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茶叶》2009,(5):41-42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及pH值3因素分别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茶叶渣对Pb^2+和Cd^2+的吸附率、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增高,最后分别达到72.13%、3.56mg/g和93.75%、4.71mg/g;随着Pb^2+和Cd^2+初始浓度的增加, 吸附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甲醛改性茶叶渣制成吸附剂,研究其对废水中Cr~(6+)的吸附性能。考察了Cr~(6+)初始浓度、溶液p 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5个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改性茶叶渣吸附Cr~(6+)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Cr~(6+)初始浓度为60 mg/L、溶液pH为2、吸附剂用量为0.6 g、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温度为25℃时,改性茶叶渣对Cr~(6+)的吸附率可达94.0%。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达到0.9956,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3.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采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是因为此操作系统方便了用户可以自由的设计一些所需要的应用功能,另一方面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系统使用了触摸屏技术,减少了按键的使用,从整体上减小了系统所占用的体积,使系统更加轻巧,而且用户使用更加方便。本系统更是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可以使用户在远距离查看茶叶包装环境的质量,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4.
杨洋  李楠  苏国立  隋亚杰  葛鑫 《北方水稻》2015,(1):13-15,18
采用静态吸附方法研究水稻秸秆对模拟Cu2+废水的吸附效果,分别研究了吸附时间、固液比、p H值、温度和颗粒大小对Cu2+的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秸秆对Cu2+的吸附主要受吸附时间、固液比、p H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2008,(5):41-41
采用普通室内吸附实验,考察了铅离子原始浓度、加入茶渣量、废水的温度、pH及浸泡时间等对茶渣吸附铅离子能力的影响。在研究废水的pH、温度和浸泡时间这3个影响因素时,采用了正交实验法。结果表明,当废水的pH为2、温度为60℃、浸泡时间为3h时,茶叶渣对铅离子的吸附效果最佳;废水的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最大,浸泡时间次之,温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刘训健  丁雷 《中国茶叶》1995,17(4):12-13
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激活抗氧化酶,提高抗氧化作用的功能,减缓人体衰老过程,并具有抗癌作用.关于锰的电分析化学测定已有报道,本文报道的吸附伏安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茶叶中锰含量的测定.实验部分一、仪器1.JP—2型示波极谱仪(成都仪器厂),三电极系统,工作电极为滴汞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辅助电极为铂电极.2.自控电热消化器(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持续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互联网+”概念被人们不断的熟知及提及。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茶叶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模式都发生较大变化,茶叶已经由原本的传统区域性售卖,转变为线上多区域、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的公开售卖。能否抓牢、抓紧这次机遇,实现跳跃性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极为重要。只有财务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才能使茶叶企业的日常经营得以规范化,避免出现较大漏洞,造成企业倒闭。  相似文献   

8.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成为了21世纪的流行词汇之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种产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茶叶产品的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在对茶叶产品营销的传统模式进行叙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对茶叶产品营销的作用,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茶叶产品营销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求能让茶叶产品充分的运用"互联网+"的便利。  相似文献   

9.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温度、酶添加量、时间、料液比;茶叶SDF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酶添加量0.08g/g、pH值9.0、时间2.0h、料液比1∶20,提取率达53.72%,所得SDF具有较好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对胆固醇、胆酸钠也有一定吸附作用,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  相似文献   

