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丽  彭素琼 《现代农业》2008,(10):97-98
室内以单头饲养的方法,比较了人工饲料和白杨毛蚜对异色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幼虫蜕皮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各个的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但显著的降低了异色瓢虫蛹期的发育时间。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了近年来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进展,包括人工饲料的种类、配方、对异色瓢虫生殖生理的影响等。以猪肝——蔗糖为基础的人工饲料饲养异色瓢虫产卵343.8粒,最高达1029粒。雄峰蛹是饲养异色瓢虫效果最好的人工饲料,产卵率达84.9%,产卵量为520.4粒,最多达1580粒。人工饲养的赤眼蜂蛹也可作为异色瓢虫的人工饲料。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的难题是人工饲料对瓢虫生殖力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前期延长,产卵量少和孵化率低等。文中还讨论了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料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94 ̄1995年间,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4.
异色瓢虫成虫低温辅助人工饲料饲喂条件下保存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异色瓢虫成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贮藏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下异色瓢虫保存效果较好,保存1个月后存活率为90%,3个月后存活率为52%;低温贮藏结合人工饲料喂养,可有效延长瓢虫的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994~1995年间,在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两个稳定遗传的异色瓢虫体色突变体(黑化ML和浅色GR)在取食人工饲料后的生物学表现是否存在差异。以存活率、发育时间、新羽化成虫体质量及繁殖力作为适合度参数来进行评价,并与野生型(WT,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黑化型的异色瓢虫存活率在1龄高达100%,在4龄和蛹期均为77%,显著高于浅色型;此外,黑化型的蛹均能正常羽化,而浅色和野生型的羽化率分别为64.3%和78.8%,且部分新羽化成虫鞘翅畸形。黑化型3龄幼虫(5.5 d)及总发育历期(27.4 d)均显著长于浅色(4.8 d、25.9 d)和野生型(4.9 d、24.5 d),所得新羽化雌雄成虫体质量均显著高于浅色型。3种表型异色瓢虫的日均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黑化突变体幼虫取食人工饲料后的适合度明显优于浅色突变体及野生型。  相似文献   

7.
将影响越冬代异色瓢虫成虫冷藏效果最关键的温度和营养2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6℃条件下加蜂蜜水有利于越冬代异色瓢虫成虫的存活,冷藏60 d存活率仍为90%,冷藏105 d存活率仍超过60%。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越冬代异色瓢虫成虫适宜的冷藏条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饲料配方对米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4种不同饲料配方(A.70%玉米面+20%麦麸+7%白砂糖+3%酵母;B.94%水稻米糠+3%白砂糖+3%酵母;C.94%水稻米糠+3%大豆粉+3%酵母;D.100%水稻米糠)对米蛾生长发育及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A繁育的米蛾发育历期(34 d)明显短于饲料C和D,且平均出蛾量(1 169只)显著高于饲料B和C;而且饲料A繁育的雌蛾平均体质量达41.9 mg,明显高于其他饲料。饲料A繁育米蛾的产卵量最高(561.9粒),羽化后5 d内的累积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92.1%。在筛选出饲料A适合米蛾繁育的基础上,测试了其在不同接种密度下的繁殖量。结果表明:米蛾在接种密度为5,10,15粒/cm2时,始见蛾期、出蛾数量和雌雄比差异均不显著,但在10粒/cm2时的平均单蛾产卵量显著高于接种密度15粒/cm2,与接种密度5粒/cm2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温度对六斑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在15、20、25和28 ℃条件下,对六斑异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存活率及幼虫体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斑异瓢虫在15~28 ℃的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显著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六斑异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模型拟合度较高,P值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温度对1~3龄幼虫体长无显著性差异;4龄时,15 ℃下的4龄幼虫体长只有11.48 mm,显著短于其他温度。温度对六斑异瓢虫存活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总存活率呈下降趋势,28 ℃时最低,只有54.53%。综合各指标,适宜六斑异瓢虫生长的环境温度为15~20 ℃,六斑异瓢虫卵、1龄、2龄、3龄、4龄、蛹和总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4、10.42、11.67、10.21、9.91、10.51、10.37 ℃,有效积温分别为54.49、26.77、19.32、27.35、54.73、73.37、269.77 ℃·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不同食源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胁迫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影响,探讨棉铃虫是否能感知并分级捕食风险、能否在生长发育和变态发育上体现出权衡效应;明确长时和短时胁迫对棉铃虫压力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异色瓢虫胁迫能否引起棉铃虫分子水平上的生理反应。【方法】通过设置7种不同食源的异色瓢虫胁迫处理(饥饿处理、虾卵处理、棉铃虫幼虫处理、棉铃虫卵处理、蚜虫处理、蚜虫对照处理、对照处理),观察记录棉铃虫在胁迫下的生长发育(幼虫历期、蛹历期、雌雄蛾寿命、总寿命)和变态发育(蛹重、化蛹率、羽化失败率、卷翅率)指标;设置长时(1龄幼虫至3日龄成虫)和短时(15 min至6 h)异色瓢虫胁迫处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棉铃虫压力蛋白基因(即热激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及热激同源蛋白基因Hsc70在胁迫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在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的胁迫下,棉铃虫幼虫历期、蛹期、雌雄蛾寿命、总寿命均显著性缩短,蛹重和化蛹率显著性下降,成虫卷翅率显著性升高,而羽化失败率无显著性变化。在不同食源的天敌胁迫下,棉铃虫幼虫历期在异色瓢虫取食蚜虫时最短,蛹历期在瓢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最短,总寿命在瓢虫取食虾卵时最短,而雌雄蛾寿命在不同食源天敌胁迫下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棉铃虫成虫卷翅率在瓢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最高,而蛹重、化蛹率、羽化失败率在不同食源天敌胁迫下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压力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在短时胁迫下(Hsp70:30min至3 h;Hsp90:15 min、1.5 h、2 h、6 h)表达水平显著性上调,热激同源蛋白基因Hsc70在长时胁迫下(5龄幼虫、预蛹、雄蛹、雌蛾阶段)表达水平显著性上调。【结论】在面对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长时胁迫作用下,棉铃虫各生长发育阶段均出现缩短的现象,即棉铃虫为躲避被捕食风险表现出了发育加速的现象,而快速的生长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变态发育,导致蛹重和化蛹率下降,成虫卷翅率提高,符合权衡效应。棉铃虫对不同食源的天敌胁迫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即棉铃虫对潜在的捕食风险可能存在一定的分级能力,但这种分级能力没有得到规律性体现。异色瓢虫胁迫能够引起棉铃虫分子层面的生理反应,导致压力蛋白基因的表达上调,其中压力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受到短时胁迫的反应较为明显,而热激同源蛋白基因Hsc70受到慢性胁迫刺激的反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