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街区为例,基于人对不同声源类型的偏好,从声源感知特征和声景感知主观评价出发,探究不同群体的声景体验差异。结果表明:1)声景观偏好群体可以划分为偏好人工声群体和偏好自然声群体;2)偏好人工声群体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声源较为喜爱,偏好自然声群体对鸟鸣声与风吹树叶声评分最高,且偏好人工声群体在声景舒适度和协调度方面的评分显著(P<0.05)低于偏好自然声群体;3)历史街区声景体验感知可从舒适性、声景品质、丰富度、强度、趣味性5个维度进行衡量,维度具有层级性;4)年龄、学历、到访频率与声源偏好密切相关(P<0.05),偏好人工声群体具有年龄层较高、学历较低和到访频率较高的特点。研究结论可为历史街区声景观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原风景是指人在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以往在植物景观感知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原风景层面。本文旨在探讨原风景类型的不同对城市植物景观感知所产生的影响,为当下城镇化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原风景类型人群分为城市类型、城乡结合部类型、乡村类型。调查在以北亚热带绿化区植物景观为代表的南昌城市里进行。采用标准化问卷形式,分别让来自南方地区的120名大学生在5处城市植物景观环境实地中对植物景观的6类感知类型中的22种感知因子进行分级评价,对不同原风景类型人群间的感知评价结果进行偏好均值比较、因子间方差分析和类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1)评价均值表明:所有人群对植物场景偏好的评价与植物空间的大小正相关;城市类型人群对植物景观评价均值普遍偏高。2)通过感知因子层面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吸引力感知因子方面,城市类型的人群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乡村类型的人群与其他类型人群没有明显差异;在舒畅度、生命力、宁静感、亮度的评价结果中,城市类型和乡村类型人群之间的评价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神秘性、熟悉感、宁静感、空间连续和亮度的感知因子中,城市类型人群的评价值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有明显差异。3)通过不同类型人群偏好与其他感知类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人群性别和原风景类型二者对偏好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Sig.=0.253);从相关系数发现,影响城市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672)植物色彩(r=0.566)整体环境(r=0.473)植物空间(r=0.462)植物形态(r=0.414);影响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821)整体环境(r=0.636)植物色彩(r=0.626)植物空间(r=0.577)植物形态(r=0.527);影响乡村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760)植物形态(r=0.675)整体环境(r=0.658)植物色彩(r=0.619)植物空间(r=0.579)。【结论】通过不同原风景类型人群对城市植物景观的评价,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在植物景观感知因子层面上与乡村类型人群较为相似,在植物景观感知类型对偏好影响程度的层面上与城市类型人群较为相似,说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对植物景观评价标准呈现出既有城市又有乡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岛市行道树的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BE法对青岛市各主要道路的行道树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组与全部受测者之间的SBEs高度正相关,显示利用学生进行景观评估的结果可以代表广大市民的偏好;影响市民对行道树景观偏好的主要因素包括:树冠面积、树种、背景、是否开花、树形及枝叶密度,其中树冠面积、开花与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武汉环东湖绿道为城市休闲型绿道,是城市生活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其规划充分利用东湖的自然环境,来设置休憩娱乐设施并链接东湖周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构建城市综合休憩带状区域、促进市民互动交流。特别是东湖南路段与武汉大学相邻,局部开放高校,加强高校与东湖的互动,更增强多样化的文化气质和体验感受,可实现高校开放空间与城市系统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通过实地数据测量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声景观感知评价,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软件生成声景观时空分布图,使声景观可视化,并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1)翠湖公园部分地点声环境质量需要改善,九龙池、水月轩、莲华禅寺、观鱼楼、聂耳塑像等处声压级超标现象显著;(2)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声环境特征有较大差异。由于交通早高峰,工作日8:00~10:00时段声压级是一天的峰值,而休息日则在12:00~14:00达到峰值;(3)翠湖公园声景观结构良好,自然声源的优势度及和谐度占据主导地位;(4)游览体验与典型声源感知存在交互作用,自然声源可以显著提升游览的美学感受,人工声会对游览体验带来负面影响;(5)社会、人口及行为学特征会对典型声源感知产生一定影响,年龄因素对声源感知的影响最大,学历越高的人群对人工声的评价越低,性别及游览动机的不同也可以造成声源感知的差异。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公园声景观的优化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福州飞凤山奥体公园绿道为研究对象,按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绿道中18个景点进行景观视觉综合评价。