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川半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川半夏的最佳采收时间。[方法]7月9日~11月6日每15 d采收一次,共设9个不同采收时期,测定各采收期川半夏块茎主要产量性状和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结果]各采收期的川半夏各产量性状及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存在差异,9月22日采收的川半夏单株总块茎数、大中块茎粒数最多,净产量、增殖率和折干率最高,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亦较高。[结论]川半夏最佳采收期为9月下旬。  相似文献   

2.
贵州中药材半夏GAP示范基地的最适采收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大方县半夏GAP示范基地不同采收期对商品用及留种用半夏产量、品质的影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半夏含量测定指标为依据,通过定时采收GAP示范基地的半夏,测定其产量和琥珀酸含量,以确定其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商品用半夏的最适采收期为8月下旬至白露(9月8日)前;留种用半夏的最适采收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花椒是涉县主要经济树种和退耕还林树种之一。当地群众习惯从立秋(8月8日)到9月上中旬采收.采收过早影响果品的产量和品质,采收过晚会造成裂果和果穗脱落。通过测定不同采摘期花椒的千粒重.确定花椒最佳采收期为8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4.
苦瓜作为一种瓜类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在邢台市桥东区大梁庄试验基点进行了苦瓜新品种引进试验,并示范推广了适于本市的小拱棚苦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使其采收期提前到6月上旬,持续采收到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比常规栽培的苦瓜始收期提前15~20d,采收期延长30~40d,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地膜多层覆盖对半夏出苗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小拱棚薄膜覆盖+地膜覆盖的处理比露地半夏出苗率增加33%,增产244.87kg/667m2,纯收入增加4 236.19元/667 m2;小拱棚薄膜覆盖的处理比露地半夏出苗率增加35%,增产146.32kg/667m2,纯收入增加3 830.63元/667 m2;地膜覆盖的处理比露地半夏出苗率增加38%,增产79.99kg/667m2,纯收入增加2 217.11元/667m2。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不同采收期黄芩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5种成分含量,确定采收期对宁夏六盘山冷凉地区黄芩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甲醇-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建立黄芩药材HPLC指纹图谱,指认并测定指纹图谱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含量。[结果]黄芩中黄芩苷与汉黄芩苷在9月20日以后采收的样品中含量较高,黄芩素、汉黄芩素与千层纸素A在7-8月份采收的样品中含量较高,指纹图谱共有峰总峰面积以9月20日采收的样品最大。[结论]宁夏六盘山冷凉地区,黄芩宜在9月20日左右采收,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不同采收时期黄芩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拱棚栽培半夏需水规律和干物质积累的研究,为半夏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以清水县主栽的山东济宁半夏为试验材料,对温室盆栽半夏设置高、中、低三种水分作为处理,每天称重,记录耗水量,研究半夏的需水规律;在不同生育阶段每处理随机取一盆半夏,测定半夏的根系、块茎、珠芽和叶片的鲜重和干重,研究半夏干物质积累。结果表明,小拱棚栽培半夏以中土壤水分处理为最优处理,其需水规律表现为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特点,即出苗初期RH55-70%,齐苗期、快速生长期、珠芽生根发芽期RH70-85%,灌浆期和成熟期RH55-70%为最佳土壤湿度,其需水临界期为珠芽生根发芽期;半夏块茎的干物质积累从播种至快速生长期持续减少,从珠芽生根发芽期至成熟期持续增加;珠芽的干物质积累从发芽后开始持续增加;根系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从生根发芽后至快速生长期持续增加,从珠芽生根发芽期至成熟期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采收期指标,在苍溪猕猴桃园区,分多个采收期,根据单果质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形指数、后熟时间、烂果率等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找出各项指标最佳阶段以确定最适采收期.研究不同采收期果实品型、品质及后熟等不同表现,分析海拔高度、品种熟性、栽培管理方式对采收期的影响,以确定最适采收期.苍溪地区海拔高度在600 m以下的园区在8月25日前后,600~800 m的园区在8月26日到9月1日,800 m及以上的园区在9月25日到10月10日,综合表现最佳,为苍溪红心猕猴桃最适采收期;红心猕猴桃较黄心猕猴桃采收期早40 d左右;同一品种低海拔园区早于高海拔,大棚内猕猴桃早于大棚外,大棚外猕猴桃又早于生态猕猴桃.各地可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发展不同品种和熟期猕猴桃,开发利用气候生态资源.采取大棚等措施改变园区局地小气候环境,可使猕猴桃提早10~20 d成熟采收,抢早进入市场;可以大力发展生态猕猴桃,满足健康养生等不同消费者需求.  相似文献   

