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肉桃不同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野鸡红’ב银河’、‘夏乙女’ב半斤桃’、‘野鸡红’ב00-20-42’(‘霞光’בNF’)、‘瑞光18号’ב北京一线红’、‘霞脆’ב北京一线红’5个杂交组合F1代为材料,分析不同组合后代果实成熟期、果肉颜色分离情况,并对‘夏乙女’ב半斤桃’组合后代果实形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花色苷含量、糖与酸组分等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红肉性状在所有试验组合中均呈显性,后代群体红肉桃单株与白肉桃单株比例接近1: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规律;早期成熟的单株果肉颜色以红色居多,白肉桃单株成熟期相对较晚,并存在明显的超亲现象。‘夏乙女’ב半斤桃’后代果形更多遗传了父本的卵圆性状;白肉桃单株花色苷平均值为0.008 1 mg·g~(-1),远低于红肉桃单株的0.068 7 mg·g~(-1);后代单株果实以甜风味为主,其中红肉桃单株甜风味占54.55%,白肉桃单株达84.3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白肉桃单株平均值为10.93%,高于红肉桃单株的9.68%,糖组分中以蔗糖含量最高,白肉桃单株平均值为43.069 g·L~(-1),红肉桃单株平均值为40.087 g·L~(-1);山梨醇含量最低,白肉桃单株平均值为5.322 g·L~(-1),高于红肉桃的3.515 g·L~(-1),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差异不大;可滴定酸含量白肉桃单株平均值为0.207%,低于红肉桃的0.356%;酸组分中,白肉桃和红肉桃单株均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289 g·L~(-1)和3.009 g·L~(-1),柠檬酸含量最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可滴定酸最大,蔗糖组合传递力、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最高;花色苷在后代单株中组合传递力最低,仅为23.519%,中亲优势、超亲优势为负值。【结论】红肉性状在所有试验组合中均呈显性,成熟期存在明显的超亲现象。早期成熟单株果肉颜色以红色为主,后期成熟单株果肉为白色。‘夏乙女’ב半斤桃’组合F1代群体花色苷在后代单株中组合传递力低,后代果实风味以甜为主,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后代组合传递力和超亲优势明显,有助于后代果实甜风味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枇杷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其果肉细胞质体的发育与果肉颜色变化的关系。【方法】以不同颜色的枇杷品种‘黄金块’(橙红)、‘解放钟’(黄色)、‘白玉’(白色)不同发育阶段的果肉为试材,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果肉细胞质体的大小,颜色和超微结构。【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发现‘黄金块’、‘解放钟’果肉细胞中的质体由叶绿体转变为有色体,而‘白玉’的果肉中没有形成相应的有色体。此外,在对质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时,发现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黄金块’、‘解放钟’果肉细胞质体中的质体小球逐渐发育,到成熟期有大量的质体小球出现;而‘白玉’果肉细胞质体在成熟过程中没有大量的质体小球出现。【结论】‘黄金块’、‘解放钟’、‘白玉’果肉的不同颜色可能与有色体的形成有关,而质体小球的发育影响有色体的的形成,最终表现为果肉颜色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红地球’葡萄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红地球’为母本的8个杂交组合的384个F_1植株为试材,测定其果皮颜色、果肉香味、质地、果粒质量及种子发育状况等,并进行遗传倾向分析。【结果】红地球与白色和红色品种的杂交组合均出现了白色单株,白色∶红色比为51∶141(白色包括绿色、黄绿色、绿黄色、黄色;红色包括:微红、粉红、红、暗红、紫红、红紫);与香味品种(系)杂交的组合中出现了少量香味单株;与脆肉型或软肉型杂交,组合表现连续分布,软肉型:中等型:脆肉型比约为5.3∶6.0∶1.0;各组合F_1代的平均粒质量大多低于或接近亲中值;与有核品种(系)杂交的组合中出现了无核后代,而在有些与无核品种杂交的组合中却未出现无核后代。【结论】‘红地球’可能携带有微效或隐性香味基因,与香味品种(系)杂交时,表现少量表达;红色性状在F_1表现分离;脆肉和果粒质量性状呈减弱趋势,但也有获得大果粒的可能;无核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授粉时未做去雄处理的‘满天红’ב红香酥’组合进行杂种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排除非双亲杂种单株,为利用该组合进行连锁分析奠定基础。