运用SBE法进行主观评价,应用GIS技术选取景观视觉敏感度、景观视觉吸收力和景观视觉生态因子进行AHP客观评价,综合主客观的评价结果,构建AHP客观评价-美景度主观偏好矩阵,将该公园视觉景观划分为4个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景观保护和规划建议。研究结果显示:观景桥、入口广场、步云台、综合广场、梯田花海、台地花园和极限运动场位于主客观评价均高的核心景观区,入云台、休闲茶室、观景亭和暮坡位于客观评价低和主观评价高的普通景观区,雨水花园位于主客观评价均低的次优先改造区,儿童活动区、曲波径、青少年生态科普馆、潋光园、认养种植园和石光园位于主观评价低和客观评价高的优先改造区。主客观矩阵分析结果,为景观保护等级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绿道景观视觉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典型山地城市普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出山地城市骑行绿道选线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普洱市思茅区骑行绿道适宜建设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地城市骑行绿道选线除强制考虑地质灾害和空间管制因素外,主要受自然环境基底、景观资源、交通环境、使用需求的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基底影响最大,最适宜区域分布在海拔600~1 200 m、坡度0~8°地形较平坦的城镇及其周边;适宜区及基本适宜区为海拔900~1 500 m、坡度0~20°区域;不适宜区域为海拔高于1 700 m、坡度大于20°区域。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水文过程是景观格局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水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是影响景观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景观廊道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滨水绿道景观进行了规划设定,其中包括:划定滨水绿道空间范围、构建复合绿道网络骨架、营造健康韧性蓝绿空间,在划定滨水绿道空间规划中将不同区域空间分为水位线区间内、水路过渡空间及等高线区间内。在建复合绿道网络骨架中通过三级路网的打造,营造溢泉湖亲水、亲自然的滨水绿道路网空间;在营造健康韧性蓝绿空间将河滩地自然属性,降低对生态的破坏,达到水-路-绿相协调。笔者在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于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城市绿道以绿化为特征,串联成网,供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是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合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教育等多种功能。分析了城市绿道景观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及建设原则,从生态、历史、文化、有机统一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绿道绿化的功能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广州绿道已建设约1 000 km,其中贯穿城市中心区有近400 km,服务人口高达700多万。在城市中形成了"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步移景随、人景交融"的格局。因为绿道的诞生,广州也逐渐成为一个城市大花园,为市民  相似文献   

11.
浅析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开君 《广东园林》2010,32(6):31-34
从城市绿道的概念、作用、研究概况和生态学基础入手,探讨了绿道对城市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广州绿道建设的成果,展望我国绿道研究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拓展城市公园游人景观偏好认知研究,为城市公园景观环境人本化更新提供指导,文章基于文献信息学“词袋”模型原理建构了“影像词袋”分析方法,该方法以影像词典构造、应用词袋生成、偏好向量表征、影响机理解析为步骤,具体以6类景观词汇为“要素词典”,以6组影像特征因子为“属性词典”,以不同情境、人群类型为“应用词袋”,并据此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不同游憩目的、年代、时节情境和不同性别、源地、年龄人群的景观偏好差异。结果表明:1)人像照较风景照对景观标识性与背景纯净性要求更高;2)游人景观偏好随时代发展呈现出日常化、多元化趋势;3)自然、城市、历史景观的主体关注倾向受季节因素影响程度依次降低;4)男性关注整体结构与人文体验,女性关注细节特征与视觉审美;5)外地游客偏好标志、恒定型景观,本地游人偏好日常、变化景观;6)老年人珍视活力景观、中年人倾向抽象景观、青年人偏好猎奇景观。可见,“影像词袋”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标准化定量、数据采集效率高、数据解析维度广、基于主体真实游憩体验和研究结论指向性强等优点,可服务于各类城市公园主体游憩认知与景观偏好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以潮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指数、廊道指数、网络结构指数建立了城市绿道网络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借助FRAGSTATS和GIS软件对潮州市绿道网络规划的景观生态指数进行了评价,并从景观生态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斑块指数方面,潮州市绿道网络规划后景观斑块密度小,斑块相互之间联系密切。2廊道指数方面,潮州市绿道网络规划的绿道慢性道宽度在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上仍有欠缺,应当及时调整;潮州市绿道网络规划后廊道密度较高,生态斑块间连通度和可达性较好。3网络结构指数方面,潮州市绿道网络规划后网络环通度、线点率、连接度较差,绿道网络结构不完善。