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8年5月至6月,在中国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以圈养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内(每日观察时间为09:00—11:00和14:00—16:00,累计观察30 d)记录大熊猫的某些特定行为;以取食行为、排遗行为、运动行为、休息行为、修饰行为、通讯行为、探究行为、玩耍行为作为大熊猫行为谱;评估人为因素(游客量和饲养人员接触方式)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分析节假日与工作日大熊猫行为的差异以及饲养人员不同接触方式下大熊猫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节假日和工作日的游客量对大熊猫行为表达具有显著影响,游客量的增加导致大熊猫行为多样性降低。大熊猫的行为也受饲养人员因素的影响,饲养人员积极接触会导致大熊猫行为多样性降低。减少游客对大熊猫影响和改善饲养人员与大熊猫的接触方式,可以提升大熊猫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熊猫进行分类饲养,对其生活环境、食物等进行丰富,调整大熊猫饲料配方和营养搭配,改善饲喂方式,加强爱心饲养,减少和降低圈养大熊猫的应激反应,提高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水平,保证大熊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生猪动物福利的改善不仅对于实现健康养殖、保障猪肉质量和缓解国际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国际趋势。在我国首部生猪动物福利标准出台不久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来自于山东省15地市的533份调查问卷,从概念、理念、内容重要性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养猪场户对于动物福利的认知情况,从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方面分析了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行为,从增加资金投入和参与认证方面分析了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意愿。结果表明,受访养猪场户普遍重视生猪生理福利的保障,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为改善生猪动物福利增加资金投入和参与动物福利认证。部分养猪场户对动物福利及其认证认知不足,在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方面行为不够规范。为改善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行为,应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和监督,养猪场户应主动学习并适当扩大饲养规模,提高动物福利认知水平,增强动物福利意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亚成体大熊猫特有年龄段的饲养、观察和总结,简述亚成体大熊猫对饲养环境、饲料及饲养方式的要求,为更好地饲养亚成体大熊猫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现代集约化饲养对于仔猪学习如何正常表达行为产生了诸多限制因素,并导致采食量过低、健康、福利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综述了环境富集在哺乳阶段对母猪和仔猪行为的影响,包括仔猪斗争行为、母性行为和断奶后行为等。环境富集包括增加饲养空间,提供秸秆、木屑、泥煤等一系列措施,为猪带来更多福利,但与实际情况仍有差距,并存在其他潜在的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环境富集对仔猪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来自于山东省17地市的调查问卷,从投入品、疫病防控、养殖档案建立和饲养规模扩大意愿与动机等方面分析了养羊场(户)关于饲养管理的认知与行为。结果表明:受访养羊场(户)对种羊来源、疫病传播有良好的认知,有较好的种羊引进和采购行为;对兽药安全使用知识及合理使用、人员传播疫病、羊耳标和动物福利或健康养殖的认知度较低,在兽药(含疫苗)采购与使用、疫病防治、养殖档案建设和动物福利改善等方面的行为不够规范。为进一步规范养羊场(户)的饲养管理行为,应加强宣传、鼓励、监管和培训,提高养羊场(户)的饲养管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圈养大熊猫主食竹种类及其营养成分差异。【方法】通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采食情况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2年饲养数据的统计,研究圈养大熊猫主食竹种类。同时,检测投饲竹及其各部位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能量、钙、磷和粗灰分等营养成分,并对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基地圈养大熊猫嗜食各种竹笋,喜食巴山木竹叶、白夹竹茎和苦竹茎;主食竹笋中三月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白夹竹笋与方竹笋,粗纤维含量则最低;竹子中,粗蛋白变化规律为茎>枝>叶,粗纤维则呈现出叶>枝>茎的规律,且具显著差异性。【结论】圈养大熊猫具有选择CP和能氮比相对较高,而CF含量相对较低,适口性相对较好的竹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稻草型丰富环境对妊娠母猪行为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限位栏虽能提高饲养密度并降低管理成本,但也带来诸多福利问题.设计了全垫草小群妊娠圈,研究妊娠环境对母猪行为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了解该稻草圈对母猪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草丰富群养妊娠圈与限位栏相比,能满足妊娠母猪的行为需求、激发稻草相关行为、满足采食动机、减少饮水行为及啃栏、无食咀嚼等规癖行为的发生,降低皮质醇水平,减少应激.稻草圈仍存在无食咀嚼和啃栏行为,表明为高产次母猪改善妊娠环境并不能完全消除早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条件及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条件东北亚种成年梅花鹿母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研究了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比率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比率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成年母鹿都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二者的反刍行为高峰分别发生在12:30、8:00左右,卧息行为高峰分别在12:30—13:30、10:30—13:30,观望行为高峰分别在13:30—16:30、7:30—8:30。行为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梅花鹿母鹿昼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动物福利既涉及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人文政治、国际贸易,还有社会自身的发展等.猪的福利化饲养关键是为不同阶段的猪提供良好的环境、管理,福利,避免单调的环境造成伤害行为、生理学问题和免疫抑制,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及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四所农业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样本,从生源质量,教学及考核方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环境文化等五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人才培养工作已渐趋成熟,生源质量良好,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多样,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效果好,环境文化良好,基本满足学生需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可以从进一步把好生源关,实行多元化教学和考核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国际交流渠道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应用Delphi方法确定动物福利影响因素权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elphi方法确定影响动物福利的7种主要因素的权重。