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陈建伟 《国土绿化》2019,(10):50-53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零开始并逐步完善,也同样走过70年历程。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国家公园(试点)、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组成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短短70年,中国自然保护事业成就有目共睹。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超过十类的自然保护地。截至2018年,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1.18万处,其中国家级3766处;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以上,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分类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然而,目前各自然保护地实行的属地管理模式具有局限性,相互之间缺乏协同合作、联合执法、区域监测等问题,有碍于自然保护地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性联合保护机制是典型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就地保护的新途径,符合中国国情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查阅当前区域性联合保护相关资料和已成立的区域性保护联盟现状,对现有自然保护地区域性保护联盟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区域性联合保护机制存在的重要性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自然保护地区域性联合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逐步推广区域性联合保护机制,更好地解决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作了解读。从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体现改革创新、并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意义、核心理念以及国家公园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分类系统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建立统一分级分类的管理体制、创新科学规范适用的监管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和构建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引入智能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以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为研究案例,探索自然保护地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研究自然保护地多类型、多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和融合管理,分析自然保护地不同数据类型特点。根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需求,研建数据、资源、监测、管理等4个独立模块系统组成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平台,从技术上解决多部门、多类型数据的传统管理、数据更新等问题,从管理上理顺自然保护地设立、调整、撤销以及建设项目等工作的线上流程,从应用上实现单个平台对自然保护地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有力支撑了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化、便捷化管理,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水平。构建的平台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可推广至各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使用,以推进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22年,在对辽宁省营口市7处自然保护地类型、数量、规模、分布、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内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根据营口市生态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生态保护实际需求,提出了营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研究结果可为推进营口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体系、保护目标等涉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者制定保护管理规划与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与管理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阐释了自然保护地定义,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各类型显著特征及管理要求,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框架对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杭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方向,以杭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技术,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交叉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共有87处自然保护地,累计面积3 447.86 km2(含重叠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6%,其中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的50处自然保护地占杭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52%;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为858.99 km2,且主要集中于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之间,其重叠面积达831.87 km2;自然保护地内矛盾用地总面积为612.65 km2,其中人工商品林和永久基本农田最为突出,分别占矛盾用地总面积的40.90%和18.61%。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俄罗斯自然保护地发展状况和管理体制。俄罗斯自然保护地实行统一分级管理体制,并综合考虑区域管理目标与管理制度特点,建立了分类管理体系。通过借鉴其管理体制成功经验,从发挥自然保护地多种功能、建立统一分级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采取分类分区管理、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构建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保护体系重构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管控方式、方法与强度的探索,保护政策的有效落地更需要区分同一自然保护地内不同区域的管控措施。荒野,不管是作为单独的自然保护地还是作为某类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特殊区域,都是客观存在并急需采取保护措施的非常宝贵的资源区域。文中追溯了荒野思想的形成及其3大要义,分析了美国840处荒野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管理经验,发现美国《荒野法》颁布之后的30年间是法定荒野数量和面积增长的最鼎盛时期,法律和政策积极主导了荒野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政务公开、数据共享激活了全民保护意识,美国4大荒野主管机构有效管理并发动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展荒野保护研究与实践。提出了3点启示:一是发展中国荒野保护思想并借鉴美国荒野管理经验;二是识别客观实在的荒野空间,研发不同尺度的荒野地图作为我国各级、各类保护地规划的底数和底图;三是应考虑将荒野保护作为子系统纳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普遍面临着保护管理与社区居民关系的问题。分析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内原住居民的现状、梳理了目前涉及自然保护地内原住居民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对如何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原住居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各省在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精神,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省域尺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集群式研究是有效提升区域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效能的关键,一方面能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与协同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创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模式,对推动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然保护地群的概念,明确了其具有空间聚集性、生态连通性、多样性等特征,探索了从区域尺度到生态系...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中国积极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展合作,希望借力国际经验,促进中国保护地体系发展和完善。1982年,IUCN开始记录中国保护地数据,但定期发布的中国保护地数据出现了数量急剧增减以及其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变化异常的情况。为了优化该分类系统的决策流程,提升中国保护地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更好地推动中国保护地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整理、梳理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系统的政策发展以及中国保护地数据变化情况,分析中国保护地异常数据的原因,提出了本土专业人员负责数据上报,执行《指导指南》中分类决策流程;与WDPA建立有效、长期的沟通反馈机制;建立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三个方面的建议。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措施对完善世界保护地分类管理体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域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通过梳理江西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为目标、以空间优化为重点、以生态管控为手段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技术路径,以及"四园七区多点五廊"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想,并对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分区及目标管理等关键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当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必要性。文章分析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状况,分析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研和法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保护地的顶层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自然保护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相似文献   

19.
绿文 《国土绿化》2020,(4):48-49
记者从3月31日召开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获悉,国家林草局与青海省共同启动示范省建设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保护、管理和建设之路,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职能改革创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累了经验。据介绍,自开展示范省建设工作以来,青海省制订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建立由青海省林草局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的统一管理机构,明确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管理机构的级别和管理层级等机构设置问题,为自然保护地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是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基础,对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省6种类型1359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统计模型,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自然保护区是面积最大的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