根据结果从绿道慢性道宽度和绿道网络结构指数方面进行优化,得出了最佳方案。希望对其他同类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州绿道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德尔菲法对广州绿道景观评价因子体系及因子权重、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筛选出4类19个绿道景观评价因子,并建立了评价模型公式,可应用于绿道规划建设方案评选及现有绿道的景观升级改造等方面。通过因子权重研究,绿道的适用性及生态性指标对绿道整体景观影响较大,观赏性次之。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绿道建设及理论研究为背景,对南昌市的绿道系统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城市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绿道建设的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植物景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南昌市的城市自然地域特色和近远期绿地系统规划,总结现阶段南昌市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不足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南昌市绿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趋向一致的背景下,以武进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快速发展中城市中绿地景观风貌的保持和延续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融合文化,构建绿地文化体系;渗透生活,引入绿道建设;提升品质,建立绿道网络,为提升城区绿地景观风貌提出建议,也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型交通枢纽和大都市地区的建设及人口激增,导致城市及其周边尤其是城乡结合区域的土地资源被肆意占用。因此,人们对以城市绿道为代表的城市景观绿化规划也有了更多的需求与关注。绿道即以生态功能为基础,集休闲游憩、文化保护、娱乐功能为主的连续的生态线性开放空间,能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出游行走提供保障。基于此,笔者从绿道的意义、规划研究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绿道在新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居民休闲的场所,近年来有关城市公园声景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声音的响度(即声压级),却忽略了声音的其他物理属性(如频率)。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声漫步实验实地测量了公园的声压级和频率以及采集声音音频为客观物理量,并使用问卷调查为主观声景感知数据,探讨了公园声景声学特征与声景感知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声压级与愉快的、平静的和自然声感知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频率与讨厌的、生活声和机械声感知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于声音的频率、声压级受景观要素和声源类型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声景感知。结果可为城市公园的声景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前期人工声景变化规律的研究,于2019年7—11月,采用线上和线下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北京10个城市公园内1 804位游客的人工声景感知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不同类型城市公园中声景对公园景观评价的影响及公众对人工声景的反馈评价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声景会间接影响公园的声景感知和景观评价,是影响游憩体验的重要因素;2)公园中的声源和谐度越高、安静度越高,则公园声景的总体满意度也越高;3)性别和年龄是影响人工声景观感知的主要因素;4)受访者普遍对生物声与地球物理声表示喜爱,对大部分的人工声表示理解但并不喜爱,人工声中的唱歌声、乐器声、脚步声、运动健身声评价较高,最不被喜爱的是建筑施工声。研究结果可为公园声景改造提升设计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公众游览体验。  相似文献   

20.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既反映了城市化对城市森林的影响,也决定其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功能,掌握城市整体森林景观格局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森林特征。本文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对2004年和2014年上海市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进行城乡梯度及其森林类型的动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上海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城市地貌格局吻合,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在景观尺度上,虽然十年间城市森林面积显著增长,但城市森林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在森林类型景观尺度上,阔叶林占上海市森林类型的大部分且其面积有增长趋势,果树林呈减少趋势;相比其他类型,阔叶林空间聚集分布范围集中在近郊,且聚集效应相对明显。通过城乡梯度划分和分析,上海市城市森林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区域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宏观水平上分析城市森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