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豆粕是畜禽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但因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而影响动物对其蛋白质的利用。采用固体发酵法不仅可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且会使豆粕中蛋白质分解为利于动物吸收的小肽和氨基酸,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作者就不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诚刚  郭芸  赵雯 《饲料研究》2023,(3):102-105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及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乳酸菌粉接种量、液料比对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比较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豆粕中各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影响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时间>乳酸菌粉接种量>发酵温度>液料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乳酸菌粉接种量1.5%、发酵时间72 h和液料比0.8 L/k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9.6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前(P<0.05),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降解率达97.32%(P<0.05)。研究表明,利用乳酸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可进一步有效改善豆粕营养价值,提高豆粕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豆粕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及均衡的氨基酸,但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会导致畜禽机体不能充分吸收豆粕中的营养物质。发酵可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物质消化率及营养价值,提升豆粕中的有机酸含量。文章综述发酵豆粕的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指出不能以单一指标评估发酵豆粕的品质,应将相关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发酵豆粕的质量,以减少不良发酵豆粕造成的损失,为选择合适的发酵豆粕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生料豆粕。以酸溶性蛋白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培养条件对豆粕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陈香茶菌适宜培养条件为,称取0.5 g陈香茶粉接入装有100 m L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三角瓶中,28℃静置培养24 h。2)豆粕固态发酵最佳工艺为,10%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10%陈香茶菌培养液+10%糖蜜+10%水+55%豆粕,在37℃密闭条件下培养3~6 d。通过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能显著改善生料豆粕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饲用复合酶固体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动物的消化特点和选择的饲料原料,利用黑曲霉菌种进行固态发酵生产饲用复合酶,试验研究了使发酵产生的各项酶活力达到最高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成及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固体发酵培养基:麸皮64g、豆粕粉5g、(NH4)2SO41g、稻壳20g、玉米芯粉10g、营养因子C0.4g;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0.3%、发酵培养温度30℃、发酵培养时间48h。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营养价值和利用一直是营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开发新型蛋白质类饲料原料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并降低饲料成本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内主要对发酵豆粕、发酵花生粕、发酵菜籽粕和发酵棉粕等植物蛋白质饲料的营养价值、应用、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等加以综述,为发酵粕类饲料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豆粕是水产饲料重要的原料之一,其资源丰富,营养均衡,但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产动物的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健康,不仅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也限制了其添加的比例。微生物发酵具有能够降解大分子物质、提高适口性、易消化吸收等优点,将发酵工艺应用于原料豆粕中实现发酵豆粕替代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文章结合现有研究,从发酵豆粕工艺、常用发酵菌种以及发酵豆粕替代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水产饲料中发酵豆粕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温度分段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温度分段控制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影响。选用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在对菌株生长性质和蛋白酶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以豆粕蛋白水解度为测定指标,对影响菌株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温度因素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运用混料设计法对不同温度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了优化预测及验证。结果表明:在用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过程中,通过温度分段控制,可以达到生产多肽饲料的目的(豆粕蛋白水解度10%以上),并得到了最优发酵条件:0~33.5 h、26℃;33.5~50 h、23℃;50~65 h、45℃,在此条件下,豆粕蛋白的水解度为19.5%。温度分段控制对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影响明显,可大幅度提高豆粕蛋白的水解度(比原有工艺提高了140%)。  相似文献   

10.
