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青年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开创高校体育的新局面,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学校也越来越注重体育教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项目,近几年来,我国体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激励着更多的高校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随着普通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旨在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注重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免疫力,还可以进而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强、勇敢、拼搏精神。通过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与基本道德素质。本文将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学校体育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高等院校中学生社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被称作是学校体育的第二个课堂。大学体育社团是大学体育在学校领域的延伸,它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形式,巩固了高校体育教学成果、促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本文就高校体育社团和高校体育之间的关系做出研究,分析二者间的联系、相互促进作用,对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对策和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房华 《吉林农业》2013,(3):312-313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对高校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专业领域的确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有其自身非常突出的优势,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健身健美课程能够有效地强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魄,还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竞技精神,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体育健身课程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融合具备可行性。然而由于健身健美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引入属于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次巨大尝试,相关工作的开展"无据可循",这就导致融合工作效果不佳的现状。为了充分发挥健身健美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优势,广大教育者应深入研究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健身健美课程的开展策略,以保证健美健身课程作用发挥、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体育教育发展而来的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培养受教育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体现体育教育的长期效益是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学习起到良好地实践验证和成果巩固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分析了大学体育教育和开展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同时论述了体育功能及在大学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如何开展好高校体育活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智杰 《现代农业》2010,(12):169-17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体育社团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与明确了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满足了校园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促进系与系之间的交流,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不但可以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为学院选拔出体育人才,更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终身健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信息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信息意识在学生信息素质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高校学生信息意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意识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高校信息意识教育平台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