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世界性的病害,为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产量的损失,而且因为赤霉病菌能产生DON毒素(呕吐毒素)污染谷物,对人、牲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由于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小麦赤霉病呈现重发态势,流行频率明显增加,仅2010年以来,7年中就有2010、2012年2年大流行,2013、2015、2016年3年偏重发生,2012年赤霉病病穗率达到  相似文献   

2.
正一、发病特征及发生条件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半截穗,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属兼性寄生菌。赤霉病菌为害小麦穗部,严重影响麦粒品质(病麦籽含有致呕毒素及雌性毒素,人畜食后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现象,中毒严重时造成家畜死亡)。小麦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生病穗率为5%~10%,大流行年份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流行。菌源量大,品种感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3.
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小麦宁麦12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麦赤霉病[Gibberrella zeae(Schw.)]是世界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赤霉病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严重;并且,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全国赤霉病受害面积超过667万hm2,约占小麦总面积的1/4。在江苏省赤霉病不仅是淮南地区的主要病害,而且淮北地区近年也发生较重。据统计,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50%以上,减产2~5成)和中等流行年(病穗率20%~40%,减产1~2成)每2~3年发生一次,但几乎每年都有轻微发生。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严重恶化子粒…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凤台县地处沿淮,是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区。2017年,凤台县植保植检站开展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发布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20.98%,试验田小麦品种烟农19实际发生赤霉病病穗率为29.20%,预测准确度为100%。建议加快该系统在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生区县推广使用,以加快安徽省现代化测报工具的推广使用进度,提高测报工作效率,减轻基层测报人员的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模型,对江苏姜堰和张家港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均为 100%,对江苏洪泽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为 91.67%。  相似文献   

6.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56-57,93
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且病菌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1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赤霉病发生的症状表现为发病植株在干燥环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8.
正一、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因此称作赤霉病。(一)危害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质量,影响产量。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筛选出适合张家港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2013年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示范的13个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对病穗率和病指的防效都在80%以上,其中病穗率和病指防效都在90%以上的药剂有48%氰烯戊唑醇、20%氰烯己唑醇、40%戊唑多菌灵等,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发生程度等进行比较得出,2015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初见期迟,前期病情发展慢,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发生程度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小麦赤霉病病菌可能已侵入,但由于气象条件的不适宜未能及时表现,后期由于气象条件适宜,继续侵染并现症。发生程度的轻重主要是由主栽品种的开花高峰期与当时的雨日、雨量、温度等气象因素决定,而田间稻桩带菌情况仅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该文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涟水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涟水县小麦产量、质量安全,年均对涟水县小麦生产造成损失达650万kg。2018年涟水县小麦赤霉病系统田自然病穗率达90%,病指达68.83,虽经各方努力仍发病42600hm2,造成损失750万kg,亟须更好防效的药剂进行推广。植保站于2019年4月~6月对赤霉病新药剂丙硫菌唑·戊唑醇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戊唑醇、咪铜·氟环唑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找到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盛花期两次喷施实粒、颖利、康森源、赤威兵均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降低病指,对小麦赤霉病有显著防治效果;麦康泰能显著降低小麦赤病病情指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不明显,妙回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巩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继续控制小麦赤霉病为害,在2017年小麦灌浆初期进行了3种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较重的情况下,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抑制效果最好,药后18 d的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和病粒率防效仍可达46.20%、60.58%和69.95%,说明在小麦灌浆初期采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赤霉病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病)和凡_6(感病)穗部受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侵染后,病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含最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受侵染后,PAL酶活均升高,但在受侵染的前中期,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中的PAL酶活增加速度高于感病品种凡_6。木质素在病穗和健德颖壳内的含量均表现为抗病的苏麦高于感病凡6,其含量随接种后日数增加而增加。酚类物质含量在抗、感品种的颖壳内,均表现为病穗高于健穗,但抗、感病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不同。因此,从侵染的前中期,抗病苏麦病穗中的PAL酶活和酚类含量增加速度稍快于感病的凡6这一特点,可以认为它们在侵染的早期对抗病起着一定作用。而木质素的含量则与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是麦区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个别年份病情较重。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被危害的小麦穗部呈粉红色,所以叫赤霉病。它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麦穗上,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在多雨或者潮湿天气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一方面造成枯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有害而限制了食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类赤霉病是江苏淮南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一般 3~ 5年大流行一次 ,2~ 3年中度以上程度流行一次 ,因此做好麦类赤霉病防治工作 ,是确保小麦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的措施之一。 2 0 0 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是 195 0年以来较为严重的年份 ,分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原因 ,有利于提高麦类赤霉病的防治水平。1   2 0 0 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概况1.1 沿淮及淮南发生都比较重沿淮及淮南未治田病穗率都在 4 0 %以上 ,病指18以上。在淮南 ,地区之间发生也不平衡 ,又以沿江、苏南局部及丘陵地区发生最重 ,未治田病穗率高达 6 0 %…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寄主范围很广,主要为害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禾本科作物.赤霉病流行频率高,一般每隔2~3年流行1次.大流行年发病率为50%~100%,减产10%~40%,中度流行年病德率为30%~50%,减产5%~15%.该病不仅造成减产,同时还降低小麦品质.受害重的籽粒皱缩空秕,发芽率下降.病麦含有毒质,对人畜有毒害作用.去年赤霉病大流行年份,我乡小麦平均病穗率为54.1%,其中当家品种皖麦19为52.3%,推广品种皖麦44、46为90 2%,平均减产30%.由于去年菌源量大,今年种植的感病品种面积也较大.为了防止今年赤霉病再次流行,必须提前抓好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16年河南省息县小麦赤霉病发病较晚,穗腐和秆腐均严重,呈现北重南轻,不同田块、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差异大;种植易感病品种,错失防治适期,使用质量低劣的药剂,用药品种单一,不注重选用新型高效农药是造成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是麦区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个别年份病情较重,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被危害的小麦穗部呈粉红色,所以叫赤霉病.它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麦穗上,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在多雨或者潮湿天气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一方面造成枯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有害而限制了食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于2012年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77.65%和8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