【方法】用9对从转录组数据开发的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genic-SSR引物和1对自交不亲和基因检测引物对‘满天红’ב红香酥’组合所有单株进行杂种鉴定、标记偏分离分析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348个杂交单株中,有339株同时拥有母本和父本来源的特征片段,真正为‘满天红’和‘红香酥’的杂种,其余9株在部分位点未见父本条带,排除为双亲杂种的可能。卡方检验发现6个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4个出现偏分离现象。双亲和339个真正杂种后代经遗传聚类分析分为3组:一组包含77个后代,与‘满天红’聚在一起;另一组包含183个后代,与‘红香酥’聚到一起。另有79个后代,单独聚在一起。【结论】利用Genic-SSR分析成功地对‘满天红’ב红香酥’组合梨杂种后代进行了鉴定,表明外来花粉污染是造成杂交群体中非双亲杂种污染的主要原因,产生自交后代污染的概率较低,聚类分析表明S-RNAse和部分SSR位点在该杂交群体中发生偏分离,半数以上的单株与父本‘红香酥’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5.
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的RAPD标记向SCAR标记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连锁的899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一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利用引物对BFP15/60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SCU03-900。该标记仅在果肉为白肉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中出现,与白肉/黄肉性状的连锁距离为21cM,且扩增稳定,为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瓜果肉颜色和β-胡萝卜素含量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分析。【方法】以白色果肉西瓜品系PI186490和红色果肉西瓜品系LSW-177为亲本获得包含359个单株的F2代群体,对成熟西瓜果实果肉颜色、β-胡萝卜素含量等性状进行调查,同时以高通量测序为基础开发195个CAPS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结果】该群体果肉颜色(黄色、红色、白色)的分离比例符合9∶3∶4的隐性上位遗传模型。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1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2 029.8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46 c M。共获得与果肉颜色、β-胡萝卜素含量、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形指数、边缘果肉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位点24个,可解释1.39%~70.29%的表型变异。其中,与果肉颜色相关的主效位点2个,位于4号和6号连锁群上;与果形指数相关的主效QTL位点1个,位于3号连锁群上;β-胡萝卜素含量、果实长度、果实宽度、边缘果肉硬度4个性状均找到贡献率大于10%的位点。【结论】用CAPS标记构建西瓜遗传连锁图谱,获得与西瓜果肉颜色、β-胡萝卜素含量等性状相关的QTL位点24个,为进一步开展西瓜果实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具有胞质雄性不育特性的‘华柚2号’为母本与有核柚品种有性杂交,以期转移其不育胞质进而实现二倍体水平的无核柚改良。【方法】以‘华柚2号’为母本‘,沙田柚’和‘鸡尾’葡萄柚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并对其子代遗传来源和单/多胚性早期鉴定。【结果】分别从‘沙田柚’和‘鸡尾’葡萄柚为父本的杂交组合获得实生苗1 018和687株;用3对多态性SSR标记对实生苗的遗传鉴定表明均为父母本有性后代。以单/多胚性分子标记进行的早期胚性鉴定表明‘,沙田柚’为父本的有性后代均为单胚性;而‘鸡尾’葡萄柚为父本的后代,单胚与多胚性比例为2.86∶1。【结论】以‘华柚2号’为母本创制的有性后代为无核柚改良以及柑橘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定位和克隆奠定了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钟  黄建  殷晓  李新岗  刘廷俊 《果树学报》2015,(1):57-62,173
