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红火蚁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性入侵物种之一。本文分析了云南省红火蚁发生分布传播特点,从压实各方防控责任、建立科学防控机制、加强调运检疫监管、强化疫情监测防控、广泛开展宣传培训等方面,总结了云南省阻截防控红火蚁的主要做法;分析了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防控经费投入不足、防控组织化程度低、防治规范化落实难、防控技术储备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控策略、开展技术研究、研究根除案例、加强宣传培训等科学防控红火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的发生危害情况,近期组织了考察团,对广东深圳、惠州、吴川、珠海和广西北海等地进行了考察,主要有4个方面认识:目前在我国红火蚁的分布范围还比较局限;应急防治与控制初见成效;还须加强红火蚁的普查、宣传与检疫控制;应尽快开展红火蚁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传播扩散规律、监测预警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本文还对目前红火蚁防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入侵广东省已17年,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红火蚁的发生面积、传播途径及分布区域,分析了红火蚁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部门协同,落实任务;植物检疫,监管执法;科学防控,确保实效;科学指导,宣传培训。”的防控对策,以期对广东及其他省份红火蚁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红火蚁疫情灭除技术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红火蚁检疫、监测、防治技术及疫区管理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在深圳大工业区开展红火蚁疫情防除技术示范。1年中经2次全面防治、重点补治,示范区有效蚁巢减退94%以上,工蚁数量减少97%以上,为红火蚁疫情灭除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红火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冬荣 《广西植保》2008,21(3):20-22
国内科技工作者对入侵红火蚁进行调查研究,对红火蚁的发生为害、物种鉴定、潜在公布区预测、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研究,指出:红火蚁入侵为害严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红火蚁生存,其生态位优势明显,防治难度大等。文章概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对红火蚁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红火蚁2004年9月入侵我国广东省,已在全国152个县(市、区)发生为害,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14年9月在重庆市首次发现红火蚁入侵,通过应急防控和科学监测,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介绍红火蚁的鉴别方法和防治技术,以便更好地控制红火蚁的为害、蔓延。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属于危害性很强的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业生产和公共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了明确云南宜良不同季节红火蚁发生危害情况,本文在2018年采用目测法和称重法调查蚁巢中红火蚁数量,采用样方法调查红火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蚁巢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F=0.964 3,P>0.05),不同季节蚁巢中红火蚁总数量、生殖蚁数量、职能蚁数量呈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50.466 5,P<0.05; F=88.231 4,P<0.05;F=48.101 5,P<0.05),夏季红火蚁总数量、生殖蚁数量和比例最高,分别为141 417头/巢、4 317头/巢、3.05%;其次是秋季。不同季节活蚁巢密度呈显著性差异(F=4.857 1,P<0.05),夏季和秋季活蚁巢密度分别为1.50个/100 m2、1.25个/100 m2,危害程度重。综合来看,夏秋季是红火蚁数量、活蚁巢发生的高峰期。因此防治红火蚁的关键时间在夏秋季,给当地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红火蚁的危害特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红火蚁防治的主要方法,对利用化学信息素类物质防治红火蚁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借鉴化学信息素在其他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化学信息素在红火蚁防治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红火蚁相关信息素的特点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介绍了相关化学信息素的合成方法,揭示了信息素类物质在红火蚁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是一种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重要害虫,在国际上被列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入侵生物之一。自2004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目前已扩散至南方多个省份。本文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多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该虫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危害难度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红火蚁入侵安徽沿淮地区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红火蚁在安徽沿淮地区风险值R=2.03,属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并从执法监管、疫情普查、宣传培训和部门协作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火蚁属于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和破坏力.2017年3月,长沙市首次发现红火蚁疫情.为了扑灭疫情,省市两级连续3年开展疫情监测和防治扑杀.通过新"两步法"专业化扑灭与后期巩固措施,红火蚁疫情得到根除.  相似文献   

11.
