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 ℃积温1 000~1 200 ℃,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h;牧草在返青后6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快。返青后112 d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在返青到抽穗期、枯黄期为正效应,其中,拔节到抽穗期、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除籽实成熟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间对牧草产量形成影响在返青到分蘖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间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2.
高山草甸草地牧草产量及其营养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山草甸草地是青海省主要冬春放牧地,占冬春草地总面积的47.96%。对所测高山草甸草地实行全年封育,每月测定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物质。测定结果表明:①牧草产量以8月份最高,96.82g/m^2,翌年5月最低,22.25g/m^2,全年呈单峰型,牧草营养物质总产量亦是如此规律,牧草粗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含量随牧草生长期的推移呈负相关(r=-0.895);②冬春季节牧草经长时间的日晒、风吹,自然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3.
4.
亚高山草甸6种主要牧草营养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了亚高山草甸的苔草、狼针草、羊茅、细茎鸢尾、裂叶蒿、蓝花棘豆6种牧草在各个生育期的粗脂肪、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钙、磷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牧草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动态与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粗蛋白质和磷随生育期逐渐减少;ADF和钙含量随着生育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不同退化程度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的植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以川西北高原处于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草甸与亚高山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换法和样方法对其退化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揭示两者退化过程中植被特征变化的相似性与相异性。结果表明,放牧干扰下的高山草甸草地物种丰富度变化,无明显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呈高-低-高趋势,与亚高山草甸(低-高-低)相反,高山草甸退化演替上草地丰富度值变化范围为9.56~15.00种/m2(轻度退化最低约10种/m2),亚高山草甸为11.80~25.08种/m2(轻度退化最高约25种/m2)。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 Wiener Index)与均匀度指数(Pielou Index)的变化均显著高于高山草甸。盖度和高度在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上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下降,但亚高山草甸重度退化草地盖度(88.50%)则增高。高山草甸有毒有害植物地上现存量占群落地上现存量的比例变化呈上升趋势,但未达极显著(P>0.01)水平;亚高山草甸无明显退化比例较小,仅为0.37%,与轻度退化(16.86%)、中度退化(14.80%)、重度退化(8.33%)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相结合的方法,对东灵山亚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将该草甸分为7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高度、坡度和垃圾数的梯度变化,表明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和旅游干扰是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CCA排序结果与DCA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植物化学成分与植物类群以及所处生境关系密切。对小五台亚高山草甸植物中的12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优势植物中,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K/Ca值较高,而Ca/P值则明显低于杂类草植物,豆科植物K/Ca、K/P、Ca/P、S/P 4项指标都明显低于其他植物,由于草甸主要优势植物的Ca/P值偏高,在作为牧草利用时可考虑P的补饲;2)依据植物的9种元素含量特征对优势植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分类,可较好区分出不同的植物类群;3)方差分析显示阳坡环境的群落植物中P、K含量偏低,阴坡则相反,而放牧干扰环境中,植物群落金属元素含量高;4)草甸植物的Al、Fe、Cu含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则显示大量元素含量高的植物多分布于阴坡生境,重金属含量高的植物主要分布于土壤水分高而土壤养分状况不佳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9.
10.
