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国家观念中的国家认同,包括主体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认同,也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之一。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价值观缺乏、国家意识薄弱和法治作用认识片面等问题,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寻求国家认同与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在关联。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国家意识渗透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大学生作为我国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全面提升其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对于保证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当前各种思想不断涌入到我国,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全面实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显得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提高其法治观念是全民法治的重要突破口。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路径,以期为相关部门促进全民守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少数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进而导致校园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研究角度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其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的自身法律意识现状以及法制观念的缺失原因进行差别式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培养在校大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正确的法治思维,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完整且合理的法律意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是高校两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性思维和程序正当性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意识观念。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应当进行合理的法律课程设计和安排,以适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99-300
强化规则意识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公民群体,应该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力军。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还没有树立起较高的规则意识,而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又无法满足于当前规则意识教育的需要。本文通过将心理咨询方法中的团体辅导理念运用到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中,提倡通过参与、思考、交流和体验的方式,让大学生达到对规则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断提升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传递法治教育重要载体,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为此,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及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国家法治政策、加强校园环境的宣传力度、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等方法,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郭勤英 《河南农业》2016,(33):47-48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均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快慢程度。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主要从大学生目前主流法治意识、大学生对现行法治的认同和信任、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主要表现、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归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郭勤英 《河南农业》2016,(30):43-44
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依法治国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大学教师法治教学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良好的法律素质和较高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条件,较高正能量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接班人的培育环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国家建设接班人的大学生,目前普遍缺乏法律知识,自我法治意识薄弱。所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爱法的良好品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我们对贵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民主法治价值观进行调研.了解到在校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已觉醒、民主法治价值取向矛盾化、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民主法治的信仰尚未形成三种现状.本文分析导致现状的原因,进而从深化高校民主法治教育、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三个层面提出对策,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民主法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其法治思维水平直接影响法治中国未来发展水平。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湖州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有一定基础,但在法治思维认知、法治实践和法治思维培养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课题组从高校、家庭、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探索培养在湖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法治精神的塑造、法治信仰的确立,将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强,与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需求也没有很好的契合。对当前的高校法治教育问题和大学生法治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对于进行增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机制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感,既是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家认同感的现实需求,更是精准开展法治教育的实践要求。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面临大学生对法治文化的认知模糊、法治意识较为薄弱、法治思维有待巩固完善、法治信仰尚需更加坚定等四方面困境。对此,高校应聚焦课程主渠道、重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拓展法治文化育人空间、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深化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农业院校375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是比较强的,大多数学生对父母、师生、国家社会的帮助心存感激,但也有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念存在偏差。调查还发现感恩意识的强弱与大学生的本身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性别和地域上存在着差异,高校的感恩教育可以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观念的转变,当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培育大学生怎样的创业意识、增强哪些创业能力,提供何种支持路径等问题已客观的摆在面前。2013年,吉林省提出"高教强省",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方面必然要取得长足进步,因此我们就针对目前吉林省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展了一些创业意识、能力及支持路径方面的初步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吉林省大学生更好的开展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是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主题之一。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涵盖了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当前我国大学生阶层主体意识淡薄、法治意识不强、责任意识薄弱、公民行为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历史和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及传统学校教育的缺陷。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着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并改进学生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少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应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在工作中依法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生成需要以法治文化为其提供基础。科学精神、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宪政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是中外法治文化共同具有的特征。但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的当代中国法治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个性,这是由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条件等决定的。因此,分析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相比西方法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以探求培植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路径,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大学生的教育改革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渐攀升,这直接导致在高校的毕业季,出现了不就业的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产生具有诸多原因,其中,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意识选择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大学生的就业现象进行分析和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利用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优势,建设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