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育种     
选育步骤 一、选择亲本 选择亲本是一个育种计划成收的关键。无论何时,只要可能,育种者利用的亲本至少有一个性状(特别是质量性状)较为突出,希望能传递给后代。例如,抗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1的抗性,受单一基因控制,如欲选育抗病的后代,则至少有一个亲木必须具有抗病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大豆育种     
多数杂种F_1种子都是通过手工去雄与授粉而得到的。与杂交有关的大豆花器官为萼片、花瓣、柱头和花药。当花芽初见时,只能看到绿色花萼,以后随着花的发育花瓣冒出花萼,展开为一朵小花。在展开的花瓣里有十个药围着一个雌蕊。雌蕊有一个柱头,尖端接受花药的雄性细胞(花粉)。柱头发育至少要比花药早熟一天,雌雄二性在发育上相差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2012年美国大豆育种年会于2月26~29日在圣路易斯市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大豆抗虫育种。从会议获悉,目前美国大豆协会资助项目的重点是:1.大豆油分品质的改良。主要是围绕培育低亚麻酸和高油酸开展的系列研究,目的是降低食用油中的  相似文献   

4.
Norman编著的《大豆生理、农学与利用》(Soybean Physiolo-gy,Agronomy and Utilization)一书是国外较新的一本大豆专业参考书。该书中“大豆育种”这一章是美国Iowa州立大学农洲系Fehr教授编写的,由凌以禄、马育华同志翻译。本刊从这期开始陆续刊载,以供国内大豆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岚  王连铮  赵荣娟  李强 《大豆科学》2007,26(3):407-411
我国大豆每公顷产量仅为1.83 t,比国外大豆主产国家低0.7~0.9 t.我国近几年每年进口2 500~2 700万吨.显著超过我国大豆总产,我国大豆年总产为1 700万吨左右.因此,提高大豆单产增加大豆总产是大豆产业的主要任务.通过过去15年的工作,利用杂交育种育成了超过4.5 t/hm^2的大豆品种3个:中黄13、中黄19和中黄35,其中中黄13在2003年已成为关内各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2005年已推广22.4万公顷,居全国第三.  相似文献   

6.
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近十余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科技动力。2011年,国内外在大豆分子育种相关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分子标记开发与辅助育种方面,发掘出与产量、发育、品质、抗病和抗逆等性状相关的新的分子标记或QTL;在新基因挖掘方面,克隆了与光周期反应、共生固氮、品质及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了其功能。在大豆转基因育种方面,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转化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对一些功能基因(包括来自其它物种的一些基因)进行了功能评价和育种利用价值评估。转基因大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2002年9月18-20日,全美大豆育种工作会议(National Soybean Breeder WorkshopMeeting)在圣路易斯举行.本着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合作与防止重复研究的目的,会议总结和讨论了全美大豆育种领域的近况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普遍关心和关键性的问题作专题报告.下面仅就会议的主要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简述了大豆光周期育种是实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的较重要的高产育种途径,并对光周期育种进展及培育中日性大豆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豆光周期育种急待解决的问题。旨在推动我国光周期育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之一。大豆的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对大豆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大豆尤为重要。文中主要从大豆发展历程、大豆育种方法,以及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大豆育种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豆育种实践证明,无论是以不同基因亲本组合而产生的高产杂交后代的常规育种,还是以创造变异的诱变(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如辐射等)产生理想后代的诱变育种,以及基因导入的基因工程育种,都离不开生理学的帮助和决策。育种亲本和变异后代的选择,都要以生理性状为基础或选择指标来加以评判。近年来发展的高光效育种,是指在原有作物育种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特别是净光合速率,来选育  相似文献   

12.
诱变育种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变育种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新种质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育种中,其诱变的方法也不断发展.目前诱变育种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电离辐射诱变、离子束注入诱变、激光诱变、微波诱变、磁诱变育种、化学诱变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航空诱变育种;对其诱变机理、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大豆育种宏观控制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育种宏观控制理论问题田佩占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作物育种是一门科学,但又是一种技艺,有较明显的随机性。有一些现象,现有的育种理论还无法解释,也就是说作物育种理论科学还远远落后于育种实践。甚至并未系统地学过育种科学的人也能搞出品种,这就更使一些...  相似文献   

14.
大豆高蛋白育种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个亲本配制的10个双列杂交组合的F_2、F_3代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蛋白含量高,一般配合力往往有较高的趋势。亲本、F_2、F_3代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和0.667。高蛋白亲本Sioux的G、C、A最高,它和较高蛋白质含量亲本杂交的组合S、C、A也高。F_2、F_3代蛋白质含量分离的上限、下限及均值受双亲均值的影响大于受某一亲本的影响,F_2代受亲本的影响大于F_3代受到的影响。F_2和F_3代株系间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单株蛋白质含量的世代间相关系数。分离上限、下限、均值的F_2—F_3代的单株或株系间的相关系数相近,表明针对分离群体的高蛋白方向的样本的选择,其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大豆光周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的一生中都存在光周期反应。目前,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研究在生理、生态及遗传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实现了对大豆光周期性状的改良,获得了适应不同光照条件或光周期反应特异的大豆品种(系)。在搜集整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上述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花叶病育种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花叶病(SMV)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在我国黄淮地区、南朝鲜,日本、巴西、非洲等地流行,造成严重损失,其他大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经各地测定,绝大部分大豆品种品系都属于感病类型(2,5,7,12,13,14,15,17,19,29,37),少数品种耐病,因此筛选抗源和培育抗病新品种的工作得到普遍的重视。国内外许多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抗病毒成了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迄今已取得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豆育咱协作网成立大会于2008年6月2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来自20家育种单位的30位大豆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近十余年大豆病毒在不少地区有所发展,对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影响很大。曾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推广的某些大豆品种,产量虽较高,并具有不少优异特点,但因严重感染病毒病,竟酿成颗粒无收。李莹(1976)指出,大豆病毒病可使大豆籽粒产生的褐斑粒率高达95%。当前,在化学和生物防治均难以控制该病的情况下,大豆抗病毒病的育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探索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途径为切入点,在分析作物高光效育种历程阶段的基础上,从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高光效育种理论、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高光效品种选育5个方面讨论了大豆高光效育种.旨在为通过高光效育种途径来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大豆高光效育种的进程.提出了启动C3作物自身C4途径,并将多项高光效功能整合,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能是提高C3作物光合效率新的突破点,从而确定了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大豆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高光效品种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与常规品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并且它们之问存在密切的连锁相关.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是依据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作物生理学原理构成的.建立在作物生态类型基础上的高光效育种生理遗传基础和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是大豆高光效育种理论基础.依据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和理论,通过高光效育种实践建立了大豆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育成了高光敛品种黑农39、黑农40和黑农41.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丽娟 《大豆科学》1994,13(3):261-267
美国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邱丽娟(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NEWADVANCESINTHESTUDRSOYBEANBREEDINGOFU.S.A.¥QuLijuan(InstituteofCropGermplasmResources,Chin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