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静宁县苹果园规模化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90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期进行了3次集中栽植,目前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01.2万亩。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果园品种老化,树体老化衰弱,果园郁闭现象突出,已严重地影响苹果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成为静宁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迫切需要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2.
正在80、90年代栽植的苹果园,树龄已30年左右,多种病虫害发生严重,品种老化,树体缺枝少杈,树势衰弱,结果能力下降,果品质量差,效益连年降低。如果毁园重建,存在再植障碍问题,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土地利用率差。为此近年来我们通过主干根部嫁接法改造了一批老园,成效较好,主要方法如下:1充分利用老园的优势特点30年左右树龄的老园,一般都植株参差不齐;缺枝少干,多有病害;小枝较少;树势衰弱,产量低;质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周至县是全国栽植猕猴桃最早的猕猴桃基地县,现有猕猴桃园42.3万亩,其中有十几万亩树龄20年以上的秦美、海沃德等老品种园面临更新改造问题。猕猴桃园经济阈值评估对老园改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准确的评估结果,可以指导果农针对不同果园采取不同改造措施,比如需要挖掉重建,或在原有基础上采取高接手段等加以更新。  相似文献   

4.
梁兴 《北方果树》2016,(4):29-30
正京、津、冀老苹果产区现有的苹果园80%以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是以乔砧密植早期丰产修剪为主的老果园,现在大多已进入结果后期和衰老期,面临着群体郁闭、树体衰弱和生产力下降的问题。乔砧果树结果晚,早期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修剪技术要求高;成龄果园易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容易发生病虫害;行间通行、生产操作极其不便,难以机械操作,果园用工量大,是发达国家8~10倍;随着  相似文献   

5.
大石桥市官屯镇位于营口市北部,1月份平均气温-10℃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几次果树冻害使85%以上的苹果园受到严重损害,红富士苹果所剩无几,大部果园不是死树就是缺枝少杈,广大果农对今后能否栽植苹果树提出质疑。通过对受冻果园的广泛调查,冻害与品种的抗寒性有关,但更为主要的是与果园综和管理关系更大。我镇建的苹果试验示范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栽植苹果已有60多年,而大规模栽植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95%以上为乔砧树,行株距4 m×3 m,树龄大都20年生以上。当前盛果期果园普遍存在株间交接、交叉、密闭,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光照恶化,腐烂病严重,果园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为了提升这些果园的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我们推广应用‘红富士’苹果提质增效改形技术,取得了明显效果。1改形对象密度较大、光照恶化的果园乔砧园666.7 m2栽  相似文献   

7.
苹果树高纺锤形的整形修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矮砧宽行密植栽培是世界苹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世界苹果主要生产国的新建果园基本都采用矮砧密植栽培,很多国家的矮砧密植苹果园已占苹果园总面积的80%以上。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苹果矮砧密植,现在矮砧密植苹果园面积占苹果园总面积的10%左右,预计今后10年内要增加到30%以上。苹果矮砧密植园所采用的树形多为高纺锤形。现将其整形修剪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黄土高原优生区建的苹果园面积大,以乔化居多,如今这些果园已陆续进入更新改造期。老果园更新改造需要休闲或换茬3年以上,新园幼树期多在5年以上,据此计算8年内改造园基本无收入保障,对果农生活影响很大。而重茬建园又难以实现高产稳产目标。因此,缩短老果园收入来源断档期,尽快恢复产业规模,成为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采用庭院空地工厂化繁育苹果大苗后再栽植,既能让老果园有较为充足的休闲恢复期,又可实现高质量建园,使果农尽早有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林果业已成为21世纪我国农村农业大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大部分地区农村仍存在相当数量因引种不当或引用已经淘汰品种的老品种苹果园.这些果园挖之可惜,继续留用,经济收入极低,给果农造成严重损失.改造这种果园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将近年来改造老品种果树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静宁县苹果园规模化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期进行了3次集中栽植,目前苹果种植面积达6.75万hm~2,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果园品种和树龄均已老化,树势衰弱,且果园郁闭现象突出,严重影响苹果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成为制约静宁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栽植的苹果树,树龄已达30年左右,腐烂病等多种病虫害发生严重,品种老化,树体普遍缺枝少杈,树势衰弱,结果能力下降,果品质量差,效益低。如果毁园重建,存在再植障碍问题,而且间隔时间长、土地利用率低。针对此,近年我们运用主干根部嫁接法改造了一批老园,成效较好。1技术优势老苹果园虽有上述诸多缺点,但具有根系强大的优势,且腐烂病多发生在大枝和主干上、中部,中干距地面20 cm以下很少发生,采用主  相似文献   

