进行总结,阐述老年大熊猫的日常管理、医疗保健等饲养管理要点,通过个性化的饲料与饲喂方法,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定期修剪趾甲,防暑防寒,适当活动,避免应激等措施,提高了老年大熊猫的生活质量和体质,对保持大熊猫种群整体的健康水平极其重要,为逐步开展大熊猫养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