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调查中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进行马尾松林昆虫群落调查时,为了使抽样既能全面地反映群落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又有省时省力,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调查中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冠层取样以每样地调查植株30株,每株取3个长约50cm的枝条为佳;灌丛取样以每个样点扫10网,每个样地扫30网即可;地表层以取4个50cm×50cm的小样方为宜。  相似文献   

2.
桂林漓江流域马尾松林演替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立木高度结构代替种群年龄结构,结合乔木层每层的重要值,分析马尾松林在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主要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先锋阶段种群有马尾松、毛竹、枫香、木姜子等,中期阶段种群有闽粤栲、罗浮柿、黄杞、荷木、乌饭树、野漆等,后期阶段种群有元江栲、大新木姜、栲树、甜槠等,对这些种群划分的结果与其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分析结果相一致;马尾松林是处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在群落演替的进程中,其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栲树等后期阶段的种群则逐渐取代先锋阶段种群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3.
溴氰菊酯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内用溴氰菊酯进行喷药防治害虫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林内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影响其中植食类群受影响的主要是同翅目,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捕食类群主要是蚂蚁和蜘蛛,在药剂作用下,植食类群和寄生类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水平均呈现下降,捕食类群的物种丰富度虽有所下降,但在整个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及多样性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松材线虫病入侵30余年紫金山马尾松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进程。[方法]对松材线虫病危害前为马尾松林,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结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1)、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生态优势度(C)及重要值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紫金山原马尾松林植被群落正处在被地带性混交森林植被群落逐渐替代的不同演替阶段;3种植被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相互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马尾松重要值的消涨密切关联,马尾松重要值的消涨除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外,还受到植树造林、直播造林、卫生伐、森林抚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3种植被群落灌木层均未见马尾松,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对密度消涨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外,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差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3种植被群落草本层以阔叶林中物种最为丰富,马尾松林草本层种类多于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物种类分布对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现在的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乔、灌层中的植物种类、S1和H'均呈递增趋势,与C的变化趋势相反,H'和J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原马尾松林整体朝着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方向进行演替。[结论]该研究可为紫金山森林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淮河源马尾松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淮河源生态功能区通过设置样地调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群落结构特征、林分蓄积量和单位面积林木数,分析该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马尾松林长势一般,林木密度高,成材率不高,样地内灌木层较为丰富,草本层植物相对较少,马尾松群系在该区发育可形成多个群丛;2马尾松林单位面积林木数平均为1 988株/hm2,蓄积量平均为119.97 m3/hm2,单位面积林木数和蓄积量的相关性不显著;3马尾松群落中灌木层植物的丰富度最高,其次为草本层,最后是乔木层;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均为灌木层最高,其次为草本层,最后是乔木层,说明淮河源生态功能区马尾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顺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4调查区的马尾松林为不成熟的群落,还处于某个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次生林和针阔混交人工林3种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1)3种森林群落中,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和枯落物层干重均是马尾松林最大,灌木层生物量则是针阔混交次生林最大,各层生物量均是针阔混交人工林最小曰(2)地上生物量大小顺序是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次生林>针阔混交人工林曰地下生物量大小顺序则是针阔混交次生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人工林。针阔混交次生林根茎比(R/S)最大,为0.27×0.01);(3)马尾松林的碳密度最高,为79.71(×16.92)t/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次生林,为64.46(×12.61)t/hm2,针阔混交人工林最小,仅为59.62(×15.22) t/hm2;(4)乔木层碳占群落碳的比例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人工林>针阔混交次生林。  相似文献   

