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嗜冷菌是导致原料乳以及乳制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UHT)灭菌后,几乎除去了全部的嗜冷菌,但细菌分泌的热稳定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却并未完全钝化,进一步影响原料乳风味以及质地。测定原料奶中热稳定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是控制嗜冷菌污染原料奶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原料乳中嗜冷菌分泌的热稳定性酶类的快速检测技术,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此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嗜冷菌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同时其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会影响乳及乳制品品质。本文根据国内外收集的不同地域、季节、管理水平条件下的原料乳数据,对比分析嗜冷菌菌群组成与数量,基于检测时间、检测限、检测相关系数、优势和不足等分析比较多种快速检测方法在原料乳嗜冷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介绍实际生产中嗜冷菌的控制现状。未来结合快速检测技术和微生物溯源技术,一定能为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嗜冷菌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原料乳嗜冷菌污染是影响uHT乳保质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嗜冷菌分布具有地域特征性本研究对蒙牛8个牧场原料乳中的嗜冷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确定了牧场常见嗜冷菌种类及特性,并分析了其对uHT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品中分离出的嗜冷菌为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牧场原料乳的嗜冷菌数量与气温有关,1~3月份数量较高,6~9月份数量较低;原料乳嗜冷菌数越多,UHTqL货架期越短;原料乳中嗜冷菌数达到10^5 CFU/mL时,对uHT乳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1.(15);嗜冷菌脂肪酶活力达10IU/mL、蛋白酶活力为15Iu/mL、25IU/mL时对UHTSfL苦味值的影响显著(P〈0.05);原料gLpH值为6.7和3.5%2冷藏条件下,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较高,不利于uHT乳长期贮存、综上研究,原料乳中嗜冷菌数过多会严重影响uHT乳品质和风味;低温贮藏条件下,嗜冷菌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会破坏UHT乳品质,因此不建议长期低温保存uHT乳、  相似文献   

4.
嗜冷菌是指能够在7℃以及更低温度条件下生长繁殖的一类微生物总称。其产生和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十分耐热,会导致生鲜乳的物理和感官品质下降,影响货架期和保质期,因此本文从嗜冷菌的污染途径、检测方法、如何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牧场有效控制生鲜乳中的嗜冷菌数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嗜冷菌能在原料乳冷藏条件下生长,其分泌蛋白酶和脂肪酶降解牛乳中的蛋白和脂肪,导致牛乳变质。本文归纳了原料乳中嗜冷菌的种类,总结嗜冷芽孢杆菌的危害研究进展,重点包括嗜冷菌常见种型、危害特点、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最后探讨了嗜冷芽孢杆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嗜冷菌及其代谢产生的酶是引起原料乳及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嗜冷菌的分类,分析了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与危害,并介绍了嗜冷菌的检测方法及对嗜冷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假单胞菌通常被认为是危害原料乳及其制品的主要嗜冷菌,其分泌的胞外蛋白酶具有耐热性,甚至能在超高温灭菌处理后仍有活性残留,并减短超高温灭菌乳的货架期.本文对来自牛乳中的嗜冷假单胞菌蛋白酶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重点假单胞菌蛋白酶的催化机制研究进展,相关基因包括蛋白酶基因apr X在假单胞菌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嗜冷假单胞菌蛋白酶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生乳中嗜冷菌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止生奶的变质,生奶从收集到加工采用了冷藏方法,而冷藏方法保存生奶会导致生奶中嗜冷菌占主导地位,嗜冷菌产生的耐热性酶类是引起乳及乳制品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乳品厂可以通过有效的杀菌、杀菌机后续设备、无菌罐装环境(封闭式,保持正压)等来控制,但最难以控制的是生乳的质量,也就是奶户或牧场这一环节,所以在生奶收集环节就要控制嗜冷菌的含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奶站的卫生管理方面针对饲养员、榨乳器具、牛群、环境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嗜冷菌含量,以保证原料乳和乳制品的质量。1生乳中的主要嗜冷菌及嗜冷菌的危害1.1生…  相似文献   