【目的】研究枣树自然授粉杂交后代的果实性状变异。【方法】在宁夏贺兰县暖泉农场建立‘临猗梨枣’园,按照父母本配置比例为10∶1,在枣园中部选择20株‘梨枣’(♂)嫁接‘冬枣’(♀),自然授粉杂交,收集冬枣种子播种获得F1代;从中优选64株引种到试验大棚内,观察其果实性状,并用10个SSR位点进行杂交后代鉴别。【结果】贺兰县自然授粉‘冬枣’的含仁率为85.0%,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鉴别‘冬枣’ב梨枣’的杂交后代57个,未发现‘冬枣’自交后代;56.9%的后代果实形状多为圆形、扁圆形,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为趋低亲变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趋高亲变异,最终优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结论】母本含仁率和自交不亲和是枣树杂交育种的基础,自然授粉杂交后代鉴别是枣树杂交育种的关键;有性杂交能够产生后代果实性状的广泛分离,并实现父母本性状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是进行猕猴桃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前提。通过筛选InDel引物对软枣猕猴桃2个杂交后代群体进行InDel标记研究,以鉴定杂种后代的真实性。【方法】采用高通量磁珠法提取软枣猕猴桃‘永丰1号’(♀)、‘RB-3’(♀)、‘11-17’(♂)、‘魁绿雄’(♂)亲本基因组DNA,以及‘RB-3’ב魁绿雄’子代175株和‘永丰1号’ב11-17’子代531株的基因组DNA;根据重测序数据设计InDel引物,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4个亲本中进行多态性验证,选择扩增带型清晰、稳定以及在父本中出现特异性条带的引物用于杂种子代鉴定,根据所选引物中InDel片段长度选择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RB-3’ב魁绿雄’和‘永丰1号’ב11-17’2个杂交F1代群体进行真实性鉴定。【结果】在‘RB-3’ב魁绿雄’的杂交组合中,共筛选出4对引物,作为杂种鉴定的标记,鉴定杂交后代的真杂种比率为92.00%。在‘永丰1号’ב11-17’杂交组合中,同样筛选到4对,杂交后代的真杂种比率为99.24%。【结论】InDel标记可有效地对猕猴桃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真杂种的鉴定为后续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早钟6号'(黄肉)和‘白玉'(白肉)两类批把为材料,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果实果皮和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对15个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随着果实发育成熟,β-胡萝卜素含量在黄肉‘早钟6号'果皮和果肉中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68.53和11.92μg·g~(-1)FW;在白肉的‘白玉'果皮中也呈增加趋势,到成熟期最高,为38.89μg·g~(-1)FW,但果肉中略有下降,从最初的0.47μg·g~(-1)FW降低至0.29μg·g~(-1)FW。两个品种果皮和果肉的β-隐黄质含量表现为持续增加,均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叶黄质含量在‘早钟6号'果皮中表现为下降,在果肉中则持续上升;在‘白玉'果皮中表现为先降后升,在果肉中变化不大,维持较低水平。‘早钟6号'进入转色期后,与‘白玉'相比,在果皮中的PSY和CYCB表达量较高,而在果肉中CYCB和BCH的表达量较高,提示批把不同发育阶段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主要受PSY、CYCB、BCH基因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11.
‘奥迪亚’葡萄杂交后代胚挽救及无核性状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影响杂交后代胚挽救萌发率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无核性状进行早期鉴定,【方法】以无核、抗病葡萄品种‘奥迪亚’为母本,‘玫瑰香’、‘摩尔多瓦’和‘红地球’3个主栽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L9(33)正交试验,建立简单高效的胚挽救体系,并用分子标记对杂交苗无核性状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影响胚挽救萌发率的最关键因素为接种时期,其次为培养基种类和NAA浓度;以‘奥迪亚’为母本的杂交胚其适宜接种程序为授粉后49~56 d剥取胚珠,接种在B5或NN69培养基上充分发育70 d,再转入1/2 B5培养基上萌芽,‘奥迪亚’ב摩尔多瓦’杂交胚通过此程序萌发率达到了50.48%;经分子标记鉴定,各组合后代的无核株系均超过50%。【结论】利用胚挽救方法以‘奥迪亚’为杂交母本可高效创新葡萄无核种质。  相似文献   

12.
