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PFOS是农用化学污染物中最难降解且具有致癌毒性的物质,为促进红火蚁防控领域PFOS的全面退出,寻求能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替代药剂,2019年在福建省永安市组织开展了PFOS替代药剂示范,介绍示范开展情况,并对替代药剂0.1%茚虫威饵剂的防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7.
红火蚁克星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8.
9.
10.
为筛选滇中温带高海拔地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最佳防治方法,本研究选用不同剂型的3种药剂,分别使用“惊扰撒施”法、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进行比较,探索不同方法对红火蚁工蚁减退率的影响和对蚁巢的灭除效果。结果表明:饵剂、粉剂使用“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对工蚁减退率和蚁巢的灭除效果均高于普通撒施法和喷淋灌巢法;药后3 d、10 d,饵剂“惊扰撒施”法和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灭除效果最好,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均为100%;粉剂普通撒施法灭除效果最差,工蚁减退率和蚁巢防效分别为65.67%、59.62%和25.00%、25.00%。药液“辅助喷淋灌巢”法和饵剂“惊扰撒施”法对红火蚁的灭除效果较为彻底,值得推广应用,粉剂普通撒施法效果较差,不建议使用,其他方法可作备选方法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工蚁诱测法和挖巢观察法评价了4种国产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虫胺、胺菊酯、苯氧威、多杀霉素4种毒饵处理后,红火蚁工蚁诱集百分率均明显降低,处理5d后氟虫胺、胺菊酯的工蚁诱集率为0,而多杀霉素处理10d后诱集率为0。施药后25d4种毒饵处理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100%、100%、50%和71.4%,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92.7%和100%。处理6周后蚁群级别分别降低了100%、100%、83.3%、73.0%。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Combining biolog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could be used for controlling 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Solenopsis invicta, more effectively. Beauveria bassiana F256, a local strain from Taiwan, was evaluated for its efficacy in the control of S. invicta under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RESULTS: The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doses of B. bassiana (Bb) using direct application and bait formula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number of RIFA workers killed by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Bb or by bai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with different rates of efficacy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Bb into RIFA mounds was more efficient in inactivating the mounds than the bait application. CONCLUSION: It was shown that B. bassiana is able to control S. invicta under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as a biocontrol agent against RIFA in Taiwan.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剖多后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观察了雌蚁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发育进度。结果表明,多后型雌蚁内生殖系统形成于蛹期,其结构与单后型雌蚁存在一定差异。从发育进度来看,虽然雌蚁羽化后其卵巢大小和卵巢管数量仍有一定增长,但蛹期是卵巢大小、卵巢管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卵子发生始见于羽化后第4d,且卵量随个体发育而快速增加,直至脱翅后第10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生殖系统的其它结构的变化较小。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发育后期的卵巢平均大小分别为1149.23×712.42、1594.88×834.26和1975.60×1303.57μm;而卵巢管数量则分别为62.67、81.33和86.33条。至雌蚁脱翅后10d,卵巢中成熟卵和总卵量分别为20.00±4.62粒和34.00±2.31粒。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口岸进口原木和废纸上携带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杀灭对象,测定了溴甲烷对其的熏蒸效果。在空箱内分别按6.01、12.01、22.52、25.53、28.53、31.53、34.53及37.54g/m3的浓度投药;在实箱内分别按25.53、28.53及31.53g/m3的浓度投药,每个处理分别熏蒸2,4,6和8h,试验结果表明:在空箱内投药浓度为34.53、28.53和22.52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货柜箱内的红火蚁全部被杀灭。在实箱内投药浓度为31.53、28.53、及25.53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均能完全杀灭货柜箱内红火蚁。其它投药浓度和熏蒸时间的组合均不能达到检疫除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和气候、种群动态模型的红火蚁适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适生性分析,找出制约红火蚁种群发展因素及其潜在的地理分布是开展防控、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利用气候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对红火蚁在中国可能的分布范围进行分析,并从地温和降雨两个方面探讨了其气候制约因素的地理分布特征。预测结果表明,红火蚁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入侵定殖可能性很高,气候条件不能构成制约因素。云贵高原东南部、四川东部以及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局部地区也存在被红火蚁入侵定殖的风险。两个模型预测相似的红火蚁分布北界为川西高原、陇南、关中、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南部一线。当前红火蚁分布还远未达到其分布北界,且其分布范围还不大,仍然可通过执行严格防控、检疫策略以防止红火蚁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研究,设计出了3个适于监测、收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天敌-蚤蝇Pseudacteon的诱集器,并提出了该诱集器的制作和野外设置的技术要求。测试了野外该诱集器对蚤蝇的监测、收集效果,证实该装置是可行的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8.
19.
发现红火蚁入侵中国10年:发生历史、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国际重大危险性害虫,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被发现在中国发生危害已经10年了,应对红火蚁疫情工作也已开展了10年。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结合调查数据,阐述了我国发现红火蚁发生危害的历史、发生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当前红火蚁已经进入快速扩散传播期;总结了我国应对红火蚁疫情的管理体制,指出疫情应对中存在的5个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