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寮来了个“黄老师”黄学军的店位于徐闻县新寮镇上,从2002年初到徐闻新寮,他在这里已经度过了整整七个年头。黄哥不是广东本地人,也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是养虾的。能够开这个渔药店,全凭自己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没有亲戚朋友、加上语言不通、资金缺乏,使得开店的工作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2.
刘怡 《海洋与渔业》2013,(10):40-41
骨”在粤语里一般是形容一个人吝啬、自私、善于打个人小算盘。然而,广东中山市民众镇新平四村养殖场老板杨注根打造出来的“缩骨”鱼苗却一点也不“缩骨”,而且还是“高富帅”。“缩 爱默生有句名言“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用在杨注根身上最贴切不过了。杨注根告诉记者,他研制“缩骨”鱼苗的灵感来自观察到水鸟捕食鳙鱼致其脊骨突变,且这种突变的鱼鱼肉特别的嫩滑。成功大量培育出各个品种的缩骨鱼苗,得益于杨注根三十余年的养鱼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除学平 《中国水产》2013,(10):80-80
老家坐落在里下河畔,皮岔河作为一条支流每天都在我家门前静静地流淌。傍水而居的日子里,汛期捕蟹那可谓是我童年时的一大乐趣了。汛期每年两次,春汛在小麦将熟时,此时的河蟹被人们称作“麦黄蟹”,而秋汛在大豆结荚饱满时,因此它们也被叫作“豆黄蟹”。父亲善捕蟹,每次他总要先砍来毛竹劈成竹片,然后把它们编成一种叫“簖”的帘子。夜间行动时,父亲便把竹簖插入河底,围成一个个弧形,开口朝向河水上游,如同迷宫一般。一旦蟹儿误入“陷阱”,那就有进无出等着就擒了。父亲隔段时间便去巡查一次,  相似文献   

4.
张宁 《海鲜世界》2006,(1):37-39
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相对寒冷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美丽非凡的鱼类.这种鱼长着一个“管状”嘴巴.有须有角,全身里现金黄色,咋看起来既像海藻叶又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故称“叶海龙”,“海藻龙”。因其身上布满形态美丽的绿叶,游动起来,摇曳生姿,令人啧啧称绝,故又称之为“世界上最优雅的泳客”。  相似文献   

5.
漳州市郊芝山乡洋坪村著名淡水育珠专业户吴加盛,把生物工程技术引进河蚌育珠获得成功。去年,他采用这项新技术在1.2亩池塘里育成“像型珍珠贝扇”财子寿、弥勒佛、观音、如来等23个品种705片,平均每片售得40元的好价钱。一位港商看到贝扇里的“像型珍珠”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银光闪闪,爱不择手,即以每片60元的高价一次向他购买200片,今年,  相似文献   

6.
怡翾 《海鲜世界》2005,(5):73-74
随着天气的升温.人们多么想在室内游泳池里清凉舒爽地放忪放松!但你知道室内鱼池也会带来这样的清凉感觉吗?在宁波就有这样一位“鱼痴”,竟然在自家的客厅里造了个大鱼池.到底他养了什么宝贝鱼呢?  相似文献   

7.
活人爱吃活鱼 前文曾提到“炰鳖鲜鱼”。辨鱼物为鲜薨以共王膳羞”.这里头的“鲜”字都是“活”的意思:“馈生鱼于郑子产”.“生”也即“活”。中国人很重“鲜活”(尤其在广东一带),我想活人大概都是爱烹吃活的、至少是刚死不久的鱼的。  相似文献   

8.
伍有亮是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东湖水产养殖场一个地道的渔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他的感触最深。从当初在湖里捞鱼摸虾,到后来上岸养鱼养虾,水产行业蓬勃发展,他的养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从常规养殖到特种养殖再到如今的高效养殖,养殖效益大大提高。从以前“渔家住在水中央”到如今城市中的“空中生活”,伍有亮的生活上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神仙的日子”。养鱼从最初的谋生的手段演变成如今休闲娱乐的健身方式,用他的话说:“当初是人养鱼,如今是鱼养人。”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嗜好吃鱼,一餐无鱼,便食无欲,眼无神。因此,鲁国上下大小官员为巴结他,都投其所好,争着买鱼进予。公仪体却里送鱼者于门外,拒不接受。他的弟弟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公仪休答道:“正因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一旦接受别人送的鱼,必然是吃人家的嘴短,要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那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官。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才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做官都要为政清廉,洁身自好,慎用权力…  相似文献   

10.
王文彬 《内陆水产》2006,31(10):14-15
刘宗行是湖北省英山县方咀乡千斤坪村村民.1996年他开始经营白莲河近6.7hm^2的燕巢库汊,因“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简单呆板的经营方法,使得他连年亏损,血本无归。近年来.在该县水产局及乡镇水产服务中心的大力帮助下.他不断转换经营思路,提高养殖技术,走“库养花白鲢、箱养名特优、多种经营一起上”的综合开发之路,从一个家徒四壁的穷光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家庭,2005年他的家庭纯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谈及成功的经验,他笑眯眯道出了他的致富经:  相似文献   

