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生态经济原则对崇明岛农田结构组成特点、农田资金和能量投入产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能源与环境等方面研究的结果,並从耗散结构开放系统立场讨论了该地区建立新型城市型农业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我省长春、四平、吉林三个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投入的总能量以有机能为主,并为无机能投入量的1.74倍。我省单位面积投入能量少,但能量转换效率较高;不同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则对农田能量转换效率有不同的影响。我省无机能投入基数低,增加无机能投入量,特别是化肥能投入量,就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则有助于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分析认为,目前在物质能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能量投入的重点放在生产水平较高,而且自然条件又较好的地区,有利于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3.
农电生态系统是人们利用生物转化、固定太阳能,从而获得社会所必需的各种生物产品的衣业生态系统中的最基本的生态系统,是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在世界耕地面积不可能有太多增加的前提下,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等各种农产品的需氧人们不得不对已有的农田生态系统施加压力___从社会经济系统中输入劳力、肥料、电力、机械等各种生物的、化石的辅助能源和物质,强化系统的转化功能,以期在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因此,研究农由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分析能量的输人与输出结构以及能量的各种转换效率,以期达到有效地控制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创造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农业系统熵的概念,并计算了江苏省最高人口密度分布区沿江地区18个县的农业系统熵。结果表明77%的县的农业系统熵都是正值,投入能量的2—40%都处于无效耗散态,这是农田生态系能量转换效率低下的表现。能量的浪费伴随物质的浪费,以扬中县农田氮素平衡为例,该县化肥厂产量的42.9%处于无效耗散态。文中对停办该厂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农田能量测算原理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根据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国对农业能量的大量研究和测算方法,结合国内农田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了农田系统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如:灌溉水、化肥、有机肥、耕作和主要作物产品的能量测算方法与折算标准,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农田能量指标体系,为开展农田能量的广泛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田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能量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C、N、P)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分析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现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关于农田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综述了在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作物生态化学计量、土壤与作物生态化学计量的相关性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农田生态化学计量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Ⅱ)——功能和效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投入水平很高,但产投比较低,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量和物质投入水平较高,产投比很高,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高;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物质流投入水平较低,但产出水平较高,因而产投比较高,能量、物质的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把对农田系统的诸多投入,换算成能量来衡量投入水平和效率国内外通用的方式。与国内外相比,黑龙江省投能水平不高,产出能较高,能量转换效率高,投入产出比为1:3.51,属于低投地区,投、产出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省农田物质循环状况、农田养分投入与产出以及循环效率等情况,目前省内虽有一些报道,但尚不够完整、系统。为此,我们根据建国以来36年(1950~1985)的农作物产量和投入物质的系统资料,计算出农田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收支状况,并加以归纳和分析比较,试图从宏观上概括说明我省农田物质循环状况、农田养分平衡及其产投效益,为今后更好地调控农田养分,维持和提高地力,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培肥、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管理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文章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评估2015—2020年广西农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价值,可知广西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农田的生态和环境价值大于间接经济价值,与直接经济价值持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足县南北山生态农业试验区为例,对川中地区农田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农田系统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状况,不仅影响农田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转功能,而且制约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田生产率的提高。增加投入是提高农田生产率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肥力分布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Fick定律导出在耕作半径内土壤肥力必然会产生分化现象,并提出了以聚落为中心的土壤肥力呈同心圆分布的结构模型:F_r=F_0e~(kr)。Fr是离聚落,,处的土壤肥力水平,F。是近聚落中心的土壤肥力水平,K是肥力梯度或称Clark梯度。文中根据长江三角洲江苏省扬中县数千地块的平均统计资料,证明上述指数模型比线性模型更适合描述农田土壤肥力的分布,从而得到了和Clark人口分布法则完全一致的数学表式,进一步论证了农田土壤系统的空间耗散结构和土壤肥力的人口定律。文中广泛引用了苏北、皖北和四川省成都平原等地的土壤肥力分布资料,说明农田土壤肥力分布同心圆性的普遍性,并指出随着土壤系统生态经济结构的改变,数学模型也随着改变,但只有借人工从外界输入大量补助能量条件下,才有可能消除Clark梯度。此项研究是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个特定的农田生态系统有其一定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效率。从宏观上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探讨农业战略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我国农业走什么路子,是有机农业还是无机农业?是强调还是不强调能量的投入?重点将能量投放到高产地区还是低产地区?是重中原还是重边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认识上是有分歧的。为了探讨上述问题并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服务,我们在近年内先后实地考察了代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之间平衡和分析多重化学元素质量平衡对生态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目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尚需进一步加强,可望为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太湖地区几种作物和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年我们从研究种植制度入手,围绕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这两项功能,在江苏省太湖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与有关单位协作,采取定位观察的方法,对无锡、吴县四个研究基点七种不同种植制度的24块田各季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植株各部位氮、磷、钾组成和灰分,以及投肥、投工、投能数量进行了测定,对不同作物与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作了初步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生活来源。首次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概念,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风险源及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探索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按照生态规律不断增加物质和能量到土壤中,保持生态平衡,农作物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才能不断提高。有利于“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按照生态规律不断增加物质和能量到土壤中,保持生态平衡,农作物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才能不断提高。有利于“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健康发展。一、农业生产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项物质构成的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态学能量流的角度研究了简阳县不同时期农田系统能量投入量、投能结构,投能效率及能量投入产出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肥能的增产作用最大,有机肥能与化肥能之比应大于3.0,无机动力能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扬中县境内南北两地的田间试验,表明在该地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不论用量如何,或是分期施用和在有机肥基础上施用,对当季水稻都没有增产效果,因此提出了一个所谓化肥——粮食微观经济转换零效率的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地人口压力大,土地利用强度高,长期来进行强化的粮食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作者分析了在零效率条件下化肥能耗和土壤物质循环规律的特点,指出一个地区的化肥效率可能和人口密度有关系,把零效率视为高密度人口组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反馈机制。在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正在向顶极发展。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土壤生态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