9.
嗜冷菌耐热性胞外蛋白酶对液态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冷菌产生的耐热性胞外蛋白酶是引起乳及乳制品多种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嗜冷菌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属于碱性金属蛋白酶,对热处理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最适的温度和pH分别在30-40℃和6-8。嗜冷菌胞外耐热性蛋白酶耐热的机理在于经过高温处理后,未被破坏的处于非折叠状态的蛋白酶分子在冷却过程中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天然构象,因此,生奶中一旦产生此类蛋白酶后,无法通过单一的热处理完全灭活。作为一种嗜冷菌污染的更具代表性的指征,此类蛋白酶可以利用FITC-干酪素来检测其活力,达到有效控制生奶及其它乳制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高原料乳中嗜冷菌检测的准确性,制定更加合理的嗜冷菌检测标准流程。[方法]本试验根据《NY/T 1331—2007乳与乳制品中嗜冷菌、需氧芽孢及嗜热需氧芽孢数的测定》中的MPC中平板计数法对新疆地区10个不同养殖模式牧场,共计120份原料乳样品在不同检测时间下的嗜冷菌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10-2和10-3两个稀释梯度下,3个不同模式牧场嗜冷菌检测结果均随着检测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现代化牧场和传统牧场嗜冷菌即时检测结果与间隔12 h和24 h的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养殖小区嗜冷菌即时检测和间隔24 h差异显著(P<0.05),间隔12 h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和间隔24 h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间隔时间对原料乳中嗜冷菌检测结果存在影响,样品检测间隔时间越久,最终检测结果越大,导致最终结果不具有准确性和说服性。  相似文献   

11.
在生鲜乳制作产出流程体系中,嗜冷菌可通过挤奶操作、容器卫生等途径进入到生鲜乳中,会降低生鲜乳的感官和物理品质,影响保质期、货架期。为适应更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管理,规模牧场应立足鲜乳新标准,精准定位嗜冷菌风险因素,完善嗜冷菌控制措施,在提升牧场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鲜乳产品的安全。据此,为探究嗜冷菌具体控制措施,本文立足自身经验,以嗜冷菌概念和来源为基点,以其危害性和检测方式为着力点,探究规模牧场的嗜冷菌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原料乳中嗜冷菌数的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使用标准平板计数法与3M细菌总数测试纸片法检测原料乳中嗜冷菌数的比较实验,确定3M细菌总数测试纸片法为快速、精确的检测嗜冷菌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测定在原料乳储存过程中嗜冷菌的增殖情况以及长时间储存的原料乳是否能引发动物机体的过敏反应,本实验对原料乳中的嗜冷菌进行分离,通过生化鉴定试验确定了12种存在于原料乳中的嗜冷菌,并测定了储存条件下原料乳中嗜冷菌的生长曲线。通过构建SD大鼠卵清蛋白(OVA)致敏模型,检测了4℃条件下储存24 h、48 h、72 h的原料乳对SD大鼠的致敏性。结果显示4℃条件储存48 h时嗜冷菌已开始大量增殖,62 h时达到峰值。不同时段长储原乳灌胃SD大鼠可导致其体内总Ig E含量分别升高9.94μg/m L(48 h)和12.4μg/m L(72 h),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各实验组SD大鼠体内组胺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嗜冷菌在原料乳长期低温储存时可大量增殖,并可能成为食品中潜在的致敏源。本实验结果为研究原料乳中对机体的致敏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巴氏杀菌乳因杀菌条件较为温和,既可杀死原料乳中大部分致病菌,又能最大限度保持鲜乳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和风味,因而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低温不能完全灭活原料乳中所有的微生物,一些微生物易残留在终产品中,造成产品腐败变质,从而制约巴氏杀菌乳的生产、销售和食用。传统上对乳品品质检测的方法较为单一和粗糙,本文综述近年来巴氏杀菌乳等乳制品营养及微生物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升产品品质和优化产品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导致原料乳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产蛋白酶活力。[方法]对广东省恒远市某规模化牧场提供的蛋白水解、脂肪上浮的变质原料乳稀释,涂布在MPC琼脂平板上。将平板于6.5 ℃恒温培养箱培养10 d,挑取形态不同的单菌落在LB液体培养基复壮增菌,提取其DNA,利用16S rDNA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的蛋白酶活力及高温钝化后酶残留率进行测定。[结果]MPC琼脂板菌落形态单一,原料乳中分离鉴定出的两株菌均为霍氏假单胞菌,该菌株在28 ℃下对乳平板的水解圈为(15.35±0.56)mm,经135 ℃处理5 s,其蛋白酶残留率为43.63%。[结论]变质原料乳中分离到两株霍氏假单胞菌,并且该菌可产生热不敏感的蛋白酶,该酶的存在会造成原料乳中蛋白质水解,导致UHT乳在货架期内出现蛋白水解、胀包等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原料乳的微生物指标直接影响着原料乳的质量。现在中、小规模乳品厂所用奶源大多为私人奶站收购干乳,通过对几份奶的检测,了解到现用鲜奶质量卫生质量相对较差,这对乳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表1为几份收购原料乳的细菌总数,嗜冷菌数,芽孢总数及耐热芽孢检测结果。(见表1)可见,奶站有自己奶牛场的,细菌污染较轻,收购散户的污染严重。交奶不及时,贮存期长的,嗜冷菌数明显高,饲养条件及挤奶条件对芽孢菌的污染影响较明显。按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判断,原料乳整体卫生质量较差,基本都已超出等级范围。不同乳制品对…  相似文献   