7.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湖南长沙县马尾松楷林内用溴氰菊酯和灭幼脲Ⅲ号作的喷药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个体水平有明显影响,对物种数量影响不大,在试验过程中,其多样性水平有一定程度上升,防治效果显著的样地内群落稳定性改善。同时,两种药剂对灌木层亚群落影响要大于对林冠层的影响,在生产管理上,灭幼脲Ⅲ号可用于防护常灾区,而溴氰菊酯只宜在重灾区内集中施用。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常规营林措施对人工马尾松林分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按照未采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伐除优势马尾松4种营林措施建立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并运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3个林分结构参数,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处理对马尾松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物种组成和优势程度存在明显影响,乔木层生物多样性降低,林下灌草层多样性明显提升。除灌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未造成显著改变,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均提高了林分空间结构的聚集程度,且林木平均聚集程度随着采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不同营林措施对林分整体大小分化程度影响不大,但采伐明显改善了林分的混交程度。单纯调整某个树种或单个层次的结构来开展森林经营,不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功能地位来综合确定采伐木和保留木,并采用中度择伐强度更有利于林分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松材线虫入侵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造成严重危害,并严重威胁着三峡库区松林资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安全。以不同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健康、感病1年、感病3年、感病5年、感病7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分析松材线虫入侵早期马尾松林群落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共调查了37种乔木物种,隶属于30科33属,其中马尾松是群落内的优势树种(IV=49.63%),樟树、槲栎、栓皮栎和檵木等树种的重要值也较高,为亚优势种;与健康林地相比,感病林地内马尾松的数量显著下降,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松材线虫入侵对群落内植物不同空间结构(乔木、灌木、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且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感病年限变化规律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此外,不同感病年限马尾松林群落内土壤的化学性质变化不显著,但是与水分相关的物理性质变化显著。本研究明确阐明了松材线虫入侵早期,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林群落内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旨在为改变三峡库区单一的马尾松林结构、增加群落的健康程度,从而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安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马尾松林冠与下木层节肢动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冠和下木层节肢动物群落2 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个林层有176种共有物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极高,其中以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共有种居多。2个林层寄生性物种的相似率大于60%,捕食性物种的相似率大于80%,说明天敌在2个林层节肢动物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表明:2个林层间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关系密切,因此,保护林下栖境对于马尾松林害虫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建北部马尾松群落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福建北部的马尾松林分布广,马尾松又是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马尾松群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群落类型、不同海拔分布替代多维生态因子变化,调查样方替代资源位,以此计测群落各层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研究表明:通过定量的生态位分析,结果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有一定适用性,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福建北部马尾松群落稳定性、演替、空间分布格局的理论基础,并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97年7-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不同海拔,不同林分状史下灌丛蜘蛛群落调查,并应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蜘蛛群落结构异质性;结果表明;植物层次好,灌木种类丰富的次生林蜘各落的结构优于灌木单调的残次和林和人工林,在影响原始次生林蜘蛛群落结构的诸因素中,人为干扰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武夷山风景区现存植被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面积小,但结构复杂,种类丰富,层次分化明显。生于山谷岩隙中的岩生植物群落以青冈为建群种,因其生境特殊而有较特殊的群落结构。针阔混交林有较多常绿阔叶林的残余成分,乔木层分为明显的二层,上层由马尾松占据,马尾松林林相单一,乔木层仅一层,马尾松的优势极显著。九曲溪两岸的毛环竹林林相整齐,立竹均匀,但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典型森林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初步揭示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群落重要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的4种典型森林群落(杨桦林、白桦林、臭冷杉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进行群落学调查,采用Rao’s Q指数和Shannon-Winner指数对不同群落和群落整体的功能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利用DPS软件对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对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的4种典型森林群落,就不同层次而言,Shannon-Winner指数在乔木层和草本层排序均为白桦林臭冷杉红松林杨桦林紫椴红松林;Rao’s Q指数乔木层和灌木层各群落排序均为紫椴红松林臭冷杉红松林杨桦林白桦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Rao’s Q指数随演替的进行先下降后上升,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就环境因子而言,海拔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而坡度对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最大。【结论】不同森林群落和植物不同生活型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评价群落动态及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性有较大影响,不同群落和植物生活型在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不仅与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与群落所处生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明溪进行马尾松林下山杜英、木荷更新层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进行山杜英和木荷更新层培育,均能显著促进上层马尾松林生长。坡位对马尾松复层林经营中的上层林木和更新层树木生长均有着显著性影响,其优劣排序为下坡〉中坡〉上坡。因此,木荷和山杜英均为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更新层培育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6.
间伐强度对溧水无想寺森林公园马尾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伐是将成龄人工纯林改造为风景林的抚育手段之一.2007~2008年对南京溧水县无想寺森林公园马尾松林样地进行了弱度、中度、重度强度间伐试验前后的群落学调查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的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明显大于间伐前,且与间伐强度呈正比关系;群落结构尚无明显改变,植物种数增多,群落开始向针阔混交林演替.该研究为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风景林提供了一定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罗小金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63-165
对次生马尾松林改建松阔混交林培育技术与经营效果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行抚育间伐后,林分树种组成得到改善,马尾松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其他阔叶树所占比例显著提高。阔叶树所占比例与上层马尾松保留的数量呈反比。群落类型由马尾松为优势种的次生马尾松林转化为马尾松占居上层,阔叶树位于中下层,层次明显的松阔混生林,改建后的林分,不仅能够促进保留马尾松生长,而且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的保育。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4种典型马尾松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马尾松群落植被种类差异显著,其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植物种类最多,为23种,马尾松硬阔混交林最少,仅11种。对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整体表现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天然次生纯林>人工纯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2)不同群落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纯林, pH值则相反,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全钾含量与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马尾松群落土壤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脲酶、β ̄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且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或全磷呈显著相关,这3种酶可作为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生态景观林群落结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分别对浙江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生态景观林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将30个样地划分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等4种生态景观林类型。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均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且均匀度较高。杉木林物种数量明显偏少,林分密度大,达到3 967株.hm-2,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马尾松林林分密度则比较接近。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垂直结构良好,空间层次分化清晰,阔叶林灌木层高度较大,层次一般,杉木林灌草层植被稀疏,层次性较差。从分布格局来看,主要呈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针叶林以均匀分布为多,阔叶林则以聚集分布为多。图4表3参18  相似文献   

20.
毛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设置l800m^2临时标准地对毛竹-马尾松-杉木群落优势种特征、结构特征及物种结构多样性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有维管植物53种,隶属于32科和42属。群落结构分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乔木层以毛竹占绝对优势,其优种有马尾松、杉木、甜槠和青冈等,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度较其它两个层次的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