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蓖麻蚕生产6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发展较快,1967年蓖麻蚕茧皮收购量曾达14000担,后来由于工商关系及生产管理等问题处理不当而下降,几年来只作了越年种茧保育和饲养试验,很少推广.1981年重点恢复发展,共养原种243合,由于严重干旱仪繁殖饲养普通种:二千余合,予计收购蓖麻蚕茧皮约九千多斤.一、蓖麻蚕越冬种茧保育1971年从河北承德蚕研所引进白血系统中的蓝皮,经过低温饲育,增强蛹体越冬性  相似文献   

2.
我州利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于1965年试验成功后,在州委重视下,全州进行了大面积推广.1967年全州十个县养蚕7万余合,产茧皮2100多担,同时推广到四川、贵州、湖北等邻近地区,受到群众的欢迎,社员喜称为“马桑蚕” 由于马桑蚕系野生资源,除我州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外,在全国分布也很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也有丰富的野生马桑资源.从我州大面积推广饲养效果看,利用马桑叶养蚕,成本低,收效快,收益也大,是山区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3.
我州利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于1965年试验成功后,在州重视下,全州进行了大面积推广.1967年全州十个县养蚕7万余合,产茧皮2,100多担,同时推广至四川、贵州、湖北等临近地区,受到群众的欢迎,社员喜称为“马桑蚕”.由于马桑系野生资源,除我州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外,在全国分布也很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也有丰富的野生马桑资源,从我州大面积推广饲养效果看,利用马桑叶养蚕,成本低,收效快,收益也大,是山区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社员家庭副业的一项好门路.我州保靖县十多年来,农村社员一直作为家庭副业饲养桑蚕,他们的实践证明,养一合蚕,一般只要20天左右,可收茧皮4—5斤,蚕蛹25—30斤,鲜蚕粪300—400斤(折干蚕粪150多斤).茧皮收入10—15元,蚕蛹可食用(市场出售0.1元1斤),蚕粪可解决一亩稻田用肥,而实际用工只要7—8个,加上少量蚕种  相似文献   

4.
蓖麻蚕原产印度,一九五二年再次引进我国,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究研所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尤其是在驯化、防病、繁育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而扩大了试验区域.我区是一九五四年开始先后在南宁、宁明、象州、贵县、容县、岑溪等县试养的.当时是利用房前房后另星种植的蓖麻叶养蚕,限于饲料,养得不多,发展很慢.一九五六年岑溪县群众用木茹叶试养蚕成功,开拓了新的饲料来源,因此蓖麻蚕又称木茹蚕,尔后逐年发展.一九六四年已普及全区.一九六五年曾养到一百三十万合,产茧皮三万二千多担.养得较多的有岑溪、灵山、藤县、苍梧、玉林、平南、桂平、昭平、横县等均达五万合以上.还有三十多个公社养蚕超过了一千合,不少的生产队养蚕超过一百合.木茹蚕茧产量大幅度增产,带动了绢纺工业发展.自治区成立了绢纺研究所,先后兴建了五千至一万纱绽的田阳、桂林、南宁绢纺厂.广西的木茹蚕,从此从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农、工、商都有了专业机构,为进一步发展尊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西种有木薯的地方,蚕农多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因此,蓖麻蚕又通称木薯蚕.用木薯叶养蓖麻蚕岑溪县是1956年试验成功的,但到六十年代,全区才普遍推广.六十年代中期,广西的蓖麻蚕生产发展很快,当时饲养量之多,普及之广.均超过原定规划.1961年至1970年10年间,共养蚕393万盒.产茧皮5211吨,其中饲养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广西木薯蚕的开发利用情况罗恒成,苏财光,卢洪海,黄仕优(广西蚕业指导所)广西的蚕区多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因此群众通称它为木薯蚕。木薯蚕茧丝的开发利用,我区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生产鼎盛的1965年,全区84个县(市)有64个县(市)养蚕,年产茧皮17...  相似文献   

7.
徐其楚 《广西蚕业》1996,33(1):49-50
大新县群众用木薯叶养蓖麻蚕已有30多年的历史,60年代曾一度大发展,到了80年代末又一度兴起.1988~1989年共饲养蚕种9170盒,产蚕茧(茧皮)18.37吨,两年合计蚕农共收入148.86万元。群众已普遍知道,用木薯叶养蚕,不仅是就地取材,而且投入步、收益快,在夏秋季饲养约20天即可收获一批,确实是农村一项“短平快”的农副业生产。由于市场、茧价等原困.1990年又停产,多年来.我县的木薯要生产处于断断续续、时起时伏的不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8.
蓖麻蚕生产在我省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年最高产量时曾达到过178.52吨.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蓖麻蚕茧皮的价格虽几次作了调整,仍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蓖麻蚕生产在市场上一度失去了竞争能力,省公司虽也采取一些措施,但发展速度仍很缓慢.85年放种3900盒,收茧皮6.85吨;86年生产蚕种11110盒,仅放出7560盒,损失3550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一年我县的蚕桑生产连续第二年创造了最高历史水平.饲养桑蚕7100张,至10月底收购蚕茧2488担,预计年终总收茧量达2650担,饲养量和收茧量分别比去年增长57.7%和44.6%.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在党的三中全会后,逐步纠正了“以粮唯一”的错误倾向,落实了农村经济政策,改变过去只发展集体种桑养蚕的现象,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为桑蚕生产的顺利和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农村推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后,我们在全县开办技术讲座普及养蚕技术,使养蚕的稳产高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10.
蓖麻蚕属于鳞翅目天蚕蛾科绢丝虫类.原产印度.喜食蓖麻叶,木薯叶等,但以蓖麻叶为主.其茧为重要绢纺原料,也可制造丝棉等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广西为我国饲养蓖麻蚕的主要基地.由于常年气温高,养蚕季节较其他地区长,但一年中有2—3个月无蓖麻叶饲养蓖麻蚕.而蓖麻蚕系多化性,无休眠期,终年连续发  相似文献   

