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10%吡虫啉WP、25%噻虫嗪WC、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药后7 d内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药后14 d仍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优于其他4种供试药剂;25%噻嗪酮WP药后3-7 d内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持效性和速效性较差;20%异丙威EC和40%毒死蜱EC防效一般、持效性差,但速效性好, 相似文献
2.
于2006~2009年比较了6种药剂对双季晚糯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2%吡·毒EC1000倍液防效最好,施药后1d校正防效达97.48%,药后7d校正防效达98.50%;其次为5%氟虫腈SC和48%毒死蜱EC,校正防效均达95%以上;20%三唑磷EC的防效较差,仅80%左右。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体型大、取食量大、繁殖速度快,因此成为水稻中后期主要防治害虫,今年东辛农场地区夏季气候温暖,8月下旬平均温度25.9℃,平均相对湿度87.7%,适温高湿的环境特别适合迁入的褐飞虱繁殖,目前防治褐飞虱的单剂错综复杂,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种单剂的防治效果,故进行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田对照40%毒死蜱+60%烯啶虫胺+20%呋虫胺在药后1d、3d、7d、15d防治效果均为最好。单剂处理中,10%三氟苯嘧啶在药后1d、3d、7d、15d的防效始终处于前列,但速效性比大田对照差;25%吡蚜酮防治效果始终处于中游位置,速效性差但持效性好;纳米农药在150g/亩的用量下效果较好,在100g/亩的用量下防效一直处于后位;处理中25%噻虫嗪防效始终最差;各虫型中,低龄若虫防效始终比其他虫型好,因此低龄期是防治褐飞虱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4.
稻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小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1(4):353-354
本文采用苗期群体抗性鉴定和抗生性鉴定法,鉴定了四川省秀山县稻褐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秀山县稻褐飞虱属生物型I。 相似文献
5.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锐劲特及锐劲特分别与杀虫双、杀虫单混用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试验 ,表明 :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防治水稻螟虫可导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大量产生 ,下代卵量大幅度增加 ,最终导致下代褐飞虱种群数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6.
3种农药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25%吡蚜酮WP等3种农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对褐飞虱的防效高,对成虫速效性好,对若虫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期长,每667 m2用25%吡蚜酮WP 32 g药后1 d、5 d、15 d防效分别达63.80%、81.03%、92.95%。 相似文献
7.
8.
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虫腈、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毒力较高,毒死蜱、噻嗪酮毒力次之,吡虫啉和叶蝉散毒力较低,但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叶蝉散表现出较高毒力,噻嗪酮毒力最小。 相似文献
9.
10.
稻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扑虱灵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本地推广使用的防治稻飞虱的杀虫剂.在推广初期,扑虱灵对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为防止稻飞虱对扑虱灵产生抗性,从而避免防治上的被动,作者于1990年开始进行稻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12.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3.
应用苗期群体抗性测定方法,鉴定了华航1号、华航8号、胜巴丝苗等10个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其中6个品种的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主要抗性峰值与抗性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udgo为高抗,粳籼89、华航8号、胜巴丝苗为抗虫品种;小农占、籼小占、华航1号和粤香占呈中抗反应;双桂呈感虫反应,TN1为高感品种,这一鉴定级别与田间稻褐飞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变化相一致;稻褐飞虱在TN1上的种群趋势指数达28.079,中抗品种粤香占上为6.427 9,均表现增长趋势;在抗虫品种胜巴丝苗上种群趋势指数达1.513 8,高抗品种Mudgo上仅为0.862 8。其抗虫作用体现在抗虫品种天敌因子的作用远高于感虫品种。测定的水稻主要抗原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值表明,抗原色谱峰面积大小与抗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21.076 7–0.597 2x)拟合。 相似文献
14.
15.
16.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进展。褐飞虱在热带越冬 ,每年 4~ 8月逐代北迁 ,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稻作害虫。褐飞虱栖息于稻丛基部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韧皮部汁液 ,严重时稻田成片枯萎 ,造成减产甚至失收。褐飞虱也是一些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接虫方法鉴定材料的抗虫性 ,以达到大批量、指标量化和可重复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虫口密度及产卵量测定、蜜露量测定等。褐飞虱种群中有生物型的变异。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 ,褐飞虱群体致害性会发生变化 ,经多次传代后可转变为能致害该抗虫品种的新的生物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至今已命名了 10多个主效基因 ,并鉴定了重要的QTL。通过分子标记分析 ,一些抗褐飞虱基因已被定位。克隆水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7.
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后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后对褐飞虱的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茉莉酸甲酯0.25、0.50、1.00mM 3个浓度处理水稻品种后,IR26的抗虫水平分别提高了50.8%、46.6%、55.4%,IR36的抗虫水平分别提高了40.1%、36.8%、46.6%;茉莉酸甲酯0.25mM诱导IR26、IR36后褐飞虱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而对TN1则没有诱导效应;茉莉酸甲酯0.25mM诱导IR26、IR36、TN1后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对照;茉莉酸甲酯0.25mM诱导IR36、TN1后褐飞虱的取食量明显减少,拒食率分别达75.3%、62.7%;0.50mM茉莉酸甲酯诱导IR26后对褐飞虱的拒食率达87.1%.表明水稻经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能对褐飞虱产生抗性,可诱导水稻植株产生系统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8.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位于同一双元载体pCUGNA-BAR上的GNA基因和Bar基因导入粳稻品种广陵香粳,获得了转基因品系.经PCR扩增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GNA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在转化后代中选育了一个表现优异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系3015-1-1进行中间试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发现该品系3015-1-1基本保持了未转化对照优良的农艺特性.抗虫和抗除草剂试验表明, 3015-1-1对褐飞虱的蜜露排泄量和繁殖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除草剂Basta有明显抗性.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崇明区防治稻飞虱的药剂,选用7种药剂开展了对稻飞虱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20%呋虫胺悬浮剂、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5 d防效均达到83%以上。说明这些药剂均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乙基多杀霉素SC、苏云金杆菌SC、阿维菌素WDG、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W、球孢白僵菌WDG5种生物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农药。【方法】供试药剂设高、中、低3个剂量,与常用化学农药推荐剂量及空白处理进行比较。【结果】药后12d,6%乙基多杀霉素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97.45%~98.89%,8000IU/μL苏云金杆菌的防治效果为81.31%~91.68%,10%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为77.27%~90.61%,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治效果为79.62%~89.21%,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为75.62%~86.54%。【结论】乙基多杀霉素等5种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甚至更高,可替代化学农药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