9.
蕨菜适宜生长条件及种植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塑料大棚、小拱棚、露地栽培3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蕨菜生长环境条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蕨菜适宜的出芽气温和地温分别为13~14℃和11~12℃;适宜的出茎气温和地温分别为15~16℃和12~14℃;适宜的孢子形成气温和地温分别为26~27℃和20~22℃.塑料大棚促进蕨菜提前出芽、出茎,采收期较其他模式提前25~39 d,产量达20 800 kg/hm2,分别比小拱棚和露地增产25%和40%.  相似文献   

10.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验材料,对8个不同采收期(盛花后132、136、140、144、148、152、156和160 d,采收Ⅰ~Ⅷ期)猕猴桃果实在室温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猕猴桃采收后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固酸比、糖酸比和总黄酮含量逐渐升高,而果实中总酚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采收Ⅳ、Ⅴ、Ⅵ、Ⅶ和Ⅷ期采收期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7.00%以上,干物质含量在17.22%以上;采收Ⅳ期、Ⅴ期果实采收时具有较高的V_C含量,失重率低于其他采收期,出现腐烂的时间较晚。贮藏期间,采收Ⅳ期、Ⅴ期猕猴桃的干物质含量高于其他采收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在采后16 d后整体上高于其他采收期,V_C含量在采后28 d后仍高于其他采收期,总酚含量在采后12 d后均高于其他采收期,失重率和腐烂率则低于其他采收期。由此可见,"贵长"猕猴桃适宜采收期为采收Ⅳ~Ⅴ期(即盛花后144~148 d),此时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含量分别为7.0%~7.5%和17.22%~18.45%。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麻地膜覆盖对芦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5年生丰岛1号芦笋为试验材料,设小拱棚、麻地膜覆盖和不覆盖3种处理,考查不同处理的出笋时间,嫩茎产量、品质、营养物质含量和茎枯病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处理能促进芦笋提早采收8 d,与小拱棚处理一致;麻地膜覆盖增产效果不显著,不及小拱棚处理,尤其是前期产量较小拱棚处理低48.4%,且差异显著。麻地膜覆盖处理1级笋率、商品笋率、单支笋重均优于小拱棚和不覆盖处理,分别为55.0%、96.9%和38.0 g;麻地膜覆盖处理嫩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和黄酮含量均低于不覆盖处理,与小拱棚处理较接近,而木质素含量较其他处理低12.8%~17.4%;麻地膜覆盖处理的芦笋茎枯病病情指数和病株率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麻地膜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早芦笋采收期,提高芦笋品质,降低茎枯病。  相似文献   

12.
2016—2017年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了广蜜1号蜜本类型南瓜适应性试验,对其单瓜质量、产量和品质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蜜1号第1次采收露地生产2 a平均单瓜质量为4.35 kg,比对照蜜本南瓜增加27.9%;小拱棚生产2 a平均单瓜质量为4.7 kg,比对照增加36.2%。露地生产第1次采收2 a平均产量为39 315.7 kg/hm2,平均总产量(含未熟瓜)为54 374.2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55.6%和46.0%;小拱棚生产第1次采收2 a平均产量为36 856.5 kg/hm2,比对照增产46.8%。广蜜1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6年为5.8%~8.5%,2017年为11.3%~13.7%。综合结果表明,广蜜1号适宜在山西省晋中地区露地及小拱棚种植,试验结果可为蜜本类型南瓜在山西省晋中市及周边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一、核桃的采收核桃(胡桃)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总苞的皮色由深绿变为淡黄,部分总苞裂口,个别果实脱落,此时为采收适期.采收后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价值.同一品种,9月初采收的发芽率不到56%,而9月下旬采收的发芽率高达90%以上.据北京市农科院资料,以8月28日到9月19日,每推迟10天采收,产量可增加10%,出仁率增长18%,含油率提高36.3%.采收早的颜色深,呈深黄色.随着采收期推迟逐渐变为黄白色,鲜艳美观.核仁风味也随采收期推迟而提高.采收早的风味和甜味淡.采收晚的香味变浓,而且酥脆.  相似文献   

