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罗里达侧耳营养缺陷型的诱变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玉银 《食用菌》1999,21(1):11-12
利用~(60)Co—?射线辐射佛罗里达侧耳孢子,在液体MM中进行培养,每隔2天过滤一次,去除已萌发的野生型菌丝,过滤3~4次后,徐布在CM上,培养8天左右,将生长缓慢的菌落同时转接到MM和CM表面,并编号,最后得到一个在CM上生长而在MM上不能生长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经3次重复鉴定,该菌株为稳定的缺陷型,进一步测定其营养需求,确定为精氨酸缺陷型。  相似文献   

2.
3.
从桃红平菇单核菌丝分离出原生质体铺于含0.6mol/l蔗糖的CM表面,经紫外线处理一定时间后,培养7—10天后长出的菌落被转于MM之上,在其上生长十分缓慢或停止的菌落通过各种营养添加物测其营养需求,最后得到一个需要补充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才能正常生长的双缺突变体。试验表明,该突变体能很好地分离出原生质体,且在含0.6mol/l蔗糖的MM上不能再生,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担子菌交配型位点结构及交配型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担子菌的有性发育过程是由交配型基因控制的,多个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交配型基因组成基因簇,交配型位点则由1~2个基因簇组成。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A交配型位点的交配型基因编码两类含相似同源结构域的蛋白质,两类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异源二聚体,调节依赖于A因子的发育过程。B位点的交配型基因编码信息素及其受体,是核迁移过程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食用菌一员新秀的凤尾菇,由于所要求的原料比较简单,生物效率又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对它的食用价值报导还不多。为了对凤尾菇的营养价值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用稻草栽培的凤尾菇作试材(菌种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以牛粪加稻草栽培的双孢蘑菇和木屑栽培的香菇作对照,进行了对比试验。总氮、真蛋白、有机碳、木质素、纤维素、果胶质、粗脂肪、醣分、还原糖、维生素、  相似文献   

6.
凤尾菇的营养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斗状侧耳(Pluerotus sajor-caju),是生长在热带腐烂多汁植物茎秆上的大型肉质真菌。1981年起,即以“凤尾菇”(Phoenix mushroom)的名称在亚洲东部、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栽培。它具有很强的腐生性,能广泛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和工厂纤维废料进行栽培。为了更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本文对凤尾菇的营养生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光木耳和琥珀木耳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辐射诱变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理盐水配制的木耳单核担孢子悬浮液,用剂量100-2000Gy、剂量率20Gy/min的钻60v射线辐照后,挑取3100个辐照处理单孢萌发菌落在完全培养基和基础培养基上筛选,共获得9株稳定的营养缺陷型单核菌株。辐照诱变频率2.38×1 ̄(-3)-4.44×10 ̄(-2)。营养缺陷型菌株原生质体回复突变率小于10 ̄(-6)。营养缺陷类型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核酸碱基的单缺类型和复合多缺类型。  相似文献   

8.
选用对5–氟乳清酸(5-FOA)敏感的金针菇单核菌株‘DG1-1’作为供试菌株,对其原生质体采用功率为10 W的紫外光进行垂直距离15 cm照射12 s的诱变处理,利用含有5-FOA和尿嘧啶的筛选培养基筛选获得了3株稳定的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NG1-65’、‘NG1-92’和‘NG1-95’。通过对尿嘧啶合成代谢路径中的pyrF和pyrG基因的分子检测发现,‘NG1-65’菌株的pyr F基因第39位和40位碱基之间插入T,‘NG1-92’菌株的pyrG基因第236位碱基T突变为C,‘NG1-95’菌株的pyrF基因第104位碱基C突变为T,这些插入突变和点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功能失去活性,产生尿嘧啶营养缺陷型。金针菇尿嘧啶缺陷型菌株可以为金针菇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周玲 《食用菌》2014,(2):69-69
<正>5凤尾菇蒸仔鸡原料:凤尾菇250 g,净仔鸡1只,葱白节60 g,生姜片8 g,川盐、鸡精、香油各适量。制作:凤尾菇洗净,入盆,加葱白节、净仔鸡、生姜片、川盐、鸡精、香油,拌匀,渍入味后,上笼蒸至鸡烂,起锅即成。主要功效:温中益气、活血降压、抗癌。6凤尾菇芝麻粥原料:凤尾菇150 g,糯米100 g,净芝麻30 g,川盐、味精各适量。制作:凤尾菇洗净,切成粒,入锅,加清水、净芝麻、净糯米,煮成粥状,放川盐、味精推匀,起锅即成。主要功效:补中益气、润肠通便、减脂降醇。  相似文献   

10.
周玲 《食用菌》2014,(1):37-37
<正>凤尾菇异称白柴菇、印度鲍鱼菇、喜马拉雅山平菇、环柄斗菇等,现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亦可腌制、干制。被誉为"健康食品"、"安全食品",是食用菌新秀。凤尾菇含蛋白质(8种人体必需搭配)、还原糖、粗脂肪、木质素、纤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及多种矿物质等。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凤尾菇还含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诱发干扰素合成的功能。因"干扰素"是人体正常细胞被病毒感染或接触癌细胞及其他源性蛋白质后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它可能通过受体作  相似文献   