以石膏和沙子为主要材料,建立了红火蚁人工蚁巢。结果表明,经过1个月的人工饲养,红火蚁能够在这两种人工蚁巢中存活、发育,以及产生有翅性蚁,其死亡率为17%~19%,与自然蚁巢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人工饲养蚁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与自然蚁也无显著差异。种群数量随饲养周期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可以为红火蚁研究提供大量均一的试虫。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光活化杀虫活性成分 α -三联噻吩( α -T)对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觅食行为和触角识别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光活化成分用于控制红火蚁的可行性。用Potter喷雾法将100 μg/mL的 α -T丙酮水溶液喷施于红火蚁中型工蚁体表,再经紫外(UVA)光照射30 min,在处理后5、10、15、20和30 min时,试蚁对火腿肠的识别率分别为20.00%、25.00%、38.33%、40.00% 和41.67%,对杀虫剂饵料的识别率分别为3.33%、0、0、3.33%和0,聚集率分别为17.50%、38.33%、 32.50%、45.00%和48.33%;经100 μg/mL的 α -T涂抹试蚁触角再经紫外光照处理30 min后,触角对丙酮反应的电位值为-0.177 mV,可正常行走的工蚁比率为75.00%;以100 μg/mL的 α -T涂抹试蚁触角并经紫外光照射30 min后10 h,红火蚁的死亡率为27.50%;上述结果均与 α -T黑暗处理、对照(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结果差异显著。 α -T对红火蚁工蚁食物识别和探路行走能力均具有良好的光活化抑制作用,以其防治红火蚁具有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红火蚁克星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14.
11种杀虫剂对草皮中红火蚁的检疫除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验了11种杀虫剂对草皮中红火蚁的检疫灭除效果。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30000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30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6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浓度可完全杀死红火蚁,且对草皮生长没有影响,满足检疫处理要求;其余7种不能达到快速灭除草皮中红火蚁的要求。同时发现,草皮中的红火蚁数量与实际诱集到的数量之间关系符合模型Y=0.0032X-0.59(R2=0.9647,P=0.01)。  相似文献   

15.
基于控制我国红火蚁危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现状以及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本人对红火蚁研究的一些体会以及对美国红火蚁防治水平的总结分析,就如何控制和减轻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提出4点意见:立即对我国的红火蚁发生危害区域进行普查,为制定科学的检疫、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严格和具操作性的检疫措施,防止红火蚁的人为扩散;普及红火蚁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研究红火蚁的发生危害规律,监测措施和防治技术,改善、提高国内现有的监测、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口岸进口原木和废纸上携带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杀灭对象,测定了溴甲烷对其的熏蒸效果。在空箱内分别按6.01、12.01、22.52、25.53、28.53、31.53、34.53及37.54g/m3的浓度投药;在实箱内分别按25.53、28.53及31.53g/m3的浓度投药,每个处理分别熏蒸2,4,6和8h,试验结果表明:在空箱内投药浓度为34.53、28.53和22.52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货柜箱内的红火蚁全部被杀灭。在实箱内投药浓度为31.53、28.53、及25.53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均能完全杀灭货柜箱内红火蚁。其它投药浓度和熏蒸时间的组合均不能达到检疫除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Mirex, the only compound approved for control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and the black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richteri), is normally applied at a rate of 1.40 kg/ha. (1.25 lb/acre). Influenced by recent studies showing that low levels of mirex are toxic to certain nontarget organisms, particularly estuarine species, authors report here on a monitoring study of mirex in three large treatment areas of southwest Georgia. Four formulations of bait were applied aerially in 1971-72. Low-level residues were observed in small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and invertebrates and in fresh-water inhabitants. Levels detected were about the same for all baits. Maximum residues were detected 1-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nd gradually declined to low levels of 0.02-1.16 ppm 1 year af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几种毒饵对红火蚁的室内诱杀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维菌素、吡丙醚、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和氟磺酰胺等6种毒饵在室内对红火蚁进行诱杀实验结果表明:氟磺酰胺和吡丙醚的药效均属于慢性,较适于作为红火蚁防控根除的诱杀毒饵药剂;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药效介于急、慢性之间;而氟虫腈、毒死蜱属于急性毒杀药剂,不适于作为红火蚁诱杀毒饵.其中0.5%氟磺酰胺饵剂作为广西红火蚁发生区的面上防治药剂已取得显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研究,设计出了3个适于监测、收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天敌-蚤蝇Pseudacteon的诱集器,并提出了该诱集器的制作和野外设置的技术要求。测试了野外该诱集器对蚤蝇的监测、收集效果,证实该装置是可行的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20.
外来物种红火蚁的化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火蚁的入侵已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入侵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按照化学防治策略可以分为以蚁巢为单元的局部处理和大面积全部处理,从施药技术角度可以分为浇灌和撒施毒饵两大类。浇灌技术主要是将药液灌入蚁巢内,其药液量是一个关键因子;毒饵适用的场所比较广泛,但是施药时间对控制效果影响比较大,一般在晚上施药效果较好,雨后不能马上使用毒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