不同施氮量对高山草甸草地牧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山草甸草地施氮50kg/hm^2和80kg/hm^2的试验结果:产草量提高110.2%和172.27%,粗蛋白质产量提高126.39%和196.10%,但施氮对牧草其它营养成份无明显影响。实施本项技术措施后,能提高高山草甸冬春牧地的载畜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分别于2013年7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马场人工割草地进行刈割,并进行了产草量测定和牧草品质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时期对建植第3年和第7年割草地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无明显影响;8月上中旬刈割牧草的粗蛋白(CP)含量与7月上中旬刈割牧草相比显著降低(P〈0.05);刈割牧草中。豆科牧草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8月上中旬刈割牧草的叶茎比显著降低(P〈0.01);在8月上中旬刈割的牧草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由试验可知,昭苏马场的合理割草时间以7月上中旬为宜,此时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甘南合作、玛曲农业气象观测站禾本科牧草观测资料及同期的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合作、玛曲亚高山草甸禾本科牧草黄枯的影响。分析发现,合作、玛曲牧草黄枯期均有提前的趋势,提前趋势分别为每10年5.5和2.0 d,特别是1994年后,合作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甘南高原牧草黄枯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5 ℃终日是影响甘南高原牧草黄枯的主要因子,合作日平均气温5 ℃终日有提前的趋势;同时影响合作牧草黄枯期提前的气象因子还有夏季降水量的减少,而与玛曲牧草黄枯期提前有关的气象因子则与9月份气温升高、初秋降水量减少和9月份日照时数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秦内径亚高山草甸30种草本植物的碳、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秦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亚高山草甸30种草本植物为对象,研究了碳、氮在亚高山草甸植物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碳、氮在植物组织中总的分布趋势为叶>茎>根,碳/氮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为茎>根>叶,方差分析显示碳、氮及碳/氮在植物根、茎、叶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在单个植物的根、茎、叶中,碳、氮及碳/氮的分布具有种的特异性.在以其光合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4个聚类组群中,碳、氮及碳/氮在每个组群根、茎、叶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15.
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形成过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形成过程与生物量的积累过程和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一样,可用逻辑斯谛生长函数来描述。随着季节的进程,依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表现为有缓慢积累-快速增加-相对稳定-折损减少等4个阶段。对气象因子影响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地区降水量可基本满足牧草生长发育的需求,而温度因子则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其气象因子影响程度大小的序次为:1月平均气温>5-8月平均气温>5-8月日照时数>5-8月水热综合配合(降水量与气 温的比值)>5-8月降水量>上年度末9-11月的降水量。在分辨系数取0.5的条件下,以上各因子所对应的关联度排列为:0.835>0.791>0.771>0.754>0.743>0.638。将上述各气象因子进行主成分处理后,建立评估或预报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模拟模型方程:GW=a+aj覺j。其拟合及试报效果很好,可作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评估或预测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试验中,放牧绵羊对草地的实际利用率(采食率)各为40%、60%、70%、80%左右以及适时刈割这五种处理方法,对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混播草地不同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全年产量和植物组分动态等均产生了明显的处理效应。试验期内(1987~1989年),连续刈割条件下,草群中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草比例逐年下降,而红三叶草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偏高的放牧强度(实际利用率为70%左右)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相对稳定,豆、禾比率保持在1:2左右;放牧本身有降低红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的作用,各放牧处理中红三叶比例仅达10%左右。在实际放牧强度为40%~70%的范围内,草地牧草产量较高(各年份情况相似),其中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草地产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明显降低了草地牧草产量,并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年度间变化。本试验中,割草处理产生的综合效应与过度放牧强度类似。不同放牧强度对春、夏、秋各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都产生了极显著处理效应,春、秋二季,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夏季以割草处理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下,春、夏、秋季测得的牧草地上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适牧处理。本试验为当地选出的适宜放牧强度是实际利用率为60%左右,相应的牧后地上牧草剩余量约为900公斤干物质/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工作的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回顾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自 1987年成立以来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工作的进展。到2 0 0 1年底已召开牧草品种审定会议 15次。通过审定登记的牧草、饲料作物、绿肥作物、水土保持植物和草坪草品种共 2 32个。其中育成新品种 93个 ,地方品种 39个 ,引进国外品种 6 2个 ,野生栽培品种 38个 ,包括禾本科牧草 5 2个种 118个品种 ,豆科牧草 34个种 92个品种 ,其他科包括苋科、藜科、菊科、蓼科、葫芦科和大戟科的 14个种 2 2个品种。文章介绍了牧草品种审定登记的标准 ,并对当前牧草品种审定工作中存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两种荒漠土壤和牧草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砾石和沙质2种不同的荒漠土壤和牧草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砾石荒漠土壤和牧草中Fe,Co,Mo含量极显著高于沙持荒漠(P〈0.01),牧草Cu:Mo仅为1.3:1,沙质荒漠牧草Ca含量过高,P含量偏低,导致牧草中Ca:P高达50;1,同时发现,2种荒漠牧草中Se,Mn,Zn含量均低于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其原因可能与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偏低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