17.
比较传统高温热杀菌、蒸汽浸入式杀菌、膜过滤结合巴氏杀菌对延长货架期牛乳品质的影响,测定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微生物指标、货架期、活性物质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损失率及糠氨酸含量的影响,并优化蒸汽浸入式杀菌、膜过滤结合巴氏杀菌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与传统高温杀菌工艺比较,蒸汽浸入式杀菌(147 ℃、0.09 s)产品货架期更长,品质更稳定,杀菌后糠氨酸含量较低且保留少量的活性物质;膜过滤结合72 ℃、15 s杀菌能更好地保留活性物质乳铁蛋白和IgG,但是该工艺对贮藏温度要求较高,全程贮藏温度需低于6 ℃,才能够确保产品在货架期内的品质稳定。  相似文献   

18.
耐冷菌及其分泌的耐热酶是原料乳中常见污染物,会导致乳制品腐败。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分离自上海地区原料乳的耐冷菌群,以及通过平板法研究不同耐冷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结果表明:所有的分离株属于9个菌纲,含33个菌属,其中数量占主要的菌属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55%)、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10%)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5%),其余30个菌属占所有菌株数的30%。耐冷菌产酶能力平板法实验显示,大部分的耐冷菌都有产蛋白酶或脂肪酶的能力,不同菌属之间产酶特点存在差异。假单胞菌和黄杆菌主要表现为产蛋白酶活性,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主要表现为产脂肪酶活性,而大多数的不动杆菌没有产蛋白酶或脂肪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滴定法检测UHT(高温瞬时杀菌)、巴氏杀菌和某婴儿奶粉的喷雾干燥杀菌对牛乳中生物素含量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巴氏杀菌对生物素含量无显著性影响,UHT对生物素含量造成一定影响。而婴儿奶粉可能因为添加了生物素而使生物素含量升高。本方法用于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乳中生物素含量的影响,并可适合小型收奶站对牛乳中生物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验证Soleris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对巴氏杀菌乳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的时效性,以提高公司巴氏杀菌乳产品的出货时效。[方法]对Soleris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和传统国标平板计数法检验巴氏杀菌乳中的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通过实验得出Soleris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只需要13.5 h即可出结果,比传统国标方法检出时间大大缩短。[结论]在适宜的条件下,当产品中含有大肠菌群阳性样时,Soleris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检出,产品中大肠菌群含菌量越大,检测时间越短,并且与传统国标平板计数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是一种可行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