影响发酵豆粕质量的因素及其鉴定指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豆粕是国内各大饲料厂使用的原料,亦为目前替代鱼粉的热门蛋白原料之一。但发酵豆粕一直是一种颇具争议的产品,是否有必要对豆粕再行"发酵"的争论从未停止。此文针对国内主要固态发酵厂家的生产加工工艺、影响发酵豆粕质量的因素及鉴定指标进行阐述,为广大使用发酵豆粕的客户对其质量的检测及鉴定提供方法及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发酵粕类蛋白质饲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作者综述了粕类蛋白质饲料,包括豆、菜、棉粕作为动物饲料原料的营养特点及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有效改善其营养价值,提高动物消化利用率,促进动物生产,从而节约饲料成本,且有利于缓解中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微生物发酵粕类蛋白质饲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菌酶协同发酵技术提升菜籽粕类饲料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降低饲料中植酸和硫苷含量,增加菜籽粕类饲料替换常规蛋白原料豆粕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殖业中大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分析发酵菜籽粕处理常用方法——微生物发酵法和酶解法的优缺点,介绍制备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类饲料所需的菌种和酶制剂种类,综述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的功效,阐述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菌酶协同发酵菜籽粕在畜禽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豆粕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性蛋白来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但也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以及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容易引起犊牛消化功能紊乱,造成营养性腹泻,限制了其在犊牛上的使用量。微生物发酵可以改善豆粕的营养价值,使抗营养因子得到充分的降解,生成的小肽和有机酸有利于犊牛消化吸收和肠道健康,进而提高犊牛断奶日增重和免疫能力,降低犊牛的腹泻率和断奶应激。本文综述了豆粕经过发酵后带来营养价值的变化,并就发酵豆粕在犊牛上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其今后在犊牛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固态发酵菜籽粕替代部分豆粕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180羽,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豆粕对照组)以及用未发酵菜籽粕(菜籽粕组)或固态发酵菜籽粕(发酵菜籽粕组)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25%豆粕的饲粮.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发酵菜籽粕组较菜籽粕组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全期的平均日增重(P<0.05),而发酵菜籽粕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比豆粕对照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时,与豆粕对照组相比,发酵菜籽粕组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42日龄时,菜籽粕组较豆粕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的脾脏指数(P<0.05),发酵菜籽粕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由此可见,固态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基础饲粮中25%的豆粕具有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棉粕是一种仅次于豆粕的优质植物性蛋白原料,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但由于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而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棉粕可以有效降低其抗营养因子含量,还能提高发酵底物中小分子肽、消化酶、有机酸、益生菌等的含量,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发酵棉粕在动物生产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使用5%~10%的发酵棉粕替代豆粕,对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等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且可降低饲料成本;在鸡日粮中添加5%~15%的发酵棉粕可以提高鸡群免疫力,降低发病率,从而节约用药成本,并可改善鸡肉、鸡蛋的品质;发酵棉粕还可作为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中的蛋白质原料,其所含的营养物质可通过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率;在水产饲料中用发酵棉粕代替鱼粉和豆粕,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及饵料系数,还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动物体内消化酶含量,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作者综述了发酵棉粕的营养价值,并总结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和肽含量对仔猪小肠绒毛结构的影响。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技术分析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和肽含量。选取4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去皮豆粕处理、发酵豆粕C处理、发酵豆粕E处理和动物蛋白处理。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去皮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约占80%,发酵豆粕中约占50%,甚至降至24%;发酵豆粕中肽含量约占19%,去皮豆粕中仅有2.7%。与去皮豆粕处理相比,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发酵豆粕E、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发酵豆粕E、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与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呈负相关;发酵豆粕能够在断奶仔猪饲料中使用,并且有效改善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和酿酒酵母混合菌株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分泌蛋白酶降解基料中的蛋白质,使其分解成小肽;利用米曲霉将淀粉和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类物质;利用酿酒酵母分解糖类,产生醇香味,增加多肽饲料的适口性。以高温豆粕为原料,研究了发酵培养基组成、接种菌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豆粕中多肽得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豆麸比为8:1(m:m),加蜜量为2%,混菌菌种比(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酿酒酵母)为5:1:1(V:V:V),加水量为120%,接种量为25%,发酵温度为34℃,发酵时间为96 h。最终发酵物中多肽得率达54.89%,发酵产物中多肽含量为21.47%(干基)。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优化,逐级递进法,对豆粕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以豆粕为原料,以益生蜡样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发酵菌种进行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主要考察其对发酵产物酸溶蛋白和总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固体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菌种比2:1(蜡样芽孢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2:1)、发酵初始含水量45%,发酵时间54 h、好氧与厌氧时间比2:1,在此发酵条件下酸溶蛋白达到14.95%、总有机酸2.47%、抗原蛋白降解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