1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台县富安镇的蚕桑生产发展迅速。1983年生产蚕茧7978担,比78年增加了2.56倍。虽有两个茧站,但收烘能力发挥不充分,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群众售茧不方便,收烘中茧质保护不理想,上下都有意见。为此,1984年供销社增加了一个收购点,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主动承包了一个茧站,实行从养蚕计划制定、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到蚕茧收购的全过程服务,经过一年的实践,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2.
我县从一九七六年开始种桑养蚕.八年来,桑蚕生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产到高产的向前发展.至一九八三年桑园面积一千二百七十多亩,产茧二千二百七十多担,单张产量产值和总产都是逐年有所提高,许多农户收到养蚕生产经济效益.今年又扩种新桑四百亩,(其中良种桑五十亩),预计总产茧将达到三千担.通过扎扎实实地普及科学种桑养蚕技术.群众积极性正在逐步提高,一个新的发展蚕业生产热潮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3.
用人工饲料饲养蓖麻蚕,可以解决冬春两季无蓖麻鲜叶养蚕的问题。关于蓖麻蚕人工饲料,迄今尚未见到用无蓖麻叶干粉的人工饲料大量饲养蓖麻蚕的报道。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1975年起作了这方面的试验,现将饲养工作情况和饲养结果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14.
一、马桑蚕生产的现状我站在1966年利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后,在全州迅速推广;1967年发展到7万多盒,产茧皮100多吨,以后由于销售渠道不通而停止生产.1986年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在我州召开以来,马桑蚕生产开始有了恢复.在恢复发展过程中,得到农牧渔业部、省山区经济开发办、省农业厅、省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和  相似文献   

15.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16.
蓖麻蚕是一种杂食性绢丝昆虫,可以取食蓖麻叶、木薯叶、臭椿叶、鹤木叶、马桑叶、乌桕叶、蒲公英叶等等.这是饲料植物很早就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就是野生的饲料植物分布也很广,遍及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因此,饲养蓖麻蚕可以因地制宜利用这些植物资源,不需要专为饲养蓖麻蚕而种植饲料.这是饲养蓖麻蚕的有利之处.但是,蓖麻蚕目前还不能缫丝,只能用作绢纺原料,所以经济价值不高,这一直是蓖麻蚕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蓖麻蚕茧工艺性能,我们自一九七○年以来,对不同蓖麻蚕品种作了丝质普查,又对用不同饲料饲养的蓖麻蚕茧丝质作了初步调查比较,期望能为改进蓖麻蚕茧经济性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现将试验结果概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桑蚕、柞蚕和蓖麻蚕,是当今世界绢丝业生产的三大资源.蓖麻蚕原产印度,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饲养历史,在产地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手工生产方式为主,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绢丝织工艺及产业,被誉为“穷人的至宝”.我国自五十年代初成功地引进蓖麻蚕并加发展以来,最高年产茧量1965年曾达到42000多吨(折茧皮6000吨左右),并初步形成了十多个主产基地省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绢纺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国内市场,增加了出口创汇.后因十年动乱,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直至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渐有恢复的起色.1985年据广西、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不完全统计,共产蓖麻蚕鲜茧  相似文献   

18.
木茨蚕原吃蓖麻叶,故原名叫蓖麻蚕。六十年代我国用木茨叶饲养成功,因而称木茨蚕。近年来又用鹤木叶饲养成功,因此又有人称之为鹤木蚕。蓖麻蚕原产印度,目前年产蓖麻蚕茧四、五千担,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地区、以及日本、朝鲜、波兰等国也有饲养,但数量不多。  相似文献   

19.
三中全会以后,我县桑蚕生产已有所恢复和发展.全县现有桑园面积5000多亩,每年饲养量在15000—17000张,收购鲜茧2400担左右,由于蚕病严重,单张产量很低,一般徘徊在20斤左右,去年夏秋蚕在大塘、那陈两公社调查发病率高的达60%以上,那陈公社是我县养蚕最多的公社,年饲养量达2700张,收购鲜茧700多担,占全县收购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蚕病严重产量也很低,80年平均单张产鲜茧25.5斤,81年为24.6斤,有个别养户甚至只茧无收,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也影响了社员的经济收入,那陈大队那陈圩6个生产队有246户,有133户有桑,但由于养蚕失败,去冬今春就有50%的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挖桑现象,大大影响了桑蚕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茧丝绸是中江县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1995年全县有桑树2.5亿株,小桑园4.5万亩,制合格蚕种19万张,养蚕农户28万户,发蚕种35万张,产茧15.6万担,收购鲜茧14.2万担,年产干茧2750余吨,蚕农茧款收入5700余万元。全县目前有蚕茧收烘站五十个。其中:国营茧站40个,乡办代收烘蚕茧站10个。全县从事蚕茧生产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