栽培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按照果肉颜色的不同,桃主要分为白肉桃、黄肉桃、红肉桃三种。本文概述了白肉桃、黄肉桃和红肉桃的色素组成,桃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关色素含量的变化;并对桃果肉颜色性状的分子标记与遗传定位以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野生与栽培甜瓜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甜瓜‘LCW-01’为父本,栽培甜瓜‘X09-18’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其杂交后代分枝数、坐果率、单瓜重等20个主要性状的表现,采用ADM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交一代基本倾向于亲本遗传,瓜长、单瓜重和肉厚等性状有很大改良空间;正反交F1结果不同,说明存在母体效应。瓜瓤颜色和果肉苦味有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分别受1对和2对显性基因控制,白色对橘色为显性,苦对不苦为显性;果肉颜色和果肉酸味为受多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分枝数等其余性状为数量性状,不同性状遗传方差分量和遗传力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杏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其在正、反交后代中的遗传差异,为杏育种过程中的父母本选配以及后代性状表现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组合的单果质量、果面盖色、果实形状、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进行了调查,每株杂交后代调查10个果实。【结果】正、反交后代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与果实纵、横、侧径)均有偏小的遗传倾向;果面盖色属于质量性状,有彩色相对于无色为显性;果实形状(果实外观形状、纵径/横径、侧径/横径)果实形状表现为趋圆的遗传倾向;正、反交后代果肉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偏低遗传的倾向;果实风味表现为偏酸的遗传倾向。【结论】‘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后代单果质量、纵、横、侧径多为累加效应形成,且正、反交组合果实累加效应相似,均完全解体;两组合可溶性固形物虽然存在加性效应数量性状的解体,但在子代中由于新的累加效应形成,后代出现超高亲株系。  相似文献   

15.
桃果肉颜色、果皮茸毛和花粉育性性状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91-42-51 ×瑞光2号的杂交后代共48个单株为试材, 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 , 对桃果实的有毛/无毛、白肉/黄肉以及无花粉/有花粉3 个性状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研究获得SSR 标记UDP96-018 (300 bp) 与有毛性状连锁, 遗传距离4.5 cM, SSR标记UDP98-407 (680 bp) 与白肉性状连锁, 遗传距离为2.2 cM; 根据拟南芥雄性不育序列标记设计的引物扩增出的两个片段NNJ-I (600 bp ) 和NNJ-I (900 bp) 与桃无花粉性状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cM。这些标记的获得为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杨梅一般为雌雄异株,风媒传粉。现有栽培品种都来源于优良雌株的无性系。为探索杨梅栽培品种间杂交育种的技术途径。【方法】以著名的杨梅品种‘荸荠’为母本,‘东魁’雌株上偶尔出现的雄花为父本,这2个品种在遗传和果实表型上差异较大,通过人工套袋授粉获得杂交实生苗。然后用8个在父母本上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进行杂种鉴定。【结果】成功获得杂交实生苗117株,经过SSR分子鉴定,其中83个同时拥有父母本来源的特征片段,为真杂种,其余34株的母本为‘荸荠’,父本混杂。根据共显性SSR标记在F1代中的分离类型,对8个标记同一位点上不同等位基因的分离比例进行χ2检验,发现6个SSR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2个出现偏分离现象。双亲和83个真正杂种后代的遗传聚类分析可分为2组:一组包含39个后代,与‘东魁’聚在一起;另一组包含44个后代,与‘荸荠’聚到一起。