11.
激素对凤尾菇营养成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烷醇、九二○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科属的多种作物生长发育都有良好的刺激调节作用。这两种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有报道,但对凤尾菇营养成份含量的影响,尚未见详细报道。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一)供试激素:①三十烷醇是成都化学试剂厂生产的浓度为1000ppm 乳剂,用自来水配成0.3、0.5和1.0ppm 三种浓度,pH 为8。②九二○是上海溶剂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致幻菌黄褐裸盖伞子实体培养、担孢子萌发及生活史。结果表明,黄褐裸盖伞在土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很容易结实;是一种单因子控制的二极性异宗结合真菌;担孢子经细胞壁裂解酶酶解处理能够萌发,但是萌发率很低,仅为0.18%。该真菌无单核结实现象,在实验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为典型的单倍体-双核体生活史。  相似文献   

13.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的重要材料。梁平彦等(1981)曾报道,以需要酵母膏的营养缺陷型单倍体菌株为融合亲本,成功地获得了产黄青霉菌的营养互补二倍体。我们参考这一技术路线,进行了木耳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与鉴定。首先顺利的鉴定出黑木耳菌株(A.a—1)是天门冬氨酸缺陷型;毛木耳菌株(A.p—243)由于其突变的遗传背景复杂(后来鉴定为腺嘌呤、脯氨酸和尼克酸三缺陷型),短时间内未能确定其是几种化合物的缺陷。但是做为融合亲本,只要该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不生长就基本符合要求,因为融合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对  相似文献   

14.
以北虫草‘CM016’为出发菌株,将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片段用生理盐水稀释104倍,在20 W紫外灯下32 cm处照射100 s,研究了紫外线诱变对北虫草优良菌株筛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诱变共获得了31个菌丝体长势较好的菌株;拮抗试验表明,其中15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存在拮抗线,对其进一步采用脂酶同工酶电泳鉴定亲缘关系,筛选出了与出发菌株有明显差异的诱变新菌株11个,将其进行出草试验及统计产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有8个菌株具有出草能力,其中C16菌株子实体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C6菌株子实体虫草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5.
16.
木耳营养缺陷型原生质体再生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核木耳营养缺陷型菌株为试材,观察了原生质体再生方式及其比率。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再生方式包括四大类12种。即:(1)直接发芽再生,包括3种,占43.5%;(2)间接发芽再生,包括3种,占21.7%;(3)直接一间接同时发芽再生,包括4种,占26.1%;(4)裂殖生长不发芽再生,包括2种,占8.7%。  相似文献   

17.
以凤尾菇为试材,以攀枝花地区6种废弃果枝做为栽培基料,通过对比分析凤尾菇菌丝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来比较不同果枝栽培配方对凤尾菇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果枝比例栽培凤尾菇,生物学效率随着果枝比例增加而降低。6种果枝中,栽培凤尾菇的最适果枝为核桃枝(C)、板栗枝(D)、桑枝(F)、芒果枝(E),最适比例为40%~60%。桑枝果枝比例56%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还没有直接利用针叶树木屑栽培的香菇菌种,仅有以经过处理后的针叶树木屑代料栽培香菇的报道.未经处理的针叶树木屑栽培香菇产量低,且木屑处理麻烦费时.两年来,我们通过诱变育种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筛选适应针叶树木屑栽培的香菇菌株进行了探索,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试验材料原始出发菌株为Cr-02鲜香菇,  相似文献   

19.
深层发酵灰树花菌株的诱变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灰树花Gr980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连续诱变、分离纯化、驯等方法,以斜面生长速度和液全摇瓶发酵产多糖总量为监测指标,筛选出一株遗传上相对稳定的适应液体培养的灰树花菌株-GrUv04,该菌株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菌体丰满纯白。经驯化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发酵生长力强,生物量达1.97%,发酵多糖总量达216mg/100mL,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129.1%和75.6%。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瓠瓜突变体库,以瓠瓜材料‘安生葫芦’种子为试材,探索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最佳条件。设置种子开壳和不开壳2种处理,0.8%、1%、1.5%、2%、3%和4.5%共6个不同EMS浓度,2、4、8、12 h共4个不同诱变时间,分析24个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组合对开壳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开壳处理后对EMS诱变浓度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在相同EMS浓度下,诱变时间越长瓠瓜种子相对发芽率越低,8 h为最佳诱变时间;在相同EMS诱变时间下,EMS浓度越大相对发芽率越低;随着EMS诱变时间的增加,不同EMS浓度间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显著性降低,半致死浓度为1%~2%。综合分析,确定EMS诱变最佳条件为:瓠瓜种子开壳后温水浸种4 h,然后用1.5%EMS诱变处理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