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由于无花果喜温不耐寒,在甘肃定西寒旱地区以日光温室设施栽培来弥补寒旱地区自然条件的不足,使无花果树不但可以正常生长,还可以使其果实提前成熟,延长果实采收期。本文从选地建棚、选栽耐寒品种、定植前土壤消毒和改良、苗木选购、适时定植、整形修剪、大棚内温湿度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与贮藏等方面阐述了甘肃定西寒旱地区无花果设施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庄浪11是庄浪县农技中心于1979年以辐系5作母本,洛夫林13作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平凉地区区试析合平均产量3325.0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4号增产8.58%,居10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该品种成株期对条锈免疫,抗寒,抗旱,抗倒伏,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六盘山以西的宁夏隆德,泾源,西吉县,以及我省陇东地区的庄浪,静宁县,天水地区的秦安,张家川县等高寒阴湿区,干旱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庄浪10是庄浪县农技中心以庄浪5号作母本、78平3作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平凉地区3a区试折合平均产量3688.5kg/hm^2,较对照品种平凉38增产12.8%,总评居13个参试品种(系)第2位。该品种株高95.3cm左右,穗纺缍形、顶芒、白壳,籽粒红色、半角质,千粒重39.4g左右。抗寒、抗旱、抗倒伏,高抗条锈,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育期285d左右,属强冬性中熟品种,可在陇东旱塬区、六盘山以西高寒阴湿区及干旱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5.
6.
张琰 《甘肃农业》2023,(7):21-24
寒旱地区农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寒旱地区的特点,合理利用科学、高效的农业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助力特色农业发展。本文以甘肃为例,从寒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寒旱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结合甘肃实际情况,提出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是陇东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占粮田面积的60%~70%左右,其中大部分栽培于旱塬地区.每年因倒伏而减产2~4成上下,遇到雨水多的年份,倒伏更加普遍而严重,造成大幅度减产,给群众生活带来困难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9.
陇东地区地貌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灾害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控制并减轻灾害。必须推广科学的农业防灾技术。增加农业防灾投入。建立、健全各种减史法规。严防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发展生态农业、改变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陇东地区冬小麦越冬死苗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的防御措施是 :蓄水保墒 ,精细整地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 ;合理施肥 ,确保播种质量 ;大力推广地膜小麦和小麦沟播种植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西农8727’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比分析3种栽培方式(穴播、沟播、条播)下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穴播栽培条件下小麦叶片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Pn)在其各生育时期均大于沟播和条播栽培;穴播栽培可促进小麦灌浆期灌浆速率、缩短灌浆历程,且灌浆速率在花后20d达到最大,最大灌浆速率穴播比条播和沟播分别高13.9%、42.6%;各生育时期平均单株地上、地下部分干质量穴播均大于沟播和条播。产量表现为穴播沟播条播,穴播和沟播分别比条播增产7.77%、4.55%,但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穴播栽培会对冬小麦的生理特性产生积极影响并增加产量,但在水热资源较好的关中地区对冬小麦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在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长沟村进行了旱作区保护性耕作冬小麦田休闲期化学除草试验.结果表明,74.7%农民乐水溶性粒剂2250、1500 g/hm2,10%草甘膦水剂18000、12000 mL/hm2药后14 d的校正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97.5%、99.0%以上,且持效期长,可用于多年生杂草防除;20%百草枯水剂900、...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陇东旱塬冬小麦周年覆膜栽培技术及其增产效果。该技术1999-2001年在镇原县示范种植453.30hm^2,平均产量达到3652.2kg/hm^2,较冬小麦秋覆膜栽培增产20.9%,增收694.3元/hm^2,较露地条播冬小麦增产69.5%,增收1647.4元/hm^2.该技术适宜的陇东旱塬及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适合旱地和水地的小麦栽培模式,试验选用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P)和当地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79’(X)与‘小偃22’(Y),研究农民习惯栽培模式(C)、节本高效栽培模式(J)和三省一高栽培模式(S)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下花后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栽培模式C与栽培模式J相比,增加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和转运贡献率均有所降低。栽培模式C下各品种均于灌浆后期30d左右出现灌浆"小高峰",且3种栽培模式下‘普冰151’均在花后30d出现灌浆"小高峰",这些是其分别获得较高千粒质量的重要原因。栽培模式S下‘普冰151’能够获得较高的产投比、物质净产比值和活劳动净产比值。相较于栽培模式C,栽培模式J下各品种的产量虽有小幅度降低,但其活劳动净产比值却得到提升。在旱地针对‘普冰151’采用栽培模式S,水地采用栽培模式J,能够使小麦生产达到省水、省药、省工、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陇东旱地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小麦是甘肃省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由于种植效益低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由1985年的148.65万hm2缩小到2009年的91.33万hm2。地膜小麦在甘肃省已推广20 a,由于生产中难以解决播种穴与幼苗错位、人工放苗费时费工、地膜只能种植一茬等问题,导致多年未能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旱寒区不同种植密度下冬油菜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群体干物质积累呈现Logistic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群体干物质积累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影响冬油菜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并最终影响产量。种植密度为30×104~60×104株/hm2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油菜的光合生理指标提高,进而增加油菜产量,但种植密度高于60×104株/hm2时,随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造成小麦区域划分明显;小麦栽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所有环境条件尽可能适宜,以充分挖掘作物遗传潜力。论述了小麦栽培的特点,指出了不同冬麦区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生产中制定对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保证粮食的稳产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7年观测的冬小麦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每穗籽粒数、每穗籽粒重、单株成穗数和不孕小穗率.每穗籽粒数主要由拔节至孕穗期的积温决定(r=0.5125);每穗籽粒重的高低主要由灌浆速度(r=0.6486)、乳熟期叶面积指数(r=o.4587)及乳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r-O.6685)决定;单株成穗数与越冬至返青期的降水量(r-0.5031)、越冬开始期的分蘖数(r=0.6315)、大蘖数(r=O.5856)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与三叶期的总株数呈负相关(r=-O.6421);不孕小穗率只与开花至乳熟期的日照时数呈较高的负相关(r-=-0.8638).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平凉市冬小麦生产现状、主要制约因素及生产潜势分析 ,提出该区冬小麦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加强高产优质多抗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保护耕地、稳定面积 ,主攻品种 ,优化布局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投资环境 ;完善小麦生产的优惠政策 ,扶持优质小麦生产 ;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生产条件 ;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应用高新技术 ,增加小麦科技含量 ;农科教结合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 ;加强小麦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使信息资源转化为效益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对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和有关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发现冷型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重要性状表现出较暖型小麦为优的特点 ,表明了冷型小麦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将为小麦产量的提高和保持产量的相对稳定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