11.
渔民选择在海湾里涨退潮水流急的地方,打下木桩围成一个大漏斗状,把渔网挂在木桩上,并在漏斗尾巴尖端位置装上一个4至6节的网袋。这便是一座完整的“长城挝”。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彬  阮橙 《内陆水产》2008,33(3):10-11
王金龙是湖北省英山县方咀乡白羊山村村民,2003年他开始经营白莲河近13.3hm^2的小皮垅库汊,“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简单呆板的经营方法,使得他连年亏损,血本无归。近年来,在该县水产局及科协等科技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他不断转换经营思路,提高养殖技术,走“主养花白鲢、套养名特优、多种经营一起上”的综合开发之路,从一个家徒四壁的穷光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家庭,2007年他的水库成鱼产量达到2万多kg,产值达15万元,家庭纯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被誉为该县科学养鱼大户。谈及成功的经验,他笑眯眯道出了他的致富经。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谁拥有了资源谁就拥有了财富。”20多年前,一个茂名的农民看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土地如此说道。20多年后的今天,他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财富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2012,(1):55-55
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在太平洋发现一种新种鳗鱼,生活在海底洞穴。它们的特征非常原始,堪称“活化石”。鉴于其截然不同的特征,科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类,用于描述这种鳗鱼与其他鳗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西南昌县,过去全县都没有一个懂得养鱼的人,麻丘公社陈泉波同志,就是县里第一个开始养鱼的人。1955年刚成立初级社,他就建议社里把一些现成的池塘利用起来养鱼,当时有一些社员反对,说是“钱丢在水里,有去无回”,“有养鱼的钱还不如给社员改善生活……”。社里支持了陈泉波同志的建议。这一年,化了39.2元,买了2,700尾鱼苗,投放在一口六分大的池塘里试养。由于初次养鱼,没有经验,又没有经过清  相似文献   

16.
草长莺飞时节,我等前往洪湖考察特种水产生态养殖,时逢范红平从省城受奖回到洪湖,我慕名采访了他—“铁饭碗里盛的是水,泥饭碗里装的是汤”,这是湖北省“杰出青年农民“、湖北省首届“农村青年百业产业大王”涅变后的真切感受。面对下岗,不少人困惑、迷惘、无所适从,他却只用短短五年时间,在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洪湖中央,靠人工围养470余公顷精养水面,以8万元起家,创造了年产值逾440万元、利润成几何积数增加的“神话”。到急风暴雨般的市场中去搏击范红平,1969年5月出生在洪湖岸边的柳口本。1989年他高中毕业,通过叔父介绍,好不容易当了洪…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平度市张戈庄镇夏张家村,是一个淡水养殖专业村。全村具有15亩养殖水面的3个鱼塘,一直养殖传统品种——鲤鱼、鲢鱼、草鱼等淡水鱼。 由于受市场因素的干扰,养殖的15亩淡水鱼一直赔本。村民付出的多,赚回来的少,放不下、扔不了,淡水养殖成了村民们捧在手里的一只“刺猬”。 村民小组长张本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决心冒险试一试。 经过多方面考虑,他认为:养鱼要赚钱,关键在鱼的品种上,若步后尘,永远发不了财。他还发现:富裕了的农民,也不再把眼光盯在吃上,养观赏鱼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冷门”。 1995年冬,他花4万…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记者/张建军/通讯员/涂俊明有位渔农兴致勃勃地从村上的农家书屋里借到一张介绍科学养鱼的CD,刚到家,就嚷嚷着让他女儿帮他在电脑上播放卅来。老渔民一边欣赏着CD讲解,一边夸耀着农家书屋的好处:“要是再多一点螃蟹、青虾、黄鳝养殖的片子该有多好啊!”老汉的喃喃自语,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诸多渔农共同的迫切心声。  相似文献   

19.
龟兔赛跑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老少皆知。抑或受此启发,17年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龙联村的蒋张林,在人们经商、办厂的一片致富热中,偏偏独僻蹊径地迷上了养龟。今年54岁的蒋张林,说起他的“龟经”,兴奋不已,滔滔不绝。他从7只龟起养,如今已有食用、药用、观赏等20多个品种共6000余只种龟,在发展“一优两高”的特色农业产业的道路上领先一步,演绎了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在湖北省监利县水产行业,只要提起县水产专家边光中,大部分养殖户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更加像农民的“土专家”形象。边光中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养殖户渔塘边,解决他们在生产、鱼病等技术方面的问题。本县柘木乡肖桥村渔民杨海波亲热地称他为‘水产110’,说边老师总是随叫随到,为我们养殖户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