12.
<正>渭北乔化红富士苹果园大多栽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砧木多为新疆野苹果,栽植密度3 m×3~4 m。这些乔化红富士苹果树经过近20年生长,树体高大(有的高达4 m以上),树冠郁闭(透光率不足18%),病虫害严重,优果率低于40%。不少园虽然实施了大改形,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2008年开始,笔者跟踪调查了淳化县苹果园间伐技术应用情况与效果,现针对间伐后的果园管理提一些配套技术实施建议。1处理残根土壤1)清理间伐树根。为了便于清理被间伐树的树  相似文献   

13.
<正>1改造对象10年生以上、667m~2栽植密度为45株以上的乔化密植富士系苹果园,树冠覆盖率超过90%,行间交接、株间交叉的郁闭果园。2改造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因园、因树灵活运用改造技术。逐年分步实施,一般2~3年完成。关键技术和配套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我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苹果发展到5 333.3 hm2,大部分是2000年前后栽植的‘富士’‘嘎拉’等。存在树体衰弱、品种老化、品质下降、比较效益降低,栽培管理制度落后,果园基础设施差,管理手段落后,标准化、智慧化生产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我县石家河发展服务中心犍峪村、沈洪村苹果园进行改造提升。  相似文献   

15.
汪景彦 《果农之友》2014,(11):11-12
苹果盛果期后,树势衰弱,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不高,枝干病害加重,逐渐失去经营价值。20世纪80—90年代栽植的苹果树已进入衰老期,需要更新,另辟新园。一些大果区,几乎没有闲地,都栽上苹果树,如山西省临猗县有苹果园110万亩,甘肃天水、静宁、山东栖霞市等都在8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在陕西渭北,栽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红富士果园,因树体高大(有的果园树高达到4m以上)、树冠郁闭(树冠的透光率不足15%)、冠幅庞大(许多树体的冠幅已达4m以上)等因素导致果园生产能力大大下降,很难达到优质高效生产的目标。只有通过间伐、降低密度、高光效树形改造等措施,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施果园间伐的实践中,由于对间伐后的植株及树穴处理不当,引起了苹果园次生病害如根腐病、腐烂病、  相似文献   

17.
<正>在陕西渭北,栽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红富士果园,因树体高大(有的果园树高达到4 m以上)、树冠郁闭(树冠的透光率不足15%)、冠幅庞大(许多树体的冠幅已达4m以上)等因素导致果园生产能力大大下降,很难达到优质高效生产的目标。只有通过间伐、降低密度、高光效树形改造等措施,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施果园间伐的实践中,由于对间伐后的植株及树穴处理不当,引起了苹果园次生病害如根腐病、腐烂病、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海阳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面积进行红富士矮化密植栽培,行株距为3m×2m,每667m2栽植111株,大部分果园苗木采用M26作中间砧,山定子作基砧.由于密植红富士园行株距过密,加上许多果农不懂如何进行密植红富士果园的管理,造成大部分密植红富士苹果园枝量过多,主枝过粗、过大,中央领导干与主枝粗度比过小,株间行间交接严重,果园郁闭严重,树冠内通风透光不良,果园效益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下降.1998年,海阳市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探索密植苹果郁闭园改造技术,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1年初我们提出了"密植红富士苹果郁闭园改造技术研究"这一课题,经过2年多的试验研究,效果显著,于2003年9月28日经过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优质苹果产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山东、甘肃、山西等8个省份,截至2015年全国苹果面积已发展到3 460余万亩。苹果主产区果树多为上世纪90年代栽植,很多果园都是树龄15年以上的中低产老果园。针对近年我国苹果老果区果品质量较差、效益低的情况,提出我国苹果老果区果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郭明  李亚芸 《果农之友》2010,(10):12-12,14
<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栽植在干旱瘠薄土层上的苹果老园,由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现普遍表现为树体营养水平低,结果能力低、产量低,低产低效益果园比例大,部分连年粗放管理果园已逐渐向衰败园过渡。笔者抓点的岐山县凤鸣镇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