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土壤中分离到四株苎麻厌氧脱胶菌A3-2、C9-2、F135、P1512。将它们用于苎麻脱胶,果胶脱除率可达72-82%,半纤维素脱除率可达16-34%。苎麻原麻中的总残胶可降至15%以下^[2],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菌株C9-2菌体杆状,大小为0.5×3-7μm,G^+到G^-,以周生鞭毛运动,芽孢偏端生。能利用葡萄糖和乳糖产酸,水解明胶和七叶苷,不水解淀粉,不产吲哚,不产卵磷脂酶。菌株A3-2  相似文献   

2.
从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侧面对海南岛19个县市的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芋疫霉种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孢襄形态差异显著,长宽比1.36~2.6,大小从(17.5-)39.5(-82.5)×(10.0-)23.3(-35.0)μm到(40.0-)56.0(-92.5)×(22.5-)30.5(-40.0)μm。大部分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适温度下各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从0.562cm/d到0.829cm/d。两种交配型(A1:A2)比例接近于1。各菌株对芋头材料的致病力有明显不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也显著不同,EC50值0.077 μg/mL~0.448μg/mL。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性状的分布似乎与地理位置有关。多元聚类将19个菌株分成6类。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对低群体冬小麦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睿  刘党校 《麦类作物》1998,18(1):55-57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于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  相似文献   

4.
用GA、IAA和Kn等植物激素为克服花生种间杂交(栽培种×Arachisglabrata)不亲和性,在不同发育时期以不同浓度进行处理。结果表明,GA处理平均出针率14.2%-33.3%,果针伸长8.7cm,子房膨大率75.0%;IAA处理子房膨大率87.2%;Kn处理促进荚果形成,成荚率12.5%-65.1%。  相似文献   

5.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增加11.5%~30.4%,各器官物质积累量大幅度提高,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成穗数增加52.5万/hm2,穗粒数增加4.6粒,每公顷净增产1306.5kg,增产幅度22.6%。  相似文献   

6.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平均日均温21.6℃),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21.8%,套袋结实率为11.3%;感受人工垣定玫高水温(25℃),表现为不育,花份可染率为0.4%,套袋结实率为0,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在低气温条件下(平均日均温21.6℃),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花粉可染率为2.7%(对照为21.1%),套袋结实率为0.2%(对照为10.4%)。  相似文献   

7.
以京花 1 号、晋 2148、西安 8 号、豫麦 35 号、豫麦 18 号、豫麦 25 号和 Alondvas 7 个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与培养环境共分 4 种组合:①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② N6+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③ M S+ K T 0.2 m g/ L+ 2,4- D2 m g/ L,照光 11 h/d;④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24 h/d。另在 M S+ K T 1 m g/ L+2,4- D 0.5 m g/ L 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使之成为含青霉素分别为 5、10、20、40、60 和 80 万单位/ L 的系列培养基,以不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为对照,将豫麦 25 号品种的幼穗分别培养于其中,照光 24 h/d。培养10 周后对各培养组合的材料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组合处理①使 7 个小麦品种幼穗中的 6 个通过一步培养再生出全苗;在青霉素为 10 万单位/ L 的培养基中,豫麦 25 号的幼穗也经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而处理②、③、④均不能通过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因此  相似文献   

8.
双亚六号品种是采用复合杂交方法(7410-95)F1×(黑亚三号×Ariane)F1经混合个体选择育成的。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高纤、多抗、熟期适中等优点,原茎、纤维和种子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581.84、985.6和678.8kg分别比对照品种黑亚七号增产10.3%、34.4%和23.1%。长麻率18.6%,比对照高3.1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8.6kg、可绕度50.2mm、分裂度455m·g-1,属高纤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9.
胡椒矿质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胡椒嫩叶出鞘后30 ̄35d完全稳定,以带花穗、位于植株中部、阳面、短枝上的叶片作为采样叶;1d中除12:00 ̄14:00外,其它时间均可采样:1a中以4月和10月作为采样时间。拟定4月和10月的营养指标,4月份适宜范围为:N2.7% ̄3.1%、P0.17% ̄0.21%、K1.6% ̄2.0%、Ca1.1% ̄1.3%、Mg0.23% ̄0.30%;10月份为:N2.9% ̄3.5%、P0.1  相似文献   

10.
花生覆膜引升子叶节出膜栽培法,可以使子叶节距膜面上移1.2—5.0cm,膜内横生茎枝穴百分率减少9.1—21.4个百分点,有些则完全消除;每穴花生果数增加1.4—5.0个,亩增产25.2—51.1kg.增产率达9.4%-15.4%,发芽果率和烂果率分别为1.3%和2.0%,较花生覆膜现行栽培法低10.6和7.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生叶片衰老调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荚期喷施0.01mM赤霉素,0.05mMN^6-苄基腺嘌(6-BA),5mA脯氨酸,3mM抗坏血酸,10mM甘氨酸,6mM乙烯利等生长调节物质均可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度,增加叶片可溶性蛋白持含量,降低叶片内丙二醛积累量,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延缓花生叶片衰老,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香草兰根腐病生防菌OBS—2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防菌OBS-2在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对香草兰镰刀菌根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经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鉴定,OBS-2菌体杆状,大小0.8-0.9μm×2.2-2.4μm,鞭毛周生,G氏染色阳性G^+,芽孢位置中生,梭形,芽孢囊不膨大,生理生化性状与标准对照菌Bacillus subtilis 1.936相似,确定为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六种培养基系统对马铃薯东农303,Favorita和极早三个品种来源的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外植体大小及最佳培养基系统。适合植株再生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最佳外植体大小为叶片0.5cm2、茎0.5cm、块茎0.25cm2×0.3cm,适合于茎、块茎及叶的有效培养基系统分别为:①MS+3mg·L-1BA+0.01mg·L-1NAA(ph5.6)4周MS+0.3mg·L-1GA3(oH5.6);②MS+1.75mg·L-1ZT+0.87mg·L-1IAA(pH5.8);③MS+2.25mg·L-1BA+0.186mg·L-1NAA(pH5.8)2周MS+5mg·L-1GA3+2.25mg·L-1BA(ph5.8)。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区钾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试棉田,速效钾(K2O)含量为220mg·kg-1,施氮肥增产30.1%,氮钾配合中,钾增产2.6%,差异不显著,钾肥效果不明显。速效钾含量为190mg·kg-1的各供试棉田,有部分试验,施氮肥增产37.3%,氮钾配合后,钾肥增产5.6%,差异显著,钾肥有效果。速效钾含量为190mg·kg-1的施钾有效果的供试棉田,K2O用量为75kg·hm-2。结合黄河流域棉区多年试验结果,新疆生态区,施钾有效棉田,速效钾(K2O)含量的动态范围是150~190mg·kg-1。  相似文献   

