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草甸碱土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盐碱土改良长期定位试验站,以松嫩平原草甸碱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年限有机培肥措施下草甸碱土酶活性变化趋势、有机质和养分提升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草甸碱土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含量均显著提高,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草甸碱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显著降低。施用有机肥5年后,草甸碱土的改良效果显著。经相关分析,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则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土壤改良剂MDM对松嫩平原草甸碱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盆栽及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改良剂MDM对松嫩平原草甸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MDM可显著改善草甸碱土的理化性质。与对照相比,经MDM处理后的碱土钠碱化度(ESP)降低了46.2%,水溶性盐中CO32-含量降低了84.1%,Na K /Ca2 Mg2 降低了60%。此外玉米出苗率提高了12%,株高增加了14.4%,作物的干重和鲜重分别增加了52.69%和53.47%。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微咸水应用对土壤水力传导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淡水资源短缺,中国华北地区微咸地下水灌溉面积逐年增多。该文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灌溉水盐分浓度和钠吸附比(SAR)对华北地区非碱土(可交换钠百分比ESP0)和碱土(ESP30)饱和水力传导性能的影响。灌溉水盐浓度分别为2.5、10和25mmolc/L,SAR分别为0、10和30(mmolc/L)0.5。去离子(盐浓度0)作为对照处理。试验包括2个土壤碱度、9个灌溉水质组合和1个去离子水处理,共20个试验处理。试验结果显示,非碱土和碱土对微咸水应用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程度不同。当黏粒弥散程度较弱时,上部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显著大于下层土壤;反之,则各层土壤的水力传导度均较小。在试验水质条件下,非碱土的平均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变化范围为0.75~13.25cm/h,而碱土的变化范围为0.06~6.50cm/h。碱土的稳定饱和水力传导度随着灌溉水盐浓度的增加或/和SAR的减小而增大,但在非碱土中稳定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变化规律与此基本相反。试验结果对合理应用微咸水灌溉非碱土和碱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酰胺施用对碱土和非碱土水力传导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冲  李法虎  潘兴瑶 《土壤学报》2006,43(5):835-842
聚丙烯酰胺(PAM)可增加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但它对土壤水力传导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PAM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不同碱度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影响。PAM施用量为0、1/5000、1/2000和1/1000(PAM与于土重之比),施用方式为混合施用和表面覆盖施用,土壤为碱土和非碱土两种。试验结果显示,在未施用PAM的条件下,非碱土水力传导度大于碱土。PAM混合施用显著地减小了土壤的稳定水力传导度,但它对碱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非碱土的影响。PAM覆盖施用降低了非碱土的稳定水力传导度;但碱土的稳定水力传导度随PAM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为了维持良好的土壤水力传导性能,应尽可能地减小PAM的施用量,或在非碱土地上采用混合施用而在碱土地上采用地表覆盖的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复合微生物肥对碱土的改良效果,对内蒙古农业大学海流图科技园区碱土试验地开展了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田间试验,探讨了其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pH和EC值,分别降低0.32~0.88个单位和0.17~0.39 mS/cm;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典型龟裂碱土土壤光谱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提高基于土壤光谱特征预测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准确性,需要研究土壤光谱特征的因素影响。该文通过对野外、室内预处理、不同含水率、粒径和粗糙度条件下龟裂碱土表层土壤光谱的测定,系统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龟裂碱土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化程度越强表层土壤光谱反射率越高,在450~925 nm范围内,碱土表层野外光谱反射率比重度、中度、轻度碱化土壤和非碱化土壤野外光谱反射率高7.36%、23.18%、32.10%和39.97%;765、945和974 nm附近是龟裂碱土盐渍化信息的敏感波段;相同土壤经过室内预处理后反射率明显低于野外土壤,且预处理后不同碱化程度土壤间光谱反射率差异也小于野外光谱。土壤含水率较低时,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但当含水率高于田间持水率时土壤反射率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在整个研究波段含水率为26.45%时土壤反射率较含水率为22.33%和25.39%的反射率平均分别升高39.68%和19.79%。土壤粒径越小反射率越高,较大粒径土壤在760~768 nm形成独特的"双峰"现象。土壤粒径越大反射率受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越小,且土壤表面越粗糙光谱吸收率越大。整体来讲,在450~1000 nm波段范围内,不同碱化程度的龟裂碱土野外表层土壤光谱特征差异显著;室内经过预处理后的龟裂碱土土壤光谱特征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率,而碱化程度和土壤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以为龟裂碱土盐渍化信息的准确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地下水埋深微域尺度苏打盐渍土的积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化验,探讨了浅埋地下水环境下苏打盐渍土的积盐机理。