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芽休眠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泽敏 《世界农业》2001,(11):41-42
植物芽休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暂停现象,是一种有益的生物学特性,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条件及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适应性。休眠使树芽避开不利的环境条件,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得以萌发,休眠芽对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强,能在恶劣的季节中存活下来,表现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适应性,通过这种适应性物种得以不断生存、发展和进化。芽的休眠特性不仅对物种的保存、繁衍方面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休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被称为“生命的隐蔽现象”。众多的研究者对休眠进行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影响落叶果树芽休眠的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落时果树芽的休眠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很重要但至今还未弄清楚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落叶果树芽休眠的概念、分类和影响休眠的内外因素。落叶果树芽的休眠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温度和激素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影响芽内部的激素水平、水分状态、膜透笥和能量代谢影响芽的休眠。人们虽然在落叶果树芽休眠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3.
水稻种子休眠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休眠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以确保物种生存、繁衍和进化的自我保护方式,其休眠强弱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本文从遗传学基础、呼吸代谢途径、激素、生态环境因子等方面综述了水稻种子的休眠调控机理,介绍了水稻种子休眠特性的检测方法、休眠特性分级,以及品种遗传特性、植物内源激素、淀粉酶活性等水稻种子休眠特性的影响因素,重点总结和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PpMAPK3在桃花芽休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桃花芽休眠调控通路,我们以‘中油5号’桃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对桃花芽休眠阶段进行划分,通过荧光定量分析、酵母双杂交筛库、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以及亚细胞定位对PpMAPK3在桃花芽休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桃花芽的休眠过程可以划分为内休眠阶段、休眠转化阶段和生态休眠阶段3个阶段,花芽萌发率与低温积累量密切相关;(2)PpMAPK3的表达量在休眠转化阶段随着花芽萌发率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整个休眠转化阶段保持较高的表达量,随后在生态休眠阶段逐渐降低;(3)PpMAPK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酵母双杂交试验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表明PpMAPK3与PpDAM6存在蛋白水平上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甜樱桃破眠催芽技术能够促进萌芽,改善开花整齐度,提高坐果率和果实成熟的一致性。芽休眠是一种有益的生物学特征,休眠原因极为综合复杂,包括环境因子等外因和激素平衡、酚类物质等内因。甜樱桃设施栽培生产上常用控制低温、人工落叶剥鳞等物理方法和氰氨类、石灰氮和外源生长调节剂等化学方法来破眠催芽。本文从甜樱桃芽特性、芽休眠原因以及破眠催芽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甜樱桃生产上打破芽休眠,调节果品供应周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果树芽休眠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温带落叶果树在冬季以休眠抵御寒冷的气候条件.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休眠不仅可以使果树渡过寒冬,而且也是落叶果树下一年正常开花结果所必需的一个过程.果树芽休眠进程的界定、休眠深度的确定以及温度对休眠的影响的研究是果树芽休眠研究的理论基础.果树芽休眠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预休眠、内休眠及环境休眠等.温度是影响芽休眠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低温可以促进打破芽休眠.对果树芽休眠结束时间的计算有3种方法7.2℃低温模型、犹他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于高温对休眠状态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有人认为高温可抵消低温效应,也有人认为高温可促进打破芽休眠.  相似文献   

7.
8.