15.
无毒化学去雄剂PCZ在小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毒化学到雄剂PCZ的两种剂型PCZ-2和PCZ-4,于小麦主茎旗叶抽出1/2时以4个不同浓度叶面喷施。小麦自交结实率低于10%、异交结实率高于50%的深度和剂量:PCZ-2的浓度为0.5%,每有效穗用量为0.4、0.6和0.8ml以及浓度为0.6%。用量0.4ml;PCZ-4的浓度为0.5%,用量0.6ml。2品种3个施用时期的试验表明,两剂型的最佳施药时期皆为主茎旗叶抽出1/2时,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16.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在花生上用于浸种,效果显著。6 号、7 号、8号分别使用10m g·kg- 1、20m g·kg- 1和30 m g·kg- 1均比对照增产,其中8 号使用20m g·kg- 1和30m g·kg- 1增产2385% ~2668% ,使用7 号30m g·kg- 1和使用6 号10m g·kg- 1增产1734% ~1943% ,使用7 号10m g·kg- 1和使用6 号20m g·kg- 1增产1282% ~1485% ,增产增收均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苎麻子叶与子叶悬浮细胞两种材料的原生质体在分离和培养时的差异。取真叶初露期的绿色子叶,用3%纤维素酶、0.5%离析酶的0.6M甘露醇混合溶液处理5小时,原生质体产量可达5×10 ̄6个/gfr·wt,但其原生质体以海藻酸钠包埋方式培养在附加2,4—D0.5mg/L、KT0.5mg/LKM_8P培养基上,原生质体仅发生二次分裂;子叶悬浮细胞只有在纤维素酶4.5%,离析酶0.8%、半纤维素酶0.8%的0.55M甘露醇混合液中处理11小理,原生质体才达最大程度释放,每克悬浮细胞可得原生质体2×10 ̄6个,但其原生质体易于诱导分裂,在与前者相同的培养条件下,50天左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过扩增,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可诱导芽、根的分化,从而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8.
花生去子叶幼胚的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粉后25-30天的花生幼胚,去子叶后,在MS2(MS+BA1.0mg/L+CH300mg/L+PVPP0.3%+椰计50ml/L+蔗糖4%+琼脂0.8%)培养基中,置300lux弱光和20℃±1℃条件下,培养21-28天,能有效地产生丛生芽;在MS2中诱导培养后的去子叶幼胚的生长点切去,在改良无激素培养基(MS1)中培养14天,转入MS3(MS+BA6.0mg/L+NAA0.4ml/L+D-生物素0.1mg/L+CH300mg/L+酵母浸出物200mg/L+椰计50m/L+PVPP0.3%+蔗糖2.5%+琼脂0.8%)培养基,置25℃±1℃,3500lux光照条件下培养21-28天,80%的外植体分化出丛生芽,继而长成无根带叶小苗..平均每外植体产生8.1个丛生芽,最多可达40个.诱根后小苗移植田间80%植株成活并开花结实。品种(系)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A1、A2等五个红麻品种为材料,测试麻茎、骨的密度(比重),茎节间长,单位长度麻骨重,麻株重心,皮骨比值,叶柄与茎夹角,髓腔径和根重与麻株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A1的麻骨密度0.1518g/cm3最大,其次A3为0.1473g/cm3,分别比A5高21.71%、19.34%,茎和骨密度与品种倒伏显著正相关(r=0.931**、0.900**)。A2茎节间距平均4.561厘米最短;叶夹角小,平均比A5短1.876厘米,小10.39度,根总重比A5高34.35%。A5皮骨比值(0.773)最大。茎节长、叶夹角、皮骨比值与麻株倒伏呈正相关(r=0.943**、0.980**、0.840*)。根重与麻株倒伏是显著负相关。髓腔径品种间差异较大,腔茎比与麻株倒伏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Ⅲ.壮苗生根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表明,以增殖培养的苗,切割成有2-3节,叶片3-4片,高3-4厘米的茎顶节段为材料,经培养6个月,培植体每株平均净增高6.9厘米、叶3.63片,根3.92条;切取有小叶2-3片、高2-3厘米,无根的上苗,经培养3个月,培植体株平均可净增高3.38厘米,叶3.29片,根2.5条,鲜重达0.5克,采用1/2MS+NAA4ppm+iba1ppm+活性炭0.3%的组合,对金线莲试管苗快速生长和生根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