具体方法为:发送2轮调查表,征求和总结有关专家意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畜禽舍环境控制条件对动物福利的影响程度最大,权重系数ak为0.303 7,其次为畜禽饲养方式(ak=0.209 2),其他依次为饲养管理(ak=0.177 0)>饲料与营养(ak=0.117 3)>畜禽舍的建筑与设施(ak=0.095 1)>饲养管理人员的经验及技巧(ak=0.064 7)>运输与屠宰前准备(ak=0.032 9)。这一结果可为我国动物福利研究在畜禽场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信阳地区蛋鸡规模养殖场(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饲养蛋鸡品种主要有罗曼和海兰,养殖规模以1000~10000只的非专业化家庭养殖和专业化家庭养殖为主体,绝大部分蛋鸡养殖场(户)采用全阶梯三层笼养方式,多采用二段式(育雏育成、产蛋两个饲养阶段)饲养工艺,采用乳头饮水方式,人工喂料、捡蛋,购买预混料自配料,鲜蛋销售以商贩上门收购为主。存在问题:养殖规模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鸡舍环境控制措施、粪污无害化处理不到位;不同场(户)经营管理水平、生产性能、养殖效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天津农业物联网各个示范基地存在环境数据相对独立,数据共享不足等问题,因此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的环境数据共享及管理平台亟待搭建。本管理系统使用PHP、My SQL、Java Script等技术,实现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新闻发布、产品介绍和农业物联网基地信息查询等功能,还有对各基地的传感器采集的土壤湿度、盐分、气候条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空气温湿度等多种环境数据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本系统实现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分布及其环境数据查询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生境需求,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小河沟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在生境利用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与羚牛、川金丝猴相比较,大熊猫对环境有着更多的特殊生境需求。与环境样方(对照)相比较,大熊猫生境中的郁闭度和乔木密度都比较小,竹子盖度和竹子密度都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羚牛生境中的乔木密度比较小;川金丝猴生境中的灌木盖度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  相似文献   

16.
<正>1母猪妊娠期的饲养方式应限制妊娠母猪采食量,以防止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妊娠母猪有限的采食量可引起称为行为规癖的行为恶习,这被认为可能是母猪福利受损的迹象。饲养管理需要每天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但也必须尽量减少有损母猪福利的可能性。饲喂的频率会影响行为规癖的发生。据报道,与  相似文献   

17.
正1奶业中的福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奶产业避开了动物权利主义者们的焦点。在历史上,奶牛场主都一致公认只有关心、照顾奶牛才能获得了高额利润。由于饲养奶牛是为了产奶而不是屠宰,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纽带要比其他物种更加明显。奶农们都很清楚,高密度和/或封闭饲养系统会造成低产和低收入,其主张动物福利并获益于此。奶农们也承认,在饲养管理中降低劳动力和畜舍费用会影响奶牛的生理和社会关系,增加养殖问题。然而,减少行为和环境应激是必要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和环保行为进行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大学生环境态度积极,但是环保行为执行力不足的结论。指出大学生环境知识缺乏、环保行为动力不足和学校环保设施不完善是大学生环保行为执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提出高校应从环境教育、制定激励措施、利用倒逼机制、完善高效环保设施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环保行为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闲置严重,导致社区生计水平低下,影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的主因,提出了利用市场规律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以及建立保障当地社区、投资商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公平受益的机制等建议,不仅提升社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帕累托状态",更有利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的行为差异。【方法】于2006-04-10及2007-03-10,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鹿场圈养的15只成年公梅花鹿和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的13只成年公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其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其他行为进行观察,每周观察4 d,对收集的数据以60 min为单位合并归为一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种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2种饲养条件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昼间圈养条件下,梅花鹿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07:30-08:30,16:30-17:30),而反刍行为高峰发生在13:30左右,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13:30-16:30。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取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08:30-09:30,16:30-17:30),反刍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8:30,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9:30和15:30-16:30。对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分析表明,除07:30-08:30圈养梅花鹿取食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外,半散放公鹿取食行为频次在08:30-09:30,12:30-13:30,13:30-14:30,15:30-16:30这4个时段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圈养梅花鹿;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反刍行为频次除08:30-10:30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另外的07:30-08:30,10:30-11:30,11:30-12: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16:30-17:30共8个时段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种饲养方式梅花鹿卧息行为频次在08:30-09:30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3:30-14:30,14:30-15:30 的2个时段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梅花鹿观望行为频次在10:30-11: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共5个时段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移动行为频次在08:30-09:30,09:30-10:30,16:30-17:30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修饰行为频次在12:30-13:30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