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2.
3.
为选择高原1号大豆适宜的生长密度,发挥我省大豆的生产优势,试验通过三种不同的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以37.5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大豆产量最高,因此,我省大豆种植以37.5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5.
以洛薯8号为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相同施肥管理水平下的密度试验,探索洛薯8号获得最好经济效益的栽培密度.结果表明:群体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但个体转弱,导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协调,植株的抗病性、抗逆性变差;随着密度加大(45 000~90 000株/hm2),单株结薯个数由4.8个减少到3.6个,单株结薯质量由684.71 g减小到410.41 g,平均薯块质量由142.64 g减小到114.00 g,大薯率由75.26%减小到38.92%,商品率逐渐变差,由90.64%下降到63.54%;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栽植密度为45 000株/hm2时产量最低,为30 811.80 kg/hm2,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到峰值,为38 426.10 kg/hm2,随后产量逐渐降低.密度67 500株/hm2与密度为60 000、75 000、82 500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密度(45 000、52 500、90 000株/hm2)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得出洛薯8号在河南两季作区的适宜栽植密度为60 000~82 500株/hm2,最适宜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鲁黄1号不同密度的分析可知,在黄淮海夏大豆区域,只有适宜的密度使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和转换率,充分发挥鲁黄1号的增产潜力.单位面积鲁黄1号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来表达.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趋于降低(减少).鲁黄1号株型收敛,有效分枝3~4个.适宜密度为15万~21万株/hm2,最佳密度为18万株/hm2左右,产量3148.3 kg/hm2. 相似文献
7.
8.
9.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邯谷2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邯谷2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6个密度处理水平,分别为45万、60万、67.5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分析了邯谷2号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大,谷子的株高、生育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茎粗、穗长、穗粗、植株干重、成穗率、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谷子产量随密度水平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当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最大值5 720.67 kg·hm-2。通过曲线估计得到的二次曲线方程y =-0.6915x+98.194x+2 194.014能够有效模拟邯谷2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当x=71,即谷子密度为71万株·hm-2时,邯谷2号可获得理论产量最大值为5 679.94 kg·hm-2,与实测适宜密度基本一致。因此,邯谷2号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为60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而株高、穗位高呈增加趋势,倒伏比例加大,推荐紧凑大棒型品种安囤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9万、12万、15万和18万株/hm2)对饲用高粱品种‘TS-185’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用高粱分蘖数、主茎茎粗、主茎和分蘖的株高、茎秆鲜重、茎秆干重及籽粒蛋白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主茎株高和籽粒蛋白含量的变化在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当种植密度最大时,分蘖茎粗值最大,主茎和分蘖的穗长、主茎穗鲜重、千粒重、穗干重及茎秆粗蛋白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主茎穗鲜重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当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和12万株/hm2时,产量和品质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科技》2015,(24)
进行马铃薯栽培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7.5万~9.0万穴/hm2,植株长势、抗逆性表现好,产量高,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种植密度对油菜高产有重要影响。为确定油菜直播最优种植密度,提高油菜产量,促进油菜种植节本增效,于2021~2022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以“绵油328”为材料设油菜直播密度试验。共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1.0万株/667m2、1.5万株/667m2、2.0万株/667m2、2.5万株/667m2、3.0万株/667m2),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油菜相关性状均有影响,株高和有效分支高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株高最高和最低相差17.2cm,有效分支数最多为8.6个,最少为5.6个。主花序有效长度、有效分支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角果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花序有效长度最长为59cm,最短为48.6cm;有效分支数最多为8.6个,最少为5.6个。油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直播油菜栽培密度为2.5万株/667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177.2kg/667m2,较1.0万株/667m2增产9.32%。试验最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5号在种植密度4.2×104~6.0×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鲜果穗重逐渐下降,但每公顷产量逐渐增加;从生育期和穗部性状上分析,随着密度的增加,晶甜5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升高,但穗部性状变差,穗长逐渐缩短,穗粗变细,穗行数先增加后减少,秃尖长先变短后增长,行粒数和穗粒数逐渐减少。由此表明,南京地区秋季超甜玉米晶甜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棉花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施用不同配比氮磷钾肥的正交试验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无论是对其生物学性状还是对其单株产量和公顷产量,氮都是主要影响因子,影响的效果氮〉钾〉磷,氮肥可以适量多施,磷钾肥中等用量即可;获得棉花最佳生物学性状和最高产量时,氮磷钾每公顷用量为N300kg、P2O537.5kg和k2O300kg(N:P2O5:k2O=8:1:8),从降低肥料成本考虑,氮磷钾每公顷用量为N300kg、P2O5 75kG和K2O 150kg(N:P2O5:k2O=4:1:2)的效果也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密度和磷肥对豌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豌豆品种成豌8号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磷肥施用水平对豌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对大部分农艺性状和产量均表现极显著影响,其中株高、结荚节数、百粒重以及籽粒产量的密度效应小于肥料效应,始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以及单株产量的密度效应大于肥料效应;始荚高度、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5个种植密度梯度和4个磷肥浓度梯度中,以种植密度为28.6万株/hm2和过磷酸钙施用量为500.0 kg/hm2时成豌8号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