影响烟草中烟碱含量的因素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烟碱在烟株体内的积累与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其含量的遗传特性、生态因素和栽培措施,提出了相应的烟碱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玉米种子质量问题引起的农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该文从玉米种子的生产过程与加工过程阐释了影响玉米芽率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保障玉米种子芽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玉米早衰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玉米叶片及根系早衰的主要影响因素:品种自身遗传、气象环境与土壤肥力以及种植模式、栽培措施等,从宏观以及内在机制上阐述了早衰对玉米产量的显著影响。同时总结了早衰的防治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调控措施。除了从品种选育及使用合理的栽培措施调控外,还重点介绍了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玉米生长发育进而延缓衰老的措施,并对未来玉米早衰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研究葡萄冬芽生理休眠形成和解除分子机理,是探索新的高效无毒休眠解除方法的前提条件。文章介绍葡萄芽休眠相关基本概念,详细分析葡萄冬芽生理休眠形成主因,以及光周期、激素、温度和水等影响因素作用情况,探讨生理休眠形成机理。根据休眠解除模型,探讨人工破眠处理下生理休眠解除分子响应机理,归纳研究成果支持论证休眠解除模型。预测葡萄芽休眠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ge)、豆梨(P.calleryana Dcne)、砂梨品种丰水(P.pyri folia cv.Hosui)为试材,研究过氧化氢、氨基氰、石灰氮对供试材料叶芽休眠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解除剂对梨属植物叶芽休眠进程的影响与药剂种类、采样时期和供试材料有密切关系,石灰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温度对打破桃芽休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早红珠和瑞光5号两个桃树品种的休眠枝条进行培养,用插水法促其开花,研究了不同低温对打破桃芽休眠的影响,发现不同低温对打破桃芽休眠的效果不同。在4种温度处理中,6℃/15℃处理效果最好,其萌芽率最高,打破芽休眠所素时数最少;其次为6℃处理;再次为3℃和9℃处理。供试两品种中,早红珠在各个处理中萌芽率均高于瑞光5号,打破休眠所需时数则均低于瑞光5号,说明早红珠的需冷量低于瑞光5号。  相似文献   

14.
综述无菌苗体系建立过程中外植体选择、外植体消毒、内生菌污染控制等关键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草莓(Fragaria×ananassa)芽休眠诱导过程中温度和光周期响应的互作关系,以草莓Albion盆栽匍匐茎苗为试材,分别实施18℃/8h、15℃/16h、15℃/8h和12℃/16h处理,以26℃/16h为对照,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调查叶生长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低温、短日均使相邻两片叶抽生的时间间隔明显延长,抑制草莓叶生长。15℃/8h和12℃/16h温光组合可以有效诱导草莓植株假休眠。15℃临界温度下FaPHYA和FaPHYB表达受短日照诱导,通过FaPIF4调控IAA响应,较高温度下植株对日长的响应延迟。而12℃条件下草莓植株休眠诱导与光周期反应不相关。低温与短日均为草莓芽休眠诱导的环境因子,温度较光周期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杂草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草种子是除草剂筛选的重要靶标,但其休眠性对靶标的周年培育和批量供应带来了困难。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杂草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杂草种子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技术、植物激素对杂草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影响、贮藏方法对杂草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控作用等,旨在找到简易有效的解除杂草种子休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彩叶植物叶色变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子共同影响。文章从基因和遗传、彩叶形成中叶片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彩叶形成的生态因子、叶片结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彩叶植物叶色表达的研究概况,并对彩叶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彩叶植物叶色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休眠是高等植物通过暂停生长发育而在不利条件下存活的策略,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控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响应季节变化的2个主要环境信号是光周期和温度。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追踪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秋冬季光信号和低温在植物年生长周期的时间调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阐明了植物种间和种内因基因表达、蛋白互作及转录后修饰等途径建立起的特异性休眠机制及休眠机制中存在的巨大差异。综述了植物休眠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可为揭示秋冬光信号和低温条件下的植物休眠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植物氮素吸收、运转和分配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是叶绿素、氨基酸、核酸、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分。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效率低下、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非常严重。NH_4~+-N和NO_3~--N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无机氮素形态,植物在演替过程中逐渐形成高效吸收和利用氮素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本文重点综述了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NH_4~+-N和NO_3~--N,再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转运至地上部并在各器官进行分配、利用的生理过程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氮素吸收、运转和分配的研究重点提出展望,这为生产上促进植物氮素吸收和利用,提高氮效率和增强农业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