14.
首次在海拔1 470 m的喀斯特气候区引进秘鲁玛珈(Lepidium meyenii Walp.)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从2月18日至5月9日,设置5个不同采收期,比较其玛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对玛珈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采收期延长,产量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以4月19日采收的产量最高,为2 213.33 kg/hm2。在品质检测上,总生物碱含量在0.326%~0.415%,硒含量在31.85~36.17mg/kg,色氨酸含量在86.8~134.7 mg/100 g,均以4月19日采收的含量最高,2月18日采收的含量最低;锌含量在16.51~19.33 mg/kg,锰含量在9.58~10.12 mg/kg,均为3月30日采收的含量最高,5月9日采收的锌含量最低,2月18日采收的锰含量最低。试验结果为该生态区对玛珈进一步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豇豆与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豇豆从4月27日开始采收,到6月10日采收结束,历时45 d。单日最高产量为2 946.0 kg/hm~2,平均日产为913.3 kg/hm~2,豇豆产量达41 097.0 kg/hm~2。可以看出,采收期1~10 d豇豆产量13 993.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34%;采收期11~20 d豇豆产量14 098.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34%;采收期21~30 d豇豆产量5 728.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14%;采收期31~40 d豇豆累计产量5 800.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14%;采收期最后5 d豇豆产量1 476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4%。豇豆后作水稻干谷产量为7 402.5 kg/hm~2,豇豆与水稻轮作主产品实物量高达48 499.5 kg/hm~2,比常规双季稻年产量10 821 kg/hm~2增产37 678.5 kg/hm~2,主产品实物量增长率达348.2%。  相似文献   

16.
延迟采收对葡萄果实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探讨了延迟采收对多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延迟至10月1日,葡萄果实内总酚、花色苷、类黄酮含量比正常采收期(9月11日)分别提高29%、65%、70%,但单宁含量变化较小。采收期延迟至10月21日,果实内单宁含量达到最大,比正常采收提高了10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酚、花色苷、总类黄酮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宁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而,赤霞珠葡萄最佳采收期为10月1日至10日。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玉竹品系优劣及不同品系最佳采收期,以二年生长叶小玉竹、长叶大玉竹、圆叶小玉竹、圆叶大玉竹4个品系为供试材料,采用回流提取法对其不同采收期的多糖含量进行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长叶小玉竹最佳采收期为9月15日,多糖含量为6.61%;长叶大玉竹最佳采收期为9月15日,多糖含量为3.24%;圆叶小玉竹最佳采收期为8月31日,多糖含量为3.65%;圆叶大玉竹最佳采收期为9月15日,多糖含量为4.14%;最佳品系为长叶小玉竹。  相似文献   

18.
采收期对糯玉米郑黄糯2号品质和鲜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糯玉米品种郑黄糯2号的夏播适宜采收期,比较了5个不同采收期下郑黄糯2号的品质、酶活性及鲜穗产量。结果表明,采收期对郑黄糯2号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鲜穗产量影响较大。随采收期推迟,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含量增加,赖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鲜穗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授粉后24 d(即8月24日)采收鲜穗产量最高(15 492.36 kg/hm2)。兼顾品质、产量双重因素,郑黄糯2号最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24 d。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东台市大面积种植小拱棚草莓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产量有所提高,采收期也有所延迟,但随着生产的发展,果实畸形比率偏高的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外观品质,而且减少了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采收期对宁夏六盘山冷凉地区黄芩质量的影响,以甲醇-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建立黄芩药材HPLC指纹图谱,指认并测定指纹图谱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含量。结果表明,在9月20日以后采收的黄芩样品中黄芩苷与汉黄芩苷含量较高,且指纹图谱共有峰总峰面积最大。黄芩素、汉黄芩素与千层纸素A在7—8月采收的样品中含量较高。说明宁夏六盘山冷凉地区栽培的黄芩宜在9月20日左右采收,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不同采收时期黄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