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垦殖与稻作》2010,(4):I0001-I0001
7月5日自治区三农呼叫中心将专家对农民朋友现场室内讲座搬到了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高产试验区田间地头,由我区水稻著名专家王兴盛现场进行了“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讲座。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民对农机化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对机具补贴力度的加大,辽宁省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迅猛增加,目前全省水稻插秧机已达到2800台。水稻机插配套育秧和插秧机使用技术能否到位已成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稻米》2004,(3):34-34
“科技之春”活动是按照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统一部署,由中国农科院牵头、中国农学会参与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活动旨在加快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把科学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从而发挥科技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作用。4月25日上午,常熟市练塘镇查林村的水稻田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演示会正在这里进行。由此,农业部“科技之春”水稻生产新技术推广活动在常熟拉开了序幕。4月27日,“农业部‘科技之春’水稻新技术推广富阳启动仪式”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基地隆重举行。启…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科学家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2017年3月20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Plants杂志。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曾大力研究员和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水稻所、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钱前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  相似文献   

5.
正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升科技服务团队建设成效,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2019年,水稻科技服务团队利用自主选育的优质、特色杂交水稻新品种"紫两优737"在宁化县水茜、河龙、石壁、淮土等乡镇示范种植300多亩,并不时派员进行精心技术指导。10月19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邀请同行专家对宁化水茜镇杨城村103.5亩"紫两优737"高产核心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田间考察,按好、中、差三种类型田(一类田占20%、二类田占60%,  相似文献   

6.
郑建华 《福建稻麦科技》2010,(4):F0003-F0003
<正>2010年9月2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水稻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优质大穗型水稻不育系选育及组合选配(编号2009R10026-3)"中的闽科104S、闽科107S两系不育系选育进行田间现场评审。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受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组织专家在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对福元A、祥源A、墨S(原名玄S)、稔S(原名增S)、古S等5个水稻不育系进行田间现场考察鉴定。专家组听取了各个不育系选育过程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考察了不育系田间群体种植现场。上述5个不育系田间群体整齐,未发现可育株和异型株,不育株率100%。随机取样100株进行花药混合镜检,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叶》2011,(9):30-30
日前,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机械田间作业试验与示范现场会”在安徽省郎溪县十字铺茶场举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易中懿研究员等60多位来自国内的专家及茶园机械骨干企业的负责人观摩了现场演示。  相似文献   

9.
翁国华 《福建稻麦科技》2008,26(3):F0004-F0004
2008年8月18日,福建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组成验收组,在建宁县对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厦门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优质超高产水稻Ⅱ优航2号、宜优673、佳辐占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进行Ⅱ优航2号制种产量现场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10.
黄洪河 《福建稻麦科技》2006,24(1):F0002-F0002
2006年12月25日,“水稻科技发展战略论坛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福州胜利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原农业部司长程序、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万建民、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省人大农经委主任陈世泽、省农业厅厅长姜安荣、省人大农经委副主任周秀光、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4月8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海南三亚滕桥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强优势杂交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课题责任专家郑家团研究员,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广西区农科院水稻所、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华南稻区水稻育种团队专家,到三亚市的福建南繁育种基地,现场观摩了项目组展示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零天化除"机插秧技术在水稻实际生产中的适用性,开展了"零天化除"高速插秧机和常规高速插秧机田间实际生产对比试验,并在田间测产和生产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技术的经济效益。经核算,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技术可增产5.8%、增加收益84.69元/667 m^2。结果表明,"零天化除"机插秧技术在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亦减少了用药次数,提高了生产效益,是一项高效省工节本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稻米》2020,(1):22-22
2019年12月8日,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全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年会、中国稻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水稻专业委员会会长程式华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员、水稻种业和米业企业负责人、稻文化研究推广人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胡培松院士当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邓国富、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等19位著名水稻遗传、育种、栽培、植保等领域专家当选副会长,赵正洪、王丰、潘国君等122位全国地方水稻研究所所长、专家当选委员。  相似文献   

1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各地春耕生产即将陆续展开.2022年2月16—17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科技服务团队首席专家涂诗航副所长和服务于光泽县的省级科技特派员黄献光副研究员、蔡秋华副研究员和董瑞霞副研究员等一行人组成水稻产业链组,赴光泽开展水稻春耕备耕调研活动,部署落实20...  相似文献   

15.
2013年8月9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陈大洲所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符习勤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梁康迳教授、三明市种子站陈由禹研究员、尤溪县农业局卓传营高级农艺师等省内外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7月23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的同行专家及财务专家,对所承担的院科技创新平台专项"水稻智能化设施育种装备研发与应用"进行结题验收。"水稻智能化设施育种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配套建设一套集自动检测、自动输送功能为一体的植物高通量表型采集平台,用于获取植物三维形态学信息和部分生理学信息,通量为1 500盆,检测速度达130盆/h;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5月8日,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建三江举办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集成示范活动,展示示范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成果,加快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16种带有侧深施肥功能的32台插秧机分别进行陆地施肥效果展示和水田插秧作业演示,这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主持的油菜新品种中油 1 1 9现场观摩会 ,于今年 4月 1 9日在湖北省鄂州市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南和湖北等省市百余名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中油 1 1 9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育成的高产、优质 (双低 )多抗油菜新品种 ,1 99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999年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后补助 ,并列为中国农科院重大推广项目和国家科技部“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通过观摩会 ,中油 1 1 9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油料专业组的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油菜新品种中…  相似文献   

19.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宽窄行栽培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根据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研发的2ZG-8型自走式高速水稻插秧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在改善田间小气候的同时,又合理的增加了种植密度,不仅增加了单产,稻米品质也明显提高,使高效的农艺技术通过机械物化为实际生产力,开启了水稻栽培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宽窄行栽培模式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根据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研发的2ZG—8型自走式高速水稻插秧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在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的同时,又合理地增加了种植密度,不仅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米的品质也明显提高,使高效的农艺技术通过机械物化为实际生产力,开启了水稻栽培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