10.
郑海波 《福建茶叶》2016,(11):60-61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市场发展一直以来都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逐渐萎缩。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对茶叶市场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茶叶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1.
2019年3月、5月和6月对西沙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的晋卿岛、甘泉岛、琛航岛、广金岛、全富岛、银屿、石屿、鸭公岛、筐仔北岛和永兴岛、石岛、赵述岛、西沙洲、南沙洲、中沙洲、北沙洲、北岛、中岛、南岛共19个岛屿的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考察、标本采集、鉴定以及文献查阅,发现西沙群岛新记录植物共23种,其中新记录野生维管植物17种,新增栽培植物6种,隶属于13科20属,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标本室ATCH。此研究为西沙群岛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韩文炎  许允文 《茶叶科学》1993,13(2):101-108
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测定茶树生育特性、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碳氮代谢的变化等,研究了铜对茶树的生长和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适宜的施铜量能促进茶树生长,特别是对新梢和吸收根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并能增强体内氧化还原酶促反应和碳氮合成代谢,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但过量施铜,在叶面喷施时,新梢的萌发和生长受抑制;在土施时,吸收根数量明显减少。过量施铜还会引起酶活性的降低、碳氮代谢的方向发生变化等,从而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文中还对茶树铜的缺乏与过剩,铜与茶树抗逆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茶尘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鸣 《茶叶科学》1993,13(1):37-44
对我国的眉茶、花茶、工夫红茶、乌龙茶和红碎茶等主要茶类,在精制过程中产生的茶尘粉体的浓度、分散度、堆积密度、真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浸润性、比电阻、控制点的吸入速度和生化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等20个理化参数,反复进行了现场测试、实验室试验和分析研究,基本上探明了茶尘的性质和参数,从而为茶厂除尘工作,特别是茶厂除尘系统的设计、选型、维护管理和鉴定防尘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对茶尘的危害性及综合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导致旱涝急转事件频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好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研究了旱涝急转条件下水稻的减产特征。【方法】以淮北平原区水稻为试验对象,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新马桥农水试验站(117°22′E,33°09′N)开展了为期两年(2017–2018年)的水稻旱涝急转胁迫试验,分析了不同旱涝胁迫程度、不同胁迫持续时间的单一干旱、单一淹涝、旱涝急转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提出先期旱与后期涝的补偿、削减作用量化指标R,揭示了旱涝急转后期淹涝胁迫与前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影响的交互作用新规律。【结果】拔节期发生旱涝急转产量普遍减少,减产范围12.38%~56.15%。其中,重旱重涝组合对产量最为不利,粒数与粒重减少是旱涝急转胁迫条件下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旱涝急转处理下前期适度干旱可减轻后期淹涝导致的减产,即旱涝急转旱胁迫对涝胁迫具有产量上的补偿效应,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而后期淹涝对前期干旱具有协同作用,表现出产量上的削减效应,主要是每穗粒数、总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的减少。【结论】前期已经发生了轻、中旱胁迫,应尽量避免后期淹涝对水稻的二次损伤;若预测到后期将出现洪涝,并且短时间内田间排水设施无法消除其不利影响,则可提前在水稻拔节中、后期进行旱锻炼以减轻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茶树接种VA菌根(丛枝菌根)的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茶树叶片接种VA菌根50d后,其叶绿素含量都高于未接种的。在光合有效辐射0~1200μmol/m2·s,接种VA菌根的茶树,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均有提高;而水分利用率前期快速增加,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茶树叶片相对含水量先上升后下降,叶片的自然饱和亏逐渐降低。接种VA菌根后,随着侵染率的增加,茶树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越少,脯氨酸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VA菌根能够提高茶树保护酶的活性,在生长到90d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达到最高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再降低,但增加幅度均比较小;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一直高于未接种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施用氮肥对受铜毒害小麦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在不同质量浓度的Cu^2+溶液浸种后,测定了不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与POD的活性、脯氨酸与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施N肥有利于铜胁迫条件下小麦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在低质量浓度Cu^2+(≤60mg/L)胁迫务件下,施N肥有利于增强小麦淀粉酶的活性,抑制植物体内过氧化物的产生,促进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高质量浓度Cu^2+(〉60mg/L)胁迫条件下,施N肥降低小麦淀粉酶活性.促使小麦体内过氧化物大量产生,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云南省内主要产地生产的38个红茶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用GC-MS检测香气成分;分析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特征及化学组成,并比较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在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香气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在含量上有明显差异;云南红茶的香气成分由醇、醛、酸、酮、酯、内酯、含氮类和烃类等8类97种化合物组成,在主要的23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其次为醛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毛细管离子分析法测定茶叶中的锌、锰、铜、铅和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友琴  袁道强 《茶叶科学》2005,25(2):121-125
用毛细管离子分析(CIA)法测定了茶叶中的锌、锰、铜、铅和镉,在10mmol/L咪唑,10mmol/Lα-羟基乙酸,pH=4.0的电泳介质中,五种离子在10min内得到了分离,用间接紫外法检测,以外标法定量,五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3~0.9997,平均回收率在96.4%~104.2%之间,相对平均偏差为2.1%~3.3%,检测限为0.02~0.2μg/ml。此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测定成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