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临床观察种公驴外肾黄从其证候表现来看可分为相互联系和具有因果关系的三个阶段:即外肾热肿阶段、邪传脏腑湿热下注阶段和气阴两伤外肾硬肿阶段。  相似文献   

2.
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剂主要有银翘散和桑菊饮,是由辛凉清轻之品清解表热,解除机体的风热表证。但是,根据临床证候的不同,同样会有其它方剂出现,比如热邪雍肺的麻杏石甘汤、上焦气分热盛的双黄连等等。  相似文献   

3.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前贤有关三焦的论述,将外感温热病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借以阐明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经证候又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手厥阴心包经证候乃为肺经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证候。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病变。阳明胃主燥,邪人阳明易从燥化,多表现为里热燥实证;而太阴脾主湿,邪人太阴易从湿化,多表现为湿温病证,中焦病变证候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乃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 在太阳经病中患畜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的表现和机理如何?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症,是家畜受风寒之邪、外感初起的太阳表实证的主要证候。其中发热与恶寒必然同时出现,即在发热时亦感恶寒,恶寒必伴随着发热。这是因为本病所感受的寒邪属阴,易伤机体卫阳之气,卫阳被遏,不能申达,故而恶寒。若正邪争战,则必然发热。至于本病初起,有不发热者,乃卫阳被遏制于内,尚未与邪争战之故,但这仅是暂时现象,正气必然起而抗邪,所以发热亦会随即出现。这时患畜的表现是,耳、鼻或热或凉,  相似文献   

5.
正1病因和病机阴虚湿热证是指脏腑阴虚与湿热内盛并见的一类证候。阴虚湿热证可以是先出现素体阴虚,后有湿热郁积,也可以是湿热内蕴,燥湿而伤阴。1.1素体阴虚,复感湿热1.1.1素体阴虚,湿从内生阴虚指精血或津液亏损。脾胃将水谷精微之气和津液加以转化,生成精血,而营养和滋润机体组织、器官。精血充盈,则猪精神正常,否者,精神就会紊乱。脾、肺、肾是体内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机体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经方白虎汤与自拟方芩连液的分子疗效区别,以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了具有高热证候的气分证家兔模型,并用白虎汤和自拟方芩连液分别进行治疗,通过ELISA检测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补体(CH50)的含量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肝组织中补体第三成分(C3)基因和C-反应蛋白(CRP)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气分证家兔模型中,补体系统以经典途径活化。白虎汤的治疗能同时保证C3基因和CRP基因的高表达起到治愈作用,而芩连液仅以提高CRP的表达量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白虎汤对动物气分证的疗效优于芩连液。  相似文献   

7.
<正>1中兽医理论与免疫学传统中兽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既与外在因素有关,又与机体的内在功能有关,且非常强调"正气"在疾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素问》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这里的"虚"是指内在因素,"邪"是外在致病因素,而"正气"就是动物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由此可知,中兽医认为只要体内正气旺盛,即使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抵御(祛邪),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免疫")。但如果抵抗外邪的正气低下,则邪气就会趁虚而入,导致机体发病。现代免  相似文献   

8.
正首先,理论传承方面。中医药是老祖宗传给今人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于中兽药现代化的研究,我们一定要从中继承其精华。中兽药要在传统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研究体系,开展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阴阳五行、脏腑辩证等概念的现代科学描述,消除中兽医理论发展过程中概念不清、范畴不明的问题,从个体、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中兽医证候的本质、诊  相似文献   

9.
家畜外感一症,是由于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气与病邪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疾病,在以六经论证的过程中,临床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证最为多见,而三阴证较少,其中少阴、厥阴证,例数更少.  相似文献   

10.
淤血是温热病血分证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凡诸温热病,一但热毒内陷,出现淤血,说明病情加重,而且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瘟疫论补注》指出:“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温热病淤血的形成与毒、热、阴虚关系密切,可以认为是导致淤血的三要素。而淤血又在瘟病发热、发斑、出血、发黄、昏、狂、惊、厥等一系列病症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医温病学说在家畜温热病上的移植应用,进一步研究血分证淤血的病理及其有效治疗法则尤为必要。现将有关问题结合临床体会加以探讨,以供参考与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