结果表明:在35×35m2大小的区域内,相对高差仅60cm,包括盐化草甸土、浅位柱状碱土、白盖苏打碱土和中位柱状碱土4种土壤类型。盐化草甸土分布在相对较低的洼地,几乎没有碱化层;白盖苏打碱土和中位柱状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高平地土壤的碱化层出现在15~30cm,碱化度(ESP)70%,微坡地土壤的ESP表层最大达75%。地下水位(初见水位)表现为洼地凸出的三维空间格局,洼地和高平地之间的地下水初见水位差达1m以上,24h后的水位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地下水位在冻结期的变化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冻结期,部分浅埋地下水进入冻层,导致冻层含水率增加,同期地下水开始缓慢下降。盐化草甸土表层的含水率从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过饱和状态),其增量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苏打碱土冻结层含水率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程度不显著。冻融期间,苏打碱土表层含盐量迅速增加,其中白盖苏打碱土表层含盐量增量幅度达80%,而盐化草甸土表层的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西藏羌塘高原碱土的形成特点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德生  张连弟  郑莲芬 《土壤》1993,25(1):7-10,14
本文证实了羌塘高原西南——中南部河谷、湖盆区有碱土的存在。碱化层的钠碱化度多在35——90cmol(Na)/kg之间;残余碳酸钠大于1.1cmol/kg;总碱度大于1.5cmol/kg;pH大于9.5;水解碱度在2.6-5cmol/kg之间。羌塘高原碱土拟分潮碱土一个亚类,盐化潮碱土一个土属。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碱土的发生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近年在对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考察中发现在海拔5000m左右的高原面上有碱土发育,从而首次揭示了我国存在高原碱土.它主要分布在湖泊边缘、河流阶地、古湖洼地及洪积-冲积扇上,分布比较零散.高原碱土与低海拔碱土一样,具有明显的碱化层,土体紧实,棱柱状或柱状结构发育,pH>9.2,钠碱化度4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改土物料对苏打碱土中磷(P)素的吸附、解吸及P素形态的影响,为科学改良苏打碱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碱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添加改土物料(CK)和添加有机肥(M)、硫酸铝(Al)、石膏(Ca)、硫酸铝 + 有机肥(Al + M)、石膏 + 有机肥(Ca + M)六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改土物料对土壤P素的吸附解吸和P素形态的影响。  结果  有机肥处理会降低苏打碱土对P素的吸附,增加对P素的解吸,其它四个处理均会增加土壤对P素的吸附,降低对P素的解吸,其中以Al和Al + M处理差异较大。不同改土物料处理土壤无机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M、Ca和Ca + 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Ca2-P含量(P < 0.05),以Ca + M处理增幅最大,达到21.43%;不同改土物料处理均可增加缓效态P(Ca8-P、Al-P和Fe-P)含量,增幅为1.00%-112.03%,其中Ca、Al、Ca + M和Al + M处理均可显著提高Al-P和Ca8-P含量,增幅为66.37% ~ 250.1%和18.06% ~ 74.36%。与Ca处理相比,Ca + M处理显著增加了Ca2-P含量(P < 0.05),显著降低了Al-P和O-P含量(P < 0.05)。  结论  在苏打碱土中石膏和有机肥配施可减少土壤对P素的吸附,增加土壤有效态P含量,是提高苏打碱土P素有效性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沙粒对碱土饱和导水率和盐分淋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求碱土饱和导水率与出流液电导率及pH之间的关系,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对含沙粒碱土的饱和导水率、出流液电导率及pH进行测定,分析了沙粒添加量和粒径对碱土饱和导水率、出流液电导率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沙粒添加量逐渐增加,碱土饱和导水率不断升高,两者呈极显著指数关系;碱土饱和导水率随沙粒粒径增加呈无规律的变化趋势;出流液电导率和pH值随沙粒添加量增加而降低,电导率和沙粒添加量问存在指数函数关系,但pH与沙粒添加量间无函数关系;出流液电导率和pH值随沙粒粒径增加均呈无规律变化趋势;出流液电导率和pH值均随饱和导水率的升高而降低,二者与饱和导水率间均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微咸水入渗条件下碱土和盐土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微咸水入渗实验结果和入渗模型分析实验资料方法研究了碱土、盐土在微咸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结果表明:当矿化度在一定范围,相同入渗时间内两种土壤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SAR的微咸水入渗对盐土、碱土入渗能力影响不大,特别是盐土。碱土的水分和盐分运移与入渗水矿化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盐土则不然。  相似文献   

13.
试验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盐碱土长期定位试验站(始建于1995年),研究不同施肥年限下草甸碱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碳、氮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52.3%~60.8%,0.5~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随着种植和有机肥施用年限的提高显著增加。施肥5年后,草甸碱土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开始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分别为47.9%~89.3%和52.9%~82.1%。5 mm和5~2 mm粒级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该粒级团聚体数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连续5年高量有机肥的投入,已经对草甸碱土培肥改良起到了显著效果,此后维持正常的施入量即可。  相似文献   

14.