【结论】应用杨梅雌性栽培品种偶尔出现的雄花粉可以实现栽培品种间的杂交育种,SSR标记可以有效鉴别真杂种。获得的杂交群体可用于构建杨梅连锁图谱,对现代杨梅分子遗传学研究和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桃果肉颜色是与果品加工密切相关的一种重要经济性状。以桃栽培种瑞光19(白肉)×Summergrand(黄肉)杂交的104株F1后代分离群体为试材,对桃白肉/黄肉的SSR分子标记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筛选的135对引物中有4对引物,CPDCT024、pchgms3、CPPCT026和BPPCT011,在白肉和黄肉单株以及混合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分析性状与标记的连锁情况表明,CPDCT024与白/黄肉性状遗传距离最近,为7.8cM。试验构建了桃白/黄肉性状的连锁群,根据4个SSR标记与参考图谱T×E和P2175×GN比对,将控制白/黄肉性状的基因定位在参考图谱第1连锁群,对应于桃的第1条染色体。以CPDCT024和参考图谱上另一个与白/黄肉性状连锁距离较近的标记CPPCT026在20个白肉和黄肉品种上验证,CPDCT024检测的准确率为70%,优于CPPCT02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从中选出无核葡萄新单株,为今后无核葡萄新品系的选育提供新材料。【方法】以8个无核葡萄品种为母本,以抗寒抗病的中国野生葡萄等做父本,围绕无核抗性的育种目标设计9个杂交组合,对杂种进行胚珠培养,成苗后进行温室移栽炼苗,并对后代进行杂种鉴定和辅助选择,最后移栽至大田。【结果】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32个胚挽救株系,394株幼苗。利用无核基因探针GLSP1、分子标记SCF27和SCC8对杂种株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杂种株系中检测出无核特异性条带的分别为11、18、21个株系。其中有17个株系在SCF27和SCC8标记扩增下都出现了无核性状的特异性条带。综合3种标记对杂交子代株系的检测结果,有28个株系被初步确认为携带标记的无核株系。【结论】以‘火焰无核’‘爱神玫瑰’和‘无核白鸡心’为母本的组合成苗率相对较高,以‘底莱特’和‘红无籽露’为母本的组合具有较高的胚萌发率,较适宜做母本。在杂交育种时母本的选择起关键作用,父本对胚挽救的效果也会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早佳8号’是从‘早钟6号’与‘佳伶’(‘Javierin’)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早熟白肉枇杷新品种。树势较旺盛,枝梢开张或略披垂。花朵较大,白色。果实梨形至长圆形,果皮黄白色,果肉白色,果实中等大小,平均单果质量36.53g;果肉较厚,肉质极细嫩,化渣,汁多,风味浓郁,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6%,总糖含量9.2%,还原糖含量8.1%,总酸含量0.23%,固酸比50︰1,品质优;种子少,可食率72.6%。在广州成熟期为3月上旬至4月中旬,挂果期较长。盛产期产量稳定在9.0t·hm-2。皱皮果少,裂果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酿酒葡萄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香宝馨(Chambourcin)和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以及它们的正反交后代为试材,对其果粒质量、大小等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和遗传倾向分析,并初筛选出表现优良的单株。【结果】正反交后代果实性状变异较为广泛;单粒质量、果粒横纵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度以及种子数在正反交后代中的遗传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单粒质量、果粒横纵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度以及种子数的平均值均小于亲本中亲值,表现出趋小的遗传倾向;单粒质量、果粒横径、种子数都整体表现出趋中偏低的遗传倾向,果粒纵径、果形指数表现出明显偏低遗传的倾向,果皮厚度表现出明显的趋中遗传倾向,果粒形状、果皮颜色、果皮涩味、果肉香味遗传倾向于亲本,果肉质地遗传倾向趋向于亲本赤霞珠,果肉颜色遗传倾向则趋向于亲本香宝馨。【结论】通过聚类分析结合田间观察初选出表现优良的杂交单株XC090、XC120、XC215、XC252、CX032、CX070、CX073、CX095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