土壤持水特性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一种反映,不同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为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旱田耕地土壤的持水特性,本研究通过定点采样方法,在不同地区选择了典型的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褐土5类旱田耕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得出不同水柱压力下土壤水分实测值,并通过Van Genuchten和Garden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相关性极显著,通过Van Genuchten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曲线看出,不同类型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0~10 cm土层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大、曲线分散,草甸土、白浆土、碱土含水量在各压力下均处于较高水平,褐土最低,黑土居中; 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低吸力阶段差异仍较大,高吸力阶段差异小,褐土含水量最低,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趋于一致,黑土居中; 20~30 cm土层差异减小,褐土、碱土、黑土趋于一致;通过Garden模型计算土壤比水容量,不同水吸力下,褐土比水容量最高,其次是黑土,草甸土、白浆土和碱土比水容量较低,说明褐土和黑土释水能力强;土壤饱和含水量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持水库容与土壤大颗粒、土壤0. 02 mm的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 02~2 mm的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草甸土、碱土、白浆土饱和持水库容高,但有效库容低,与褐土、黑土相反。因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要根据土壤的物质特性提出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微咸水入渗条件下碱土和盐土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微咸水入渗实验结果和入渗模型分析实验资料方法研究了碱土、盐土在微咸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结果表明:当矿化度在一定范围,相同入渗时间内两种土壤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SAR的微咸水入渗对盐土、碱土入渗能力影响不大,特别是盐土。碱土的水分和盐分运移与入渗水矿化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盐土则不然。  相似文献   

16.
淋洗水质和水量对宁夏龟裂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龟裂碱土土壤剖面盐分分布与淋洗水质和水量的定量化关系,为宁夏引黄灌区龟裂碱土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开展了脱硫石膏施用下水质和水量对宁夏龟裂碱土水盐运移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施用下龟裂碱土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累积入渗水量和湿润锋深度呈先急剧增加再缓慢增加的趋势,同一淋洗水量下入渗历时表现为黄河水沟水农田排水,淋洗水中的Na~+对龟裂碱土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较大;与土壤初始值相比,各处理0—20cm土层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脱盐率在79.53%~90.83%之间,阳离子溶脱率均表现为Mg~(2+)Na~+;利用农田排水淋洗龟裂碱土在降低0—40cm土层土壤全盐和主要盐分离子Na~+、Cl~-、Mg~(2+)、HCO_3~-含量方面效果较黄河水更为明显,淋洗水质对0—40cm土层Mg~(2+)和HCO_3~-溶脱率的影响表现为黄河水沟水农田排水。由于所用农田排水矿化度较低,农田排水淋洗处理土壤下层盐分聚积现象并没有比黄河水处理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废黄河北岸,"花碱土"分布较广。过去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对"花碱土"也一直缺乏适用于大面积的迅速而有效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散水介质滴灌条件下龟裂碱土水盐运移规律。【方法】室内设置土柱试验研究散水介质滴灌条件下龟裂碱土水分、电导率和pH的变化规律。【结果】一维垂直入渗条件下散水介质滴灌较定水头入渗水分扩散速率更快,稳定入渗阶段散水介质滴灌垂直湿润峰扩散速率提高了50.3%,两种灌溉方式水盐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二维条件下垂直方向湿润峰扩散速率高于水平方向,水分再分布过程中以散水介质和龟裂碱土界面处碱土表层土壤为中心向外扩散;散水介质水平距离10 cm时,相邻灌水器形成的湿润体在96 h逐渐搭接整体向外淋洗盐分;电导率<2 dS m-1的脱盐区pH <9,电导率介于2~4 dS m-1的脱盐区土壤pH值较原土逐渐降低,脱盐区边缘电导率介于4~10 dS m-1,pH值显著高于原土,积盐区边缘pH值较原土略下降。【结论】散水介质滴灌能够显著增加龟裂碱土的水分入渗速率,并在灌水器下方快速形成脱盐区,脱盐初期土壤碱化现象明显且与脱盐程度密切相关,生产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pH值过高影响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5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草甸碱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采用3种浓度的KMnO4(33,167,333mmol/L)氧化法测定了土壤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3部分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增加草甸碱土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施用有机肥1~5a的处理间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与玉米产量趋势相一致,在施用有机肥第5a时,均达到最高值,施用有机肥5~16a的处理间,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最终趋于稳定。中活性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与总有机质均达到极显著性正相关,而高活性有机质与总有机质无显著性相关,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性正相关。研究表明,总有机质不能很好地评价草甸碱土的土壤肥力,而中活性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能更为客观地反映草甸碱土的土壤肥力,可作为草甸碱土改良的良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剖面)苏打碱土的特征以及植被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沿洼地向高平地土壤表现为盐化草甸土-浅位柱状苏打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苏打碱土的分布格局.植被为圆叶碱毛茛/蔚蓄蓼群落、鹅绒委陵菜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裸地以及羊草/星星草/虎尾草群落,其中委陵菜/篇蓄蓼群落、羊草/苔草群落沿洼地呈环状分布,裸地以及碱茅/虎尾草/羊草群落呈斑状分布.洼地边缘的植被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覆盖度,生物量也最高;高平地的植被矮小,生物量较少.裸地的盐分含量较